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余来:全社会都当保持研发姿态树立“纳米意识” - 昆仑策
-
陶余来:全社会都当保持研发姿态树立“纳米意识”
2024-07-25
如果说老子“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强调的更多是天下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累积而成(所谓一只蝴蝶翅膀扇动可能会引起大洋对岸一场海啸),那么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话,既有数学的微积分理念,也可以理解为做事细无止境。
电视剧《绝密543》中,为了躲避我军导弹攻击,国民党军从美国进口的高空侦察机安装了新装置,一旦被我军雷达锁定,飞机会立即发现并报警,驾驶员会紧急采取措施规避导弹。要想破解这一装置,我军必须在雷达锁定敌机10秒内发射导弹,让敌机反应不及。导弹一营演练后,发现完成导弹发射一系列准备工作最快也要36秒,而二营经过苦练,只用8秒即完成导弹发射,再次击落敌机。
这虽是战争,可今日手机、电脑开机速度的比拼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
通常,我们总以为7纳米、5纳米甚至3纳米、1纳米之类,只是半导体领域相关产业的事,殊不知,我们的任何工作,都当有研发创新的战斗姿态,都当有精益求精的“纳米意识”。
《庄子·徐无鬼》记载了“匠石运斤”的故事:郢地有个人把白色粘土涂抹在鼻尖上,粘土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他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快得像一阵风,削去鼻尖上的白泥,却没有伤到鼻子。郢人站在那里脸色毫无改变。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找来匠石对他说:“你再给我砍一下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只是,我的搭档郢人已经死去很久了。”
庄子擅长利用寓言故事说理,然而现实生活中,面对歹徒绑架人质,狙击手还真的需要练就“匠石运斤”的绝活,在极端复杂困难的情况下果断解救人质。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的话,何尝不像我们今日说的“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如果以纳米尺度标注事态紧急程度的量级,是不是可以把“将受命之日”“临军约束”“援枹鼓之急”分别定为5纳米、3纳米、1纳米?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938年3月,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事后刘伯承还是不放心,坚持要亲自去现场看地形,果然发现,地图有误,公路实际是在岭上,连说:“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时改变了设伏方案,一战歼灭日寇1500多人。
战争年代,将帅一个错误的命令可能导致无数人白白丧命,让人不敢不慎。和平时期,较少面对生死考验,少数领导干部或下车伊始即哇哩哇啦,或“方向不明干劲大、思路不清点子多”,信马由缰兴之所至地做规划发命令,以致于屡屡上演“前官种柳平沙,后官换了梅花。新竹这官种下,心惊胆战:怕别人来了偏爱枇杷”的闹剧。殊不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庸官先拍胸脯、后拍脑袋、最后拍屁股的瞎折腾,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害不亚于“温水煮青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绣花功夫”正是“纳米意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可不察”的悚惕谨慎,都有研发创新的姿态,都有精益求精的“纳米意识”。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