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说的《红楼梦》,整个表达风格是含蓄蕴藉,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现人物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思想。 因此,不同的人对《红楼梦》同一件事,同一描写,往往争论不休。 毛泽东说,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鲁迅说,不同的人,从红楼梦中看到不同。原因即在此。 这章名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全文一万多字。在这段引文之前,还有这样二段话:一段是刚进园时,说到是否在景点题匾额时,当时的考虑是,景点的匾额本应由贵妃(元春)来题,但贵妃没来之前也不好这样空白迎接贵妃。“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另一段是在拟额联的过程中:“众清客在旁笑答道:‘各处匾额对联断不可少,亦断不可定名。如今且按或两字、三字、四字,虚合其意,拟出来,暂且做灯匾,待贵妃游幸时,再请定名,岂不两全?’”
上述两段话,很重要。它的本意并不是告诉我们,如何题匾额、对联之类的常识。拟的这些联、额,应以元妃喜欢为准,最后由她定。这说明,联、额的好与不好,总是相对的。从全书看这章“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旨在表现宝玉一贯的封建社会的“颂圣”思想以及贾政的父爱,父子的和谐(并不是一些人说的父子存在不可调和的封建社会思想同新思想的矛盾)。 而作文题选的,仅仅从一万多字的一章中截取了这样孤立、片面、歪曲原意的七十多字,这足见出题者本人就没有读懂这章《红楼梦》。这不是难为一个高中考生吗?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红楼梦》,进入考场,是完全正确和应该的。但是,应该如何出题?这是个正确引导人们如何读《红楼梦》的大问题。出题就带有提倡的客观效果。退而言之,这段仅仅是一万多字一章中的七百多字。我可以断定,绝大多数的同学对这段文字是陌生的。这就是对那些没读过四五遍《红楼梦》的一般读者来说,也没有那个人能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一个学生?这远远离开了绝大多数的青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范围。 现在红楼梦的研究乱象很多。不乏“离开正常的文本,专找牛角尖”的所谓“研究”。把一部小说,研究成无所不包的“奇书”。这个高考作文题,正是这种倾向的一种反映。这是红学研究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和学术研究的悲哀。 (来源:“红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一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