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流话语对《三体》的解读,呈现出一种“头脚颠倒”的状态,即头朝下,脚朝上。就是按照《三体》的叙述与逻辑,认为存在一种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不能够被人类社会的经验与历史所证伪的“宇宙规律”,如“黑暗森林法则”、“宇宙社会学公理”等等。由于这些“规律”是属于“宇宙”的,是超越了人类社会经验与历史的,所以它就自然而然地被置于不能批判的境地。虽然不能批判,但由于“太阳系-地球-人类社会”是内在于宇宙的,所以这些“规律”也不言而喻地适用人类社会。因为任何科幻小说家——无论他的想象力怎样狂放不羁——都不是来自太空,他的一切观念、一切作品,都是他的人生经历、他受到的教育、他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的反映,都是人类社会内生的。比如,根据作者自述,《三体2黑暗森林》的名称,就取自20世纪80年代的一句流行语:“城市就是黑暗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阱。”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早就在哲学层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既然这些“宇宙规律”都不过是人类自身所创造并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存在的产物,那么,毫无疑问,我们也当然可以依据人类社会的理论、经验、历史等等对其进行批判。在《三体》中,最有名的“宇宙规律”就是“黑暗森林法则”。这一“法则”在《三体》三部曲中共有四个版本,分别为:叶文洁-罗辑理论、咒语实验理论、概率理论和宇宙战争理论。不过,虽然版本繁多,但归纳起来,无非一条:自身生存第一,为此可以践踏一切文明底线!这一“法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西方近500年来对全世界进行殖民扩张、种族灭绝的历史,二十世纪法西斯国家到处进行侵略、掠夺的历史,都是在这一“法则”下进行的。
所以,这一“法则”也是对西方500年来黑暗历史的概括与总结。“黑暗森林法则”一个主要的理论版本,是叶文洁-罗辑理论,即“宇宙社会学公理”,内容如下: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对这两条公理略加辨析,就会发现,它与纳粹德国所奉行的“生存空间理论”如出一辙。“生存空间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十九世纪末的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拉采尔从生物学的概念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原理出发,以生物类比的方式研究国家政治。他在《政治的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也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必须要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一个国家透过扩张领土来增加生存空间是必然现象。希特勒则将“生存空间理论”发展到疯狂的地步,他认为,国家具有扩张本性,如果停止扩张,国家就会消亡。国家为了生存,必须用一切手段进行扩张,包括战争,“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日的面包。”
“只有天生的弱种才会认为这是残酷的……争取生存空间的斗争,只能通过战争手段来进行(因为地球上已经不存在没有被其他国家民族所占有的无主土地)。”
在《三体》中,三体人对太阳系的远征,就是一场标准的按照“生存空间理论”所进行的战争,就连三体人最高领袖的头衔都和希特勒一模一样——“元首”!
“黑暗森林法则”的“黑暗”甚至超越了“生存空间理论”,因为这一“法则”认为,由于无法打破“猜疑链”以及存在“技术爆炸”的可能性,所以,一个文明必须毫不犹豫地将被自身察觉到的其他文明消灭,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存在不受威胁。如果说,三体人还需要地球的生存空间,其为恶还没有超越纳粹德国的话,那么“歌者文明”在抛出一片“二向箔”毁灭太阳系时,他们并不需要太阳系的生存空间——毁灭就是毁灭的理由,“毁灭你,与你何干?”这比一般的弱肉强食法则还要残酷——所有人都是不能共存的敌人。在科幻作品中,表现“黑暗森林法则”,本身并不是问题。《三体》三部曲对“黑暗森林法则”采取了一种冷酷的“客观”态度,把“黑暗森林法则”作为“宇宙公理”呈现给了读者。在《三体》系列徐徐展开的恢弘画面中,“黑暗森林法则”就像星空一样冷漠、高远、不可改变,人类的悲欢离合在“法则”构成的星空下,显得卑微、渺小,微不足道。
