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平原之上,兰考期待丰收的麦田里,一片耸立的墓碑,祭奠和缅怀着一个故去的共产党人,也叙述和标示着毛主席开创的那代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是那么深入人心。每年他的祭日,普通百姓都会自发地来到他的墓前,凭吊他的英灵,表达对他的缅怀和思念。诗人臧克家有一句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说的两种人,第一种是视人民为草芥的人,第二种则是把人民当父母的人。群众自发凭吊纪念的,无疑是一位视人民为父母的优秀共产党人。今年5月7日,是他辞世20年的日子,按照传统说法,逢五逢十,必是大年之祭。
早上天刚蒙蒙亮,祭拜老书记的父老乡亲们便自发地来到墓地,通往墓地的乡间路上,人群熙熙攘攘,像是豫东农村的盛大节日。他们有群众,有干部,有鬓发斑白的老者,也有英气勃发的青年。因为墓地面积有限,第一批祭奠的结束了,第二批接着祭奠。上午不到九点,已经有多批群众来到碑林。祭奠的人流里,有一位已经96岁的老者,他叫郝风臣,是梨园村的老支书,解放战争时是一个著名的儿童团团长,他不仅自己来,而且他的继任支书李铁创、现任支书李大威都来了。按说96岁已经风烛残年,但是老人说,如果说不到墓地,他就会饭吃不下,觉睡不香。就是这位老支书,当年曾经与已故老书记同甘共苦治三害。他说,咱老百姓能够过上有钱有粮的好日子,能够吃得饱穿的暖,住上楼房,娶上媳妇,世世代代不能忘记老书记的恩德。
曾经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并且向习主席汇报的坝头乡张庄村的女支书齐殿花,带着张庄的群众代表一大早就来到了墓地,站在老书记墓前,他叙说着村里的巨大变化,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她说多么想让老书记看到今天这样巨大的变化啊!尽管现在即使在乡村,早已流行了新式的鞠躬礼,但一些从民国年代走来的老人们,来到墓前依然按照我们民族的旧礼俗,扑通跪了下来,依然向老书记施以大礼跪地长拜。好像不如此,便无法表达自己对老书记的怀念。一个共产党人,死后20年,依然得到人民如此深情的怀念,无论怎么讲,这都是无愧苍生无愧人民无愧我们党的一个大写的人,这个人就是曾与焦裕禄共事多年,同样和焦裕禄一样,是率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领军人张钦礼同志。对一个死去的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如果每年有十个数十个草民百姓去墓地祭奠,那一般来说就叫报恩,因为当了那么多年书记,在世时或许有恩于他或他们,这于情合理。如果有几十个几百个普通百姓年年来到墓地追思,也同样可以理解,那叫纪念和缅怀,因为感人的事迹总可以永远让人铭记于心的。但是,如果年年有数量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来到墓地,去追念一个早已离开人间的共产党人,不仅仅与英雄人物接触过的老一代这样,老者辞世了,新一代的孩子们接着依然年年祭奠,那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的感恩和纪念了,这便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叫“民心”。以此来论,已故的老书记张钦礼是一个得了民心的共产党人。
当然,还有更加隆重的祭奠表达,年年都有普通百姓给已故书记立碑者。如果说一个地域,一方土地上的乡亲立碑纪念他,可以理解,那叫英模崇拜,但如果这些立碑者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县,而是遍及全国四面八方,多达一百多块,形成一片碑林,那便可以理解人民不仅对一个人,而是对毛主席领导的那一代共产党干部的良好作风的珍惜和追念。那就紧密关联着我们一个政党的政治威望的变化。张钦礼做了什么?能够赢得人民如此世代厚爱,世代缅怀?说到底,张钦礼不过做了一个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关心人民疾苦,以人民为中心,扎扎实实为人民服务。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年在兰考领导游击队打日本侵略者,为了人民生死他早已置之度外。他许许多多的抗日故事,如今依然在兰考大地神话般的传颂着。新中国成立了,他眼看父老乡亲吃不饱肚子,心焦如焚。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这片他曾经洒下过热血的土地。那就是带领人民坚决改变兰考面貌。兰考人都记得,为了兰考人民的温饱,他当年最为痛恨的就是浮夸风。因为斗胆揭露浮夸风,他被撤过职、降过级,直到最后冒着危险跑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反映情况。当时周总理闻之震惊,夸奖他是全国第一个到北京反映浮夸风的农村县长。此后,党中央果断做出决定,调离了那个在全国搞浮夸最为严重的省委书记,开始坚决纠正浮夸风。为此,不仅兰考人民记着他,甚至整个河南都记住了他。说他的情况反映,救得不仅是兰考百姓,而是救了整个河南因浮夸挨饿的人民。再后来,与他并肩战斗的焦裕禄同志去世后,他继续高举根治三害的旗帜,领导兰考人民继续战天斗地。
