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在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世界粮食安全风险越来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
俄乌两国是目前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相关数据,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最重要的小麦、大麦和葵花籽的生产国,两国产量在全球产量的占比分别为14.56%、18.2%和52.6%;俄乌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两国小麦、大麦和葵花籽的出口量在全球粮食出口量的占比分别为32%、26%和65%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之所以盛产粮食,是因为全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在乌克兰,还是最大的那一块。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在美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还有一块在亚洲——中国的东北平原。
今天,当我们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就不能不提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开发和利用东北平原的伟大战略,以及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知识青年进驻和改造“北大荒”的生产运动对中国粮食安全起到了居功至伟的奠基作用。
国际舆论在研究中国粮食问题时,显然关注到了这一点。新加坡《商业时报》2022年4月23日发表文章赞扬:“中国曾将数以万计的军人和知识青年派往东北。他们的任务是:将森林夷为平地,修起房子和农场,培育一个能养活十亿人几十年的粮仓。这场运动成功了。这片黑土地成为中国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的关键。”
回顾历史,我们首先应该感恩毛泽东主席。
1950年2月27日,毛主席访问苏联回国途中路经松嫩大平原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去听说黑龙江是个好地方,真是名不虚传。将来我们在这里好好开发,再开发新疆,中国的粮食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王玉利:《毛泽东访苏归来》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2年1月 第139页)
1949年3 月4日,毛主席的爱将、开发南泥湾的领军人物王震到西柏坡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毛主席单独接见了他。毛主席说:“仗不要打多久了,现在要把重点放在胜利后的发展经济、生产建设上来。”毛主席的这番话,正好说到了王震的心坎上。他拿出自己早已起草好的报告递到毛主席手里,说:“我们的想法全在这里。我们要求到需要我们的边疆去。新疆各族人民需要我们去解放,祖国的边疆需要我们去开发建设,发展经济。”毛主席高兴地说:“我料到你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的。”(《忆王震》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年3月 第192页-193页)
王震始终牢记毛主席的嘱托。1954年秋天,担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从北京专程来黑龙江汤原视察。他发现:“这土多肥呀,肥得冒油花了。”王震当即对随行人员和汤原铁道兵指战员讲:“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要实行义务兵役制,老兵要退出现役。复员以后干什么呢?是大家关心的事。”“天要是下白面,人都要变懒虫,那是不可能的。种地、挖矿都要靠劳动,挖矿的也要吃饭。‘民以食为天’,种地生产粮食是第一位的。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粮食。所以,我主张把大批复员军人留下来,在这里办农场,为国家多生产些粮食。”经过一系列扎实的实地勘察调研工作,震动全国,影响世界的开拓北大荒运动终于在1958年拉开大幕!
因此,我们要感恩那些北大荒的拓荒者。
1958年初,根据王震的多次提议。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顿时,全军上下热烈响应,人人表决心,积极交申请,坚决要求去开拓北大荒。当时,解放军三总部复转官兵被选为首批奔赴 北大荒的先头部队。中南海文工队本来仅有一个去北大荒的名额,但因姑娘、小伙子们都报了名,领导没办法,最后只好批准了20余人。她们是:吴凤君、李艾、蒋自重、胡昕、梁晓芳……。出发前,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好事。你们去北大荒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后来在毛主席接见从北大荒回京参加活动的原文工队员李艾时,李艾告诉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大家都继承着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非常能吃苦,个个都是好样的。”毛主席听后非常高兴,说道:“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
1958年3月,早春的一天。北京车站正在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亲自到车站送行。车站上,军乐齐奏,锣鼓喧天,中央军委机关的几千名复转官兵戴上了光荣花,带着人民的嘱托,踏上北上的列车。
这个3月,世界震动了!美联社连续发出报道,惊呼中国军队开发北大荒!这个3月,开发北大荒的热浪席卷全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诗篇——《向地球开战》,为奔赴北大荒的战士们壮行!
黑龙江省的密山,是开发北大荒的大本营。1958年4月13日,王震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密山,在车站广场召开了万人大会。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主席台上两边挂着王震将军写的一副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这个不足千户的北疆小镇,一下子涌来“十万官兵”。密山火车站官兵们如潮水般涌动。每天就有一万人在这里涌动,并由这里疏散到各地农场去。但是,全国各地的复转官兵仍然由空中、水上、陆地继续向这里集中。在这个困难的时刻,预备6师千余名转业军官,发出了“高举垦荒大旗,树立战斗信念,把汽车让给兄弟部队,徒步开进荒原腹地”的倡议,立即得到了全体复转官兵的热烈响应。预备6师和商丘步校的复转官兵一马当先,高举着王震将军亲手授予的“迈开英雄步伐,走向生产前线”的大旗,离开密山,首先向远在乌苏里江边的858农场进发。一些随军家属也背着孩子,跟着部队在人烟稀少、虎狼成群的荒原上,一步一个脚印,走了100多里,坚持到达了目的地。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战友们,也跟着先头部队,摄下了真实的历史镜头,这就是后来引起全国轰动的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
北大荒的历史就这样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辉煌的一页。
回顾历史,我们还要感恩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感恩那些下放的干部,感恩那些在劳动中真诚奉献过自己的被错划的右派分子。
早在1945年,毛主席就把眼光放到了东北大平原的农业发展前景上。1945年12月28日,毛主席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文中指出:“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第1182页)1947年,第一批复转军人开始转战北大荒。1955年8月,在团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北京的青年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自愿垦荒队,来到北大荒艰苦创业。紧接着,来自几个大城市的一些知识青年也到这里扎根立业。北大荒从此成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始地。
据黑龙江历史资料记载,1968年黑龙江开始创办“五七干校”,“黑龙江省的各级、各地干校便分布在北大荒各地。形成一支新的干部参加北大荒建设大军。”“到1985年,先后有14万复转军人、上万名地方干部、5万名大专院校毕业生和科技人员以及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一批又一批垦荒大军,相继开进北大荒。”
1958年,北京的1500余名“右派”分子也来到北大荒。北大荒的转业官兵都把他们视为“有文化”的同志。王震将军对他们说:“同志们!我欢迎你们!” 鼓励他们创作出反映北大荒火热生活的作品。著名文学家、作家丁玲,著名诗人艾青,著名文学家、杂文家聂绀弩,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著名画家丁聪等,都创作出一批受到大家广泛欢迎和好评的作品。例如丁玲的长篇小说《风雪人间》、《杜晚香》,聂绀弩的《北荒草》、《北大荒歌》,艾青的诗,丁聪的画和电影《北大荒人》、《老兵新传》以及七部短篇小说,三部报告文学,十部散文、儿童文学著作等等,这些作品都饱含着作者们对北大荒无限热爱的情怀和执着深沉的讴歌。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黑龙江农垦在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感恩毛主席的战略远见:“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感恩所有“战胜北大荒”的英雄们!在新时代,北大荒人一定会砥砺前行,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
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红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