只是,当我们意识到“黑暗森林法则”不过是对西方500年来殖民扩张、种族灭绝黑暗历史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当这一“法则”以“宇宙公理”的形象出现,既绝对不可更改,也不接受任何历史评判与道德谴责时,我们心中自然会浮现出一种疑问:这是不是构成了对这一黑暗历史正当性的辩护、洗白呢?如果“黑暗森林法则”即“宇宙公理”,则西方殖民主义500年来的黑暗历史,就既不是一种罪恶,也不是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血腥追逐,而是一种“公理”、一种“客观”、一种“法则”了……是这样吗?1977年,好莱坞推出了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星球大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被银河帝国统治的不同行星上的人们,联合起来奋起反抗帝国的暴虐统治,争取自由并且取得胜利。但无论如何,影片并没有承认银河帝国的秩序是合理的,也没有暗示帝国对起义行星的镇压是遵循了“法则”,甚至“宇宙公理”。有人说,刘慈欣的科幻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经验”。《三体》令人感到困惑的还不仅仅是对“黑暗森林法则”的“客观呈现”,还在于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事实上表明了对“黑暗森林法则”欣赏和赞同的态度。《三体》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章北海、罗辑、维德,都被塑造成深谙“黑暗森林法则”,毫不犹豫地按照“零道德”原则行动,因而拯救了人类、或接近拯救人类的希腊悲剧式的英雄。这三个角色中,最典型的就是维德。他是原行星防御理事会战略情报局(PIA)首任局长,其气质、形象、语言都令人联想起希特勒。他认为兽性比人性更重要,因为要成为执剑人,就不惜刺杀程心(未遂)。
维德的名言包括“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你们认为没有路,是因为没有学会不择手段”,“前进!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等等。可见,排除一切同情心,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是维德的唯一原则。在《三体》中,维德几乎成了普罗米修斯式的受难者,他因为对程心的承诺而放弃了曲率驱动光速飞船的研究,后在太阳系联邦法庭审判中被判处死刑,人类也因此失去了在遭到降维打击后逃离的机会。对于章、罗、维德这样的人,作者刘慈欣在《写在〈三体〉第二部完成之际》一文中写道,
“他们既不敬畏头顶的星空,也不在乎心中的道德,却因此而挣脱了思想的羁绊,抓住了宇宙的真相,并把这种认识毅然決然地用作生存的武器。”
“既不敬畏头顶的星空,也不在乎心中的道德”——这样的人,历史上还真的出现过,并且还真的担任过一个国家的“执剑人”。
这个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他正是严格按照“黑暗森林法则”行事的,突然袭击、冷酷无情、降维打击(波兰战役时用坦克集群对骑兵集群)……但是,他建立的德意志第三帝国,虽然号称要成为“千年帝国”,但还是只存在12年就灰飞烟灭了,自己也落得了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希特勒居然认为曾经狂热支持他的德意志民族“不配生存”,所以下令摧毁德国的一切重要基础设施。
可怕的是,希特勒的逻辑居然是自洽的——他一向认为强者才配生存,德意志民族既然战败了,那就证明是“弱种”,理应毁灭。德意志民族遭到“黑暗森林法则”的反噬,几乎万劫不复。可见,依靠“既不敬畏头顶的星空,也不在乎心中的道德”这样的“黑暗人格”,不仅不能解决“生存问题”,反而可能堕入灾难深渊。行文至此,读者也就不难发现《三体》三部曲的逻辑了:当宇宙被设定为是按照“黑暗森林法则”运行时,不要幻想用光明去战胜黑暗,而要用更加黑暗去战胜黑暗。刘慈欣其实也走不出自我设定的“黑暗囚笼”。在《三体》系列中,不仅人类是无望的,宇宙也是无望的,唯一的出路是“归零”然后“重启”。但是“重启”以后又如何呢?无非再次“归零”罢了。
由于具有“黑暗人格”的章北海、罗辑、维德等被赋予了拯救人类的英雄主义色彩,因此,作为他们的对立面,任何企图坚守人类文明底线的人,比如程心,就被视为妨害人类生存的“圣母”,“危机来临先杀圣母”竟成了众多《三体》拥趸心照不宣的黑话与切口。时至今日,《三体》系列已经“封神”,被一些人认为是走向“星辰大海”的寓言甚至指南,只是,我感到怀疑:用更加黑暗去对付黑暗,真的是出路吗?当“黑暗人格”成为主流人格后,我们还能找到安全感吗?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独立评论员郭松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