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左)和师长刘伯承
近一段时间,有些媒体以讹传讹,发表了一些不合史实的文章。如6月8日《春秋》周刊刊登的“太行老区———邓小平的第二故乡”(作者尚荣生)一文,即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
一、毛主席召刘伯承回延安一事,根据历史记载,1937年9月30日至1938年1月6日这段时间,刘伯承未回过延安,他回延安的时间是1943年10月,因而与毛主席的谈话没有发生过。
刘伯承同志一生最大的特点是谨慎、认真,对事业极端负责任,不随波逐流,而这个特点是建立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他不了解的情况除了尽力去了解外,从不表态。刘伯承同志是1923年受伤的,在四川养伤,熊克武以升官为诱饵,请他出山带领部队,他回绝了,因为他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认识到他们的本质。后来四川共产党领导人吴玉章、杨音公请他参加共产党,因为他当时不了解共产党,所以他没有立即答应,只是愿意随吴玉章出川,到贵州、湖南、上海、北京和广州考察,考虑成熟后,于1926年5月才决心加入共产党。
在邓小平担任129师政委前,他没有与之一起工作和生活过,他是不了解邓小平的,他不可能提出让邓小平当129师政委。
二、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同志是在301医院逝世的,逝世前未提出过谁来当追悼会主持人的问题。父亲逝世当天下午我急匆匆赶到医院,上电梯时,碰见了温家宝同志,那时我还不认识他,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是中央办公厅的副主任。我进入客厅时,杨尚昆同志早就到了,后来洪学智同志也来了。杨尚昆对温家宝说:“刘伯承同志的追悼会,中央要研究,刘伯承同志对中国革命是有重大贡献的,也是很有影响的人。”这时我听见哭泣声,一看是卓琳阿姨来了。显然她是代表邓小平同志来的。
关于追悼会的事,我们完全是按照中央的程序办的,刘伯承是我的父亲,但他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他一生行为规范、缜密,严格遵守党纪,任何时候都是按党的规定和要求办事。我们作为刘伯承同志的亲人,在开追悼会这个问题上,一直遵循刘伯承同志的遗志,所以追悼会从时间、地点、规模和主持追悼会的人以及致悼词的人都是中央决定的,我们家里的人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如果说刘伯承有遗嘱的话,那就是要求我“自食其力,实实在在为国为人民做些好事。”
三、我的名字叫刘太行,是1939年3月在山西辽县出生的,我出生时,父亲刘伯承不在妈妈身边,他写信给妈妈给我起名叫“太行”,后来他告诉我:根据我家的家谱,你是太字辈,又生在太行山,所以起名“太行”。
那时邓小平与卓琳还没有结婚,他们是1939年9月结婚的,第一个孩子是1941年生的,叫邓林,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胖胖是1944年出生,也生在辽县。关于胖胖取名一事,尚荣生的文章中说:那是1945年的一天,闲聊时,卓琳对邓小平说:“咱们的孩子快两岁了,总叫胖胖可不行,该取个名了。”邓小平想了想说:“我们也给儿子取名叫‘太行’吧,‘邓太行’。”刘伯承在旁边笑了起来,邓小平觉得不妥,师长的儿子已经叫刘太行了,于是对刘伯承说:“不能都叫太行,师长,你的儿子占了我们的名字,你得给咱胖胖起个名字。”
我是1940年11月从太行山出发,由徐向前和杨尚昆带到延安,交给朱德同志带养,我叫朱德为朱爸爸,后来1943年10月父亲回到延安,把我接回家,我很不习惯叫爸爸,而叫刘爸爸,1945年夏季父亲又到太行山,把我又交给了朱德同志,一直到1946年4月从延安来到河北省邯郸市,那时我是第一次见到邓胖胖,当时他两岁左右,只有这一个名字,根本没有“邓朴方”这个名字。
下面我讲讲邓朴方名字的来由:那是1950年,重庆已经解放了,胖胖也该上学了,一天胖胖找到刘伯承家,他说,我要上学了,我爸爸请刘伯伯给我起个名字。刘伯承考虑了良久,他认为,中国人有个习惯,孩子上学前应该父亲给起个学名,那就要按胖胖这个小名来起学名,胖的声母和朴的声母是一样的,胖的韵母和方的韵母是一样的,因此就构成了“朴方”两个字,既体现了父亲给亲生儿子起名的传统,又寄托了刘伯承对下一代的期望,希望孩子朴实、方正,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952年,邓小平同志调到北京工作,我父亲在南京工作,我当时在北京读中学,就把我交到他们家,卓琳是我的监护人,她对我的关怀和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对我像对他们的孩子一样,我上中学时害了一场重病,至今还记得,卓琳阿姨在给我妈妈打电话时的那种凝噎神态。
前几天我才知道,解放后工程兵副司令王耀南的儿子也叫太行,如果非说谁抢谁的名字,依我看,我们都抢了太行山的名字———老区的名字,大家都沾了老区人民的光,是老区人民养育了我们。我对老区是很有感情的,自从退下来以后,我每年都要去老区———太行山,看到老区的变化,我从心眼里感到高兴。但是,也有不少不正之风侵袭着部分干部,例如,×县设了一个129师司令部旧址,我参观若干次,当然,司令部旧址体现共产党、八路军抗战的精神是主要的,但是在那个院子里,把首长住房的位置变了,我告诉他们:“搞错了”,他们不予理睬,后来我妈妈也去了,告诉他们:“你们搞错了”,他们还是不予理睬,过了很久他们才承认错误。
笔者借此回忆的一些往事,一方面可以再次重温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另一方面也希望各媒体不要再以讹传讹,要正确地对待历史。
原题为《从纠正几个史实引出的对往事的回忆 》
作者:刘太行,系刘伯承之子;原载2006年7月20日《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