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构建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共建“一带一路”之始,主要参与国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主要共建方向为六大经济走廊,分别是:新欧亚大陆桥、中蒙俄、中巴、孟中印缅、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2018年开始建设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后来者居上,目前已经形成三条主干线,形成了13个国内省市、五个东盟国家共同推进的新格局。 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新亮点,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陆海新通道是一个开放型框架,具备平等、包容、协同、共享等根本属性。四年前,中国与新加坡在中新重庆战略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基础上,共同建设国际陆海新通道,这是两国政府着眼于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国家形成新区域布局、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重大举措,是落实中新国家领导人达成共识的重大项目。陆海新通道通过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通过重庆和新加坡双枢纽优势,推动物流、通道、贸易产业融合发展,迅速发展到境内13个省市、东南亚5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建设中国西部连接东盟、有效衔接亚欧大陆的贸易物流、产业合作与科技交流的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已成为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中发展最迅速的一条经济大通道和开放新高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要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表示:欢迎东盟国家参与共建国际陆海新通道。2022年2月,习近平主席对来华出席冬奥会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强调:要树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标杆,提升陆海新通道的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的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8月印发了《“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以更大力度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实施,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方案》按照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要求,提出到2025年,实现东中西三条通路持续强化,通道、港口和物流枢纽运营更加高效,对沿线经济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并明确了各方面主要任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包括三条线路,中线从重庆到贵阳到南宁,最后到达钦州港出海;东线从重庆到怀化再到柳州,最后由北海港出海;西线由成都到泸州再到百色,最后到达防城港出海。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通道沿线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利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衔接,加强中国西部、东南亚和世界其他领域的互联互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定发展亚太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用,促进RCEP进一步连接中国西部、中南半岛、亚欧大陆腹地的广阔市场;有利于推动各国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布局更有效对接,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探索者与先行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引擎;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贸易投资、金融、产业合作与人文深度交流,带动中国西部成为开放发展前沿,西部陆海新通道目前在境内覆盖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海南等13个省市自治区,基本实现了“一带”与“一路”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连接与贯通。 中国西部地区和通道沿线国家民众,正在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推动通道共建,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惠民成果,提升通道沿线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民生之路、民心之路。 西部陆海大通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后来者居上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亮点 西部陆海大通道已经形成国内外深度链接,使国际班列和一批港口活跃起来,成为推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RCEP的经济走廊。截至2022年3月,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14299列,2022年上半年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由9条增至12条,累计发送货物37.9万标箱,同比增长33.4%。2017年通道开行之初仅有1条线路,目前已拓展至107个国家(地区)的319个港口。渝满俄班列开行频次不断加密;长江水道航运优势进一步发挥;江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增至108条。北部湾生产性泊位274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达到101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85亿吨。2021年,北部湾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6117列,同比增长33%;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58亿吨,同比增长21%;其中集装箱吞吐量601万标箱,同比增长19%。中越跨境班列(经凭祥铁路口岸)共开行1904列,同比增长50.6%。2021年洋浦新增7条内外贸航线,小铲滩码头升级改造顺利完成,在洋浦港集装箱量在2020年突破100万标箱后,2021年又超过130万标箱,同比增长幅度达30%。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已为2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开放通道体系已基本形成。 初步形成了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和现代物流枢纽体系,大大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泛亚铁路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方面:形成了东中西三条主干道为骨架,各省内线路为网络,跨越亚欧大陆联通东南半岛的国际铁路网络体系。 中越国际班列,中老铁路国际班列,北部湾-成都-波兰、德国班列、中老—中泰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泰老中蒙国际联运班列、中缅新通道国际铁路班列开始运行,与中欧班列链接,形成以中国为起点、以欧洲为终点、以东南亚铁路网络为依托的国际铁路联运网络体系。焦柳铁路怀化至柳州段电气化改造、渝怀铁路增建二线、水口至驮隆中越界河二桥、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等项目建成投用,贵阳至南宁铁路、叙永至毕节铁路、国道219防城峒中至东兴段、重庆至遵义公路扩容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黄桶至百色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港航设施方面:钦州港东航道扩建一、二期工程等项目如期竣工,钦州港、防城港一批泊位开工建设。钦州港三墩东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及配套航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物流枢纽建设方面,建成重庆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二期及鱼嘴铁路货运站扩建北场站、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等,加快建设重庆、成都、遂宁国家物流枢纽及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柳州铁路港等项目。 经过九年不懈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难以复制、难以替代、难以抗衡的先发优势,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前景广阔。