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炳:雷锋学的谁 - 昆仑策
-
陈思炳:雷锋学的谁
2024-03-12
【2018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抚顺市参观雷锋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编者按】这是一篇16年前的文章,原发表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刊《大江南北》2008年第3期。今年3月,此文又在网上悄然传开。这不奇怪,因为今日读来,相问如昨,依旧令人深思。特此转发,以飨读者,并建议有关部门将此文(或文中所述故事)编入中小学教材。
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一位青年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雷锋当初学的谁?”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带着这个问题,我又翻阅了《雷锋日记诗文选》、《雷锋的故事》等书籍,在这里找到了答案:雷锋学的是领导。
在雷锋的成长中,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他身边领导的楷模作用。雷锋初到湖南望城县委当公务员时,有一次,他跟县委书记一起去开会,看见路上有颗螺丝钉,县委书记就把它拣起来,装进了衣袋。雷锋当时觉得奇怪:一个县委书记,拣个螺丝钉干什么?过了几天,雷锋要到一个工厂去送信,县委书记掏出螺丝钉交他带去,说“小雷,咱们的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别看东西小,缺了它也不行。”就是这颗小小的螺丝钉,在雷锋心中留下了一个难忘的记忆……。直到后来参军后,在运输连当了汽车兵,雷锋还没忘记县委书记的榜样,自找了几块旧木板,钉了一个“节约箱”,把平时捡到的碎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牙膏皮、破手套等等,都装在里面,修车、修工具时能用上的就用上,尽量为国家节约开支。团党委树他为“艰苦奋斗节约标兵”。雷锋在县委当公务员时,还经常跟县委张光玉书记下乡,他看到张书记下乡常常是鞋一脱就下田,一边扶犁,一边和老乡搭话,分不清谁是民谁是官。这种形象在雷锋头脑里深深扎下了根,他暗暗叮嘱自己,一定要按照张书记的样子去做。有次张书记发现一位老农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就掏出仅有的20元钱递给老人,让他买几头猪崽饲养,尽快过上好日子。有张书记做表率,雷锋便把自己的蚊帐送给了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老大娘要谢他,他说,要谢就谢共产党,是党教导我这样做的。雷锋入伍后的第一天晚上,因白天乘车受了凉,夜里不住的咳嗽、发烧、作冷,营长来查铺,知道他感冒了,就连夜从卫生连叫来医生为雷锋诊治,营长还脱下自己的棉大衣,并送来一床新被子,都盖在雷锋身上,雷锋激动的泪水流湿了枕头,决心要向营长学习,今后多关心别人。同班战友乔安山母亲病了,雷锋立刻拿出自己的十元津贴费,还买了一斤饼干,一齐交给乔安山,叫他回家时带给母亲。雷锋主动向灾区捐款,团政委韩万金得知后,热情宣传他为国为民分忧的精神,而韩政委自己把工资捐给灾区,却不准向外露一个字……。有这些品德高尚的领导言传身教,雷锋思想才不断得到升华,最终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说雷锋学的是领导,因为身边领导是最方便对照的镜子,是最直接有效的老师,是人生之路最有影响的向导。领导干部如都能率先垂范,像雷锋当年的领导张书记、韩政委等那样,时时处处以自己的高尚品行示范引路,那就会有无数个“雷锋”世代相传,不断成长。(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大江南北》2008年03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