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宁: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内涵、实践策略与未来发展 - 昆仑策
-
刘江宁: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内涵、实践策略与未来发展
2025-01-15
【内容提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通过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探讨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共同富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路径,同时也对共同富裕思想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和谐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是在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4亿中等收入群体,解决了8亿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精准扶贫实现了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21年我国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共同富裕正在扎实推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深入分析研究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内涵、实践策略和未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梦想和不懈追求。人类阶级社会形成之初,中西方的众多圣贤先哲就已经关注财富公平、公平正义、人类大同等问题。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在其《管子·治国》篇中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同样也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共同体”的概念和“分配正义”。共同富裕思想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牵动社会各个方面和国家治理活动各个领域,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可以从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政治维度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1. 共同富裕思想的经济维度分析
从经济维度来看,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和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才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指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是可能实现的,在这个制度之下,当代的阶级差别将消失;而且在这个制度之下——也许在经过一个短暂的、有些艰苦的、但无论如何在道义上很有益的过渡时期以后——,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之一。
共同富裕是人类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主要特征,其最主要的诉求就是富裕。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本身又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首先,必须把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和讨论,或者说作为“科学世界观的整体”加以考虑。任何思想都离不开整体,它必须置身于一个整体之内,在一个整体内表现出来。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必然是一个有机体,一个健康的整体,即各个组成部分“和谐共存”。只有整体和谐了,才能实现马克思所描绘的理想世界。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必然趋势,也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然条件。共同富裕思想强调人们通过占有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需求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195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不仅重申了这一概念,而且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核心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他提出的“先富带后富”策略,成为我们党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先富带后富”阶段进入“促进共同富裕”阶段。尤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共同富裕就必然要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
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保障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促进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任务艰巨、条件复杂,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幸福的日子,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 共同富裕思想的政治维度分析
从政治维度来看,共同富裕思想不仅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也关系我们党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己任,这也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带领全体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奋斗的使命担当。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仅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纲领,也根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正确理解由谁来领导,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即推翻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除贫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目的。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就是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共产主义,是彻底消除阶级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社会共享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因此,共同富裕既可以避免社会的阶级对立,也符合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规律。
我们党探索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是贯穿各个时期和阶段的红线,呈现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点。
共同富裕强调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明确了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分配主体和受益者。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无产阶级只有建立起公有制社会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财富公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
3. 共同富裕思想的社会维度分析
从社会维度来看,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从历史主体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人民群众收入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增加,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不仅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共同富裕思想倡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正义的实现。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关注国家整体财富的增长,更要关注贫富差距的缩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其次,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强调优化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现实社会中,收入不公和贫富差距是导致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共同富裕思想提出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报酬与生产要素贡献相匹配、公平合理地分配收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后,共同富裕思想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富裕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时,它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成分,如“天下为公”“和合”等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必须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
此外,共同富裕思想还强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保障和支持,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共同富裕思想倡导构建全面的、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共同富裕思想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共同富裕思想的深入实施,不断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加强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终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以下原则: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为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的渠道。切实推动共同富裕思想既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也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来制定相应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个人收入差距还比较大,不利于调动社会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对此不能听之任之,我们要尽快进行改革,努力克服。要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与现实性的相互关系,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考设计共享政策,着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和条件。
1.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总目标是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广泛需求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物质生活的富裕需要依靠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需要把握“两个大局”,需要坚持并扩大改革开放,需要城市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更需要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优势。
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全面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高质量共同富裕,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 在经济协调发展中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与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统一。我国已经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的富裕,也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单一的物质富裕,而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富裕,不是齐头并进的富裕,而是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逐步缩小我国收入差距,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调节高收入者,保护低收入者,强化竞争机制,消除行业垄断,健全各种生产要素公平有序竞争,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大教育投资,增加中高等技能劳动者的比重等,从而形成一个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促进共同富裕不仅要切好分好“蛋糕”,更要做大做好“蛋糕”,促进共同富裕要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壤,不能离开市场经济而谈共同富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的作用,鼓励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更多回报社会,但绝不是“劫富济贫”;坚持市场化导向,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发挥三次分配对于改善分配结构的补充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3. 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统一
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求社会劳动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动力作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将人民共享共建理念贯彻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其实质在于人民真正掌握了参与决策的权利。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确保全体人民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只有人民的意见和智慧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才能确保政策制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能确保社会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才能有效缩小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坚持共享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4. 坚持民生建设与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统一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民生为大。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也要靠劳动和智慧来实现。当下需要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具体的工作抓起,聚焦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聚焦群众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促进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加大教育、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公共政策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教育体系,要统筹需要和可能,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充分凝聚起全社会推动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同时又具有重大世界意义。随着共同富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并发展,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指向鲜明、时代感强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其中包含着核心理念、目标任务、方法步骤、途径策略等主要内容。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断深入和全面落地,中国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推进,也必将对外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可以预见,今后中国的共同富裕思想将在推动世界公平正义、全球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人类未来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共同富裕思想与全球和谐发展
共同富裕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共同富裕思想必将成为推动全球公平正义及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同富裕思想与全球和谐发展密切相关。全球和谐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富裕思想要求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种理念与全球和谐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为推动全球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首先,针对全球穷国与富国差别的反贫困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共同富裕思想提出了均衡发展、消除贫困、促进公平正义的目标,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制定和实施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全球社会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弘扬公平正义的全球意义。共同富裕思想对全球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景展望是积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和频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球社会将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推动全球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各国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同时,共同富裕思想也将推动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共同富裕思想与全球社会和谐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景展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共同富裕思想为推动全球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实践指导,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与和谐进步。然而,实现共同富裕与全球社会和谐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共同富裕思想与人类未来发展
共同富裕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蕴含着全球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共同富裕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为人类未来提供了新的思想引领和实践路径。
首先,共同富裕体现对人类发展的关切。人类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必然趋势,但是这一转变过程充满平等与不平等、贫困与反贫困的矛盾和斗争。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贫富分化成为全球性问题。这种不平等不仅削弱了社会稳定性,也影响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些挑战,各国开始探讨如何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来实现共同繁荣。我们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和繁荣的世界,强调通过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以及公平正义推动人类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最终实现人类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标。
共同富裕思想融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推动全人类共同富裕的理想与目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间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共同富裕思想将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同时,共同富裕思想强调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赢,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想支持和道德指引。
其次,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路径与人类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思想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促进各国共同繁荣与进步。同时,共同富裕思想也将为人类美好未来的实现提供新的理念支持和实践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可以预见,共同富裕思想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共识,为人类的繁荣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富裕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责任与担当,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持和实践路径。在共同富裕思想的引领下,人类未来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赢将成为实现共同繁荣与进步的重要途径。
最后,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种社会理念,它涉及社会的多个方面,包括经济发展、政策导向、文化内涵和国际交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未来,共同富裕思想将继续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其理念和实践也将对世界发展产生积极的启示与影响。在此基础上,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探索实现各自和全球共同富裕的途径与方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共同富裕思想与全球新文明形态发展
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两个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即贫困和不平等。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奔赴创造美好生活,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纵观人类历史进程,消除贫困始终是人类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做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赢得更大机遇,唯有加强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唯有凝聚起包括国际社会在内的各方力量才能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
【注释从略】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马克思主义研究”,原刊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9期)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