到目前为止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订了官方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0多份。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6.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快于全部货物贸易增速8.4个百分点,占全部货物贸易比重上升至31.9%。2022年1-6月陆海新通道货物总值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2%。7月1日印尼雅万高铁正线启动铺轨,中老铁路万象南站换装场正式建成投用,标志着中老泰铁路实现互联互通。西部陆海大通道的主体部分是中国和中南半岛,东盟已经超过欧盟陆续两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通道的快速发展实质上体现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通关便利化持续深入,重庆、四川“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应用率达到100%,广西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降至5小时和28分钟。国铁、海运及通道运营平台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制定《铁路提(运)单融资业务技术指南》,“一单制”应用力度加大。北部湾港落实进一步降低港口中介服务收费激励政策,除个别环节外,整体收费水平已与宁波舟山港相当。 西部陆海新通道开放合作积极推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降低跨境物流成本。为进一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2021年12月商务部和新加坡签署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战略规划》,在深化中新经贸关系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东南亚和其他有兴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开放平台,最大限度地释放通道沿线国际合作潜力。沿线省(区市)强化共建共享,合作建设物流园、产业园,共同建设综合运营平台,通道辐射和集聚效应明显提升。在推动通道降低成本和优化服务方面。一是降低通道运行成本,全面清理收费环节,完善口岸收费目录,规范收费行为,推动运营主体优服提质降费;二是深入提升现代物流水平,加强铁路与海运规则对接和单证衔接,拓展国际贸易和金融增值服务;三是完善沿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发展国际海运集装箱冷链运输,加强公路冷链末端网络衔接,构建跨国跨区域物流供应链;四是推进口岸功能升级,推进口岸扩大开放和对外开放验收,提升沿线各口岸通行能力,加快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建设;五是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支持“单一窗口”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对接,提高多式联运报关效率,创新便捷通关政策。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的进展与成绩是明显的。与此同时应该看到,通道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沿线省市和境外国家尚未形成集成优势,铁路等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港口设施和服务能力仍有不足,通道物流体系尚不完善,运行效率和规模效益偏低,多式联运“一单制”有待推广,数字化绿色化水平不高,通道与产业、贸易等融合发展亟需加强。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优势互补共商共建共享的充满活力的跨国经济带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和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部署,从近几年新通道发展的实践,继续发挥存量优势,创造增量优势。 全力推动落实《“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实施目标。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东中西三条通路持续强化,通道、港口和物流枢纽运营更加高效,对沿线经济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主通道畅通高效。铁路西线基本贯通、中线能力扩大、东线持续完善,公路瓶颈路段全面打通,以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为补充的干线运输能力大幅提升,铁海联运集装箱运量达到50 万标箱,跨境铁路班列达到 2000 列。 ——港航能力显著增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设施功能、服务配套全面完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进一步加密,新增国际航线 10 条以上。北部湾港、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 1000 万、500 万标箱,其中外贸箱吞吐量分别达到 200 万、100 万标箱。 ——通道经济初具规模。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高效运行,区域统一大市场初步建立,多式联运“一单制”取得新进展,通关便利化水平和物流效率大幅提升。数字经济、金融服务价值贡献明显增强。沿线合作共建机制更加健全,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加快推进主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网络体系。应特别注重主体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主体省份的综合能力和带动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运行效率效益,进一步推动陆海双向开放,更高质量、更优水平、更大力度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挥铁路大动脉的优势骨干作用,加快大能力主通道建设,尽快形成东中西线通路合理分工、核心覆盖区和辐射延展带密切沟通、与东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陆路交通网络。一是畅通西线通路,以打通缺失路段为重点,优化完善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西通路,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加强既有铁路扩能改造。二是扩能中线通路,以打造大能力通路为重点,加快提升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中通路运输能力,有序推进贵阳至南宁高铁建设,释放既有干线货运能力。三是完善东线通路,以提升既有线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东通路。四是加强通道内联辐射和推进通道对外联通,重点推进核心覆盖区与辐射延展带、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衔接,并注重陆路跨境通道建设,推动与周边国家设施互联互通。 强化重要物流枢纽功能方建设。重点抓四个重要物流枢纽:一是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优化港区资源整合与功能布局,提升码头、航道设施能力及智能化水平。二是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提升洋浦港集装箱码头、航道等级和集疏运体系能力,增强国际中转业务功能。三是重庆立体化智能化数字化国际物流体系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提升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发挥对西部陆海大通道运营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四是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强化成都铁路主枢纽功能,推进铁路货运场站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这4个国际物流枢纽为核心,完善沿线枢纽与集疏运体系,稳步推进沿线重要国家物流枢纽和节点建设。 提高通道运输组织与物流效率。一是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和国际班列班车,稳定开行国际班列,优化铁路运输组织,加强班列班次与港口航线网络等对接,提高铁海联运组织一体化运行水平。二是织密沿线枢纽机场面向东盟等国际航线网络,优化航线航班组织,加强港航协调和海运组织,大力拓展重点港口航线网络,稳步增开集装箱远洋航线。三是加强通道与中欧班列运营平台合作,促进通道协同联动,加强通道与长江航运、西江水道联动,深化跨境运输衔接。四是共建共享运营组织平台,利用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五是培育多元化通道运营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完善通道沿线节点设施布局,加强网络资源整合,提高跨区域协同运作能力。 建设对内对外开放建设高地。促进陆海新通道建设与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对接,有力地推动西部地区交流、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构建通道融合开放发展新局面方面,一是加快通道经济发展,进一步与“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深度融合,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与欧亚大陆桥的链接,发挥通道对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引领作用,培育通道经济增长极。