刘加民:什么人可以上讲台? - 昆仑策
-
刘加民:什么人可以上讲台?
2023-02-23
讲台已然成了一个“热点”高发、频发的地方。不管是大中小学的讲台,还是线上的各种讲台,不断有新闻人、新闻事,甚至上热搜,被讨论。最近的消息就是安徽庐州中学邀请“知名”教育专家陈宏友给高三的学生们上一模之后的励志课,说了一大堆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三观尽毁的话,不仅当场被一个学生夺麦,还在网上引发海啸般的讨论。欣慰的是,这一次绝大多数的网民站在了“唱高调”的学生这一边,而陈宏友貌似“务实中肯”的观点,得到了众口一词的批评……
毫无疑问,讲台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它所代表的权威、正确、经得起推敲,是毋庸置疑的。讲台的上下,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我们的讲台,没有门槛,没有规范,可以随意上下,可以随时进出,那么我们的教育战线,就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就会成为坏人、坏事、坏思想的渊薮,就会成为毒害青少年,传播负能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美丑不辨、善恶不明、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场。当我们感慨社会风气今不如昔、世道人心差强人意、负面现象摁到葫芦起来瓢,主管部门疲于应付、应接不暇的时候,也许真正的源头,就是讲台。
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没有人在意讲台上下的重要性敏感性呢?我觉得,第一,因为我们很多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一个莫名其妙的理念,那就是教育是开放的舞台,越开放,越有出息。远方的和尚好念经,不邀请校外的专家进来讲一讲,就感觉不够开明开放了,就会被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抛弃。教育成了永动机,教改成了至高无上的评价标准。三天两头不折腾一下,就会被认为故步自封明晚不化了。第二,学校也有追星现象,学校校长、家长和老师——可能也包括学生——喜欢邀请一些“名人”装点自己的门楣,提升自己的品质,有时候难免饥不择食、寒不择衣,选错了人。这实际上是对教育责任的放弃,误人子弟,害人不浅。第三,让那些带了一大堆的虚无缥缈的光环的人们走上讲台,是对教学节奏的一种调剂,任课老师多少可以放松一下,至少两个小时,甚至半天。陈宏友的这堂课,是给高三学生参加一模之后的加油之举,学校也是喘口气、再出发的初衷。至于背后的利益勾兑,教研机构与教学一线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生态问题了。
我记得不久前在一个山区小学迎来了一个日本的志愿者,那个日本青年仅仅是来中国旅游,好奇心让他来到这个山区的一所学校里给孩子们上课,学校本没有开日本语课,而这个旅行者也不懂得中文,学校竟然让他给孩子们上的一堂“思品课”。谈谈理想,谈谈人生规划。我就此请教了多个教育局的领导,问什么情况下什么人可以被邀请走上我们的讲台呢?邀请的主体应该在哪个等级?有没有一个限定?有没有一个规范?答复是不知道。似乎上讲台是一个随意而为的事情,完全没有从政治的高度、国家战略的高度、意识形态的高度,甚至是纪律制度的高度。说白了,中小学讲台是没有门槛的,太儿戏了,太不严肃了。
众所周知,高校讲台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一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甚至被证明是西方某种力量的代言人的人,都有机会对大学生们谈经布道,信口雌黄。这些年,随着中小学教材的不断被侵蚀和被腐化,随着上讲台的门槛越来越低甚至被取消,只需要某个领导的脑门子发热就能给几百上千的孩子们来一次头脑风暴。讲台的失守,正在快速低龄化、基层化,从都市到乡村,从东部到西部,从大学生到中学生、小学生、甚至幼儿园。
强烈呼吁有关部门,提高上讲台的门槛,扎牢进校园的围墙,把讲台的上下,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用制度纪律的方式认认真真规范起来。第一,要建立省市县级的专家库制度,入库人员必须严加管理,可进可出。专家队伍必须又红又专。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是最基本的。第二,充分听取网民和群众意见,对于好发奇谭、哗众取宠,包括暗含不良思想倾向的入库专家,果断清理。第三,鉴于专家泛滥、良莠不齐、舆论混杂的现状,学校一把手要敢于决策,并担起责任。宁可多让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和劳苦大众学习,也不要随随便便邀请专家上讲台。宁缺毋滥,不留漏洞。
总之,学校无法完全独立于社会自成一统,但是学校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清醒,时刻绷紧一根弦,不要让苍蝇蚊子飞进来,不要让污染乌烟瘴气飘进来,更不要让三观不正、心怀叵测的人混进来。保护好我们的讲台,就是保护我们的根基和未来,就是保护我们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
(作者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