兰考百姓记忆犹新,对于兰考来说,历史上曾经有过影响最大的一次脱贫。1976年,全县粮食产量居然达到35000千万斤,人均800斤。上缴国家3000万斤,100万斤皮棉,80万斤油料。当年还援助解决了工业重镇大庆工人的吃粮困难。在全省当年工业发展序列里名列前茅,成体系性地建成了兰考的工业布局,工业产值4000多万元。向国家上缴税利760多万元,上交财政603万元。这在当时是多么了不起的数字。兰考这次彻底脱贫走上了富足的道路,这个伟大的变化写入了兰考县志。兰考人民深深懂得,这个伟大变化,就是张钦礼书记领导兰考人民在焦裕禄之后继续奋斗的结果。但是由于大家都懂的原因,后来张钦礼同志因为被污名化和其它莫名其妙的原因,遭受囹圄之苦,受牵连达数千人。人变了,心散了,队伍垮了,兰考的大好形势不见了,一切又回到了原形。这就是兰考真正的历史,错误的决策和对优秀干部的错误处理,葬送了兰考的大好形势,于是,兰考人民再度返贫苦受煎熬。干部用错了,百姓遭殃,兰考百姓体会最深。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后,兰考问题得到党中央的特别关注,总书记亲自挂靠兰考,这再度唤起了兰考人民脱贫的决心和勇气,一个曾被熄灭的战天斗地浪潮再度被唤起,2017年有了载入历史的第二次脱贫,从此兰考真正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兰考的这些历史,只有兰考人民最为清楚,因此人民对于一个领导干部的起伏跌宕,有最清楚的判断。其实兰考不盼别的,就盼多一些焦裕禄、张钦礼那样的优秀干部。党中央在二十大前后,中国共产党以组织名义对精神谱系做出准确表述,焦裕禄精神成为第一批列如谱系的内容。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精神也有一个自己准确的解读,这个标志着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其实是以焦裕禄、张钦礼为代表的那一代共产党干部榜样的精神,它属于一个班子一个集体,更宽泛的意义上说,是那批共产党人带领数十万人民战天斗地的“兰考精神”。
2004年5月7日,张钦礼同志去世了,十万百姓迎英灵的壮举,成为人民褒奖共产党干部的一个亘古罕见的奇迹,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当时想参加送葬的群众太多,魂归故里时,为避免国道拥堵,改走乡道;还是因为人流太多,葬礼又再次改时间。这样的事情,成为人民对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褒奖。如果说这叫评语的话,这就是人民为一个共产党人做出的人生评语,这也是老百姓为一个党的干部立下的“心碑”。
今天,当我们站在老书记墓前,站在这一片碑林之间,我想了很多,今天,共产党人应该树立怎样的党群关系?应该有怎样的干群关系?到这碑林之间站一站走一走,你就会找到最切近实际的答案。心想人民的人,人民世代怀念他,心里没有人民的人,不论他官做多大,他也得不到人民的尊重。今天,如果说从建党角度来看我们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最大的最为关键也是最为紧迫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重新来思考我们的言行。我看,不妨做出这样一个接近实际的规定,要求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们增加一堂课,这堂课就是要求学员在校期间,到张钦礼同志的碑林里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对照一下自身言行,想一想假如自己有一天辞世了,会不会像张钦礼同志那样,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敬重。会不会也有群众给你立碑纪念。这样的一课,我想比在课堂上泛泛空谈,要更加富有有效。把这座碑林当作重新思考我们党群关系的警世之钟,以此为始,开始整理和找回我们被损害的党群干群关系,真正高高举起而不是空空高喊以人民为中心的旗帜,我们这个党必然会大有希望。
毛主席在评价白求恩同志时有一段著名的论断,称赞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该怎么评价张钦礼同志的辉煌人生呢?我们借用毛主席的原话简单概括,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这样的人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力量,那么什么样的的风浪也不可能将我们吹垮。我们衷心期待着我们党内有百个千个万个这样一心为人民的优秀共产党人。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
【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