二是拓展全球服务网络,积极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物流枢纽节点建设,特别是东盟国家,共建海外揽货和分拨配送网络。三是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机制,利用好各类国际合作协定和合作机制,推进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各领域合作,提高商品贸易功能,建设特色产品、进出口商品贸易服务平台。推动更多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四是继续深化经贸合作,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利用好各类会展平台,加强国际商贸和服务合作,鼓励沿线地区与东盟国家共建一批产业园区,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与联结功能,形成中国与东盟经济圈,成为构建双循环的基本盘。 建立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效机制。在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研究制定政策措施等方面发挥作用。把陆海新通道打造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示范,建立“13+1”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机制、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推动开展地方政府紧密协商、企业互利合作形成长效机制。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RCEP会议、东盟峰会、澜湄组织机制,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国际交流 ,推动通道真正成为国际贸易和产能合作的助力。针对铁路等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港口设施和服务能力不足,通道物流体系不完善,运行效率和规模效益偏低,数字化绿色化水平不高,通道与产业、贸易等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关键之举。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三级合作机制,中新两国已经设立了共建陆海新通道高官会,在此基础上,建议进一步完善陆海新通道工作协调机制,促进跨国跨区域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平台对接,促进通道沿线各国高层互访、友城联动。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东盟10+1、10+3及RCEP协定等机制对接,进一步促进并实现更高层面的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加强重点项目对接,推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基金等国际组织机构,加大对通道重点项目投入,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陆海新通道沿线集聚,着力培育开放合作新增长点。 重庆在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特别是西部陆海大通道建设中具有独特使命,应充分发挥重庆枢纽型头部城市的重要作用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2020年4月,“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被明确写入《重庆市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作为中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重庆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高地,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渝“双极”带动布局,对重庆、四川等西部省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国际贸易新格局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重庆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基点,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更是西部陆海大通道的起点和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正在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的前沿,而这种开放是内陆面向全球的立体化全方位的开放。陆海新通道也助推高质量内循环体系的形成,契合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内蒙古、陕西的煤炭经陆海新通道运至重庆等地,可以缓解电煤缺口;青海的纯碱经陆海新通道运至广西支持玻璃产业;广西的玻璃又经陆海新通道运至川渝支持汽车产业。依托陆海新通道,泰国糯米、马来西亚榴莲、越南巴沙鱼、柬埔寨香蕉等东南亚特色产品更为快捷地进入中国市场。重庆作为12个西部省区市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通过西部陆海大通道向南通达世界各地,比经东部地区出海所需时间大幅缩短。今年1至4月,重庆经陆海新通道运输3.7万标箱,货值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22.2%。以前,老挝的大米等农产品运到重庆、四川等地,至少需要20多天,现在只需4天。 从重庆总体优势看,首先体现在重庆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重庆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接点上,拥有着广阔的内陆经济腹地支撑。重庆在航道、港口、船舶方面均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国最大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枢纽之一,横贯东西,汇通南北,四通八达。重庆也是西部地区主要航空枢纽之一,货邮吞吐量和航空旅客吞吐量均在全国位居前列。重庆形成了东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资信“四流融合”、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的交通物流枢纽体系,使重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拥有显著优势。 重庆拥有独特的产业资源禀赋。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拥有中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是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和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基地,还拥有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了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重庆还是中国的现代服务业重要基地,是中国工业互联网顶级公共标识解析节点的五个总部之一、中国主要工业互联网产业高地之一。同时,重庆还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和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这些都为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构建开放新格局、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赋予重庆新的重任,是挑战,更是机遇。重庆要立足定位、抢抓先机,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推动重庆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为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起到带头和带动开放的关键作用。重庆应进一步加强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之间的无缝衔接,打通东盟到欧洲的国际物流通道。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特别是集聚和发散货的功能。加快无水港建设,强化港口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建设多式联运基地、口岸查验基础设施以及综合性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完善重庆“一主两辅多节点”物流体系,优化境内外集装箱服务节点布局,构建集装箱共享调拨体系,增强集聚分拨能力;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建设。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通道发展指数,推进数字化通道建设;建立集装箱共享调拨平台和流转系统,逐步搭建境内外集装箱共享体系;加强通道运行统计监测和大数据开发应用。对标对表国际贸易规则、向国际化标准看齐,提升通道运营组织能力。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来源:“人民画报”网站,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