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著名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先生,是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也是国防科学试验气象保障工作的开拓者。他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45年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1947年留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罗斯贝(G.G.Rossby)。因祖国气象事业之急需,于1950年5月放弃即将获得的博士学位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与中央军事委员会气象局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主席团成员。作为建国初期中国气象的领路人,他开创了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工作。60年代中期,在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中,为核爆的气象保障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一星”的“幕后英雄”,两次荣获个人一等功。他开辟了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物理、大气湍流和大气探测等研究领域,生命不息、拼搏不止,始终是中国大气物理学科研战线的开路先锋。1976年3月27日,顾震潮先生英年辞世。在这位伟大的中国气象先驱48周年忌日将至之际,我们特编发国防科技大学朱亚宗教授发表于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学报》第1期的这篇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摘要】顾震潮潜心一志在国家重大需求与科技前沿的交汇点上开拓创新,重“国之大者”,研“国之所需”。一方面为国家建设与国防科技作出了不朽的历史性贡献;另一方面为中国科技界树立了为学为人的光辉榜样。其非凡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与科技才华,将恩泽后世。
“国内一切事业都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始,因此希望国外的许多有新人生观的同志赶回国内参加奠基工作。气象方面的建设尤盼你们早日回来参加!所幸的是,大部分气象工作者是爱国的,一部分是先进分子而具有高度的技术,这是祖国气象事业最宝贵的资产……我们感觉人才缺乏……最迟希望你五月底回到北京。”[1]21
“国内一切已上轨道,正吾辈有所作为之时,万不可逗留国外也。”[1]21【顾震潮(中)在留学瑞典期间】 顾震潮连收两信后,不再迟疑,立即放弃博士学业,决定应召归国,参加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奠基,于1950年5月回到祖国怀抱。与华罗庚、丁文江、李四光、涂长望、陈寅恪、徐悲鸿、钱钟书等看重内涵、不重形式而有真才实学的留学生一样,有高度的自信而不在意博士学位,此时的顾震潮,虽未完成博士学业,但已站立在世界气象科技前列,不仅掌握了20世纪挪威学派的气团、气旋、锋面理论及方法,芝加哥学派的长波理论及方法,而且成为国际上刚刚兴起的数值预报的开拓者之一,并能熟练地运用天气图进行分析预报服务。气象科学方法之外,顾震潮还有敏锐的气象问题意识,不仅关注国际气象学界普遍关注的欧洲、北美天气分析预报问题,而且关注万里之外东方中国特殊的天气分析预报问题,并于1949年在国内《气象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中国西南低气压形成时期之分析举例》[2]1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年轻的顾震潮在天气系统的分析预报方面,已是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涂长望与赵九章两位前辈诚邀顾震潮并寄予厚望自在情理之中。
【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在进行天气会商】
“现在,我国已拥有世界上在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达6万多个,数量、密度位居世界首位,气象资料的密集程度非常可观。但这些都无法保证天气预报的完全准确。利用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结合预报员自身的主观经验,这是当前预报员开展预报业务的主要手段。”
“要鼓励培养科研型天气预报人才!”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日前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特别提出的建议……“如果他们在面对一手数据时,能针对现实问题即时研究、即时判断,那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5]
“学科的杂交点常常引起新分支,引起新的生长点。”“可以有新东西引入的其他学科,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是基本学科,如数理化、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实验技术等。
(2)是姐妹学科,如流体力学、海洋学、高层大气物理等。
(3)是近代尖端学科、新技术,如火箭、原子能、自动化等。
(4)其他可以触类旁通的、有启发的学科,如科学史、射电天文、振动理论等。”[2]37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