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余来:我也设想过管道列车 - 昆仑策
-
陶余来:我也设想过管道列车
2022-04-09
说了你也许不信,当很多人佩服埃隆·马斯克设想的管道列车时,我心里却滋味复杂,说实话,笔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学物理课上学到“马拉半球”实验时就曾想过,如果能有抽真空的管道,让列车前无空气阻力,后有大气压强推进,该是多美的事!只是那时候不知道,列车80%的动力要用来克服空气阻力,更不知道管道列车能跑出2000甚至4000公里的时速。
几年前我又突发奇想:能不能让地铁、高铁不停车甚至不减速上下站?我的设想是:每站铁路两边各加一条200米左右辅助铁路,上车的乘客提前进入车厢,待地铁快到站时即缓缓加速,最后挂入列车尾部(如今电脑控制车速,完全可以做到分秒不差精准挂钩);下车的乘客提前进入尾部车厢,到站后脱钩甩出车厢,让其在辅助铁道上缓缓减速直至停车。
我认为我的设想完全可行,无非是建设时增加些造价,但一劳永逸,还是十分划算的。可是我跟同事们谈到这一设想时,却无一例外地没有一个同事赞成,都说我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我当时反击他们:“说实话,我这是受了外国人发明的战斗机弹射逃生的启发。要是没有外国人发明出弹射座椅,凭你们能发明得出?”
我把这一想法跟在成都铁路局工作了三十多年、当年睡上下铺的大学同学说,不料他竟然说这样的研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怎么没有意义呢?以北京到广州的动车为例,一路上大小30来个站,每站3-5分钟计,一路上单上下站也要消耗2小时左右。都说地铁亏损是无解的魔咒,可如果地铁能实现不停车甚至不减速上下站,上座率会提高多少倍啊!怎么还会亏损?
我不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百度一搜,果然早有一位中国人、一位欧洲人各自提出过不同的方案,甚至各自还画出了设计图……
我们有四大发明,还有人把二十四节气称为“第五大发明”。中国人并不缺少智慧。当代中国之所以少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我一直怀疑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狂人霍华德·休斯转世)、马克·扎克伯格,鲜有人问鼎诺贝尔奖,很大的原因,与我们总是习惯将“他这个人不多言不多语,默默无闻老老实实”作为对人的最高褒奖有关。我们赞美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干活的老黄牛式人物,指责敢于想象者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这种指责,有的是出于对新想法的不理解,有的却是出于羡慕嫉妒恨。
我们太过迷信“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以致我们一提“魏晋玄学”,总是“口谈玄虚、坐而论道、述而不作、空谈误国”类的一片讥笑,殊不知魏晋玄学也有当年富贵、僧道之人对哲学的宝贵追求存焉。至少,相对于今日人们普遍拜金而言,魏晋时代上流社会对哲学的这份追求不是尤显难能可贵?
也许正因为用这种态度对待说话的传统,以致今天开放的中国想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时,出现了讲不好、传不开、留不住的尴尬。
正确而新颖的话,说得再多也不嫌多,而如果是“正确的话都不新颖、新颖的话都不正确”,这样的话再少也嫌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其实应改为“有话则长,无话则免”。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认为,“所谓‘颠覆性研究’有三个标准:是否改变了科学研究的路径,是否改变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否可以写进教科书。”他要求实验室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必须去想“图诺问题”——图灵奖和诺贝尔奖级别的问题。
戴琼海院士让实验室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想图灵奖和诺贝尔奖级别的问题”,应当抵达了大胆设问----“猜想”之境。
“猜想”之境涉及原创性发现或发明。
以医学为例: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先对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后来以其名命名此病“帕金森病”。德国精神科医师及神经病理学家爱罗斯·阿尔茨海默(1864年6月14日-1915年12月19日)首先发表了“老年痴呆症”的病例,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此外还有“地中海贫血症”、“唐氏综合征”……可别以为“唐氏综合征”与华人有关。1866年JohnLangdonDown第一次对唐氏综合征的典型体征包括这类患儿具有相似的面部特征进行完整的描述并发表,因此,这一综合征以其名字命名为“唐氏综合征”(Down综合征)。
历览西方科学界,多年来提出了多少“猜想”!反观中国人,迄今为世界贡献的“猜想”却很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猜想,相当于发现了自然或社会中的安全隐患或质量缺陷。想想看,如果一架飞机带病飞行而不自知,那是怎样的危险!即便只是发现质量缺陷而改善飞机质量,让飞机更完美,也是了不起的贡献。徐迟热情赞美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而如果我们能更多提出“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无疑比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更能促进中国的原创科学进步。
马克思主义尚且需要丰富和发展,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知”,不是无源之水空穴来风,不会是自由落体凭空而降,后人也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旧知。要想让新知如源头活水层出不穷,甚至出现大量原创性高质量的颠覆性新知,就必须在“知行合一”前增加一个“思”字,做到---“思知行合一”。
做到“思知行合一”,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为民服务孺子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固然需要传承弘扬,然而置身新时代,“创新发展拓荒牛”精神甚至尤为重要。而敢思敢想,正是创新发展所必须的首要素质。
作者:陶余来 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