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豫东战役”,你才能明白什么叫战略“布局”和“破局”。
教员说:
战略是一个全局。
战略作为一个全局,必须要处理好这个方面和那个方面,这个阶段和那个阶段的关系。
因此,战略首先是要在洞察全局的基础上进行布局;
在战略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破局。
没有战略布局和战略破局,就无法打破战略的僵局,就无法实现突破和发展。
那么,如何进行战略布局和战略破局呢?
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
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
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
这就是说,即使初战打了一个胜仗,若这个仗不但不于全战役有利,反而有害时,则这个仗虽胜也只算败了。
因此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假若败了,又将起如何变化。
虽结果不见得乃至决不会尽如所期,然而必须依据双方全局,仔细地切实地想明白。
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写到这里,明白了吧?
什么是战略布局?
那就是:
“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假若败了,又将起如何变化”。
什么是战略破局?
那就是在“每一仗”如何打想透了以后,如何打好第一仗,并由第一仗的打胜,为接下来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仗打胜如何创造有利的条件,这就是“战略破局”。
战略破局,是战略布局的要害环节,必须要精心的谋划:
为此,围绕“反围剿”作战中红军如何进行反攻,教员说:
准备反攻,须选择和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若干条件,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然后进入反攻阶段。
依我们的过去情形说来,大概须在退却阶段中取得下列诸种条件中至少二种以上,才算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敌,才好使自己转入反攻。这些条件是:
(一)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
(二)有利作战的阵地;
(三)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
(四)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
(五)使敌人疲劳沮丧;
(六)使敌人发生过失。
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这就是根据地的条件。并且由于这个条件,第四、第五、第六等条件也容易造成或发现。
所以当敌人大举进攻红军时,红军总是从白区退却到根据地来,因为根据地的人民是最积极地援助红军反对白军的。根据地的边缘区和中心区,也有区别;对于封锁消息、侦察、运输、参战等事,中心区的人民比较边缘区为好。
所以“退却终点”,在过去江西反对第一、二、三次“围剿”时,都选在人民条件最好或较好的地区。
此外,针对战略破局,教员还说:
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
然而当敌人开始进攻时,我们往往不知敌之分进各军何部最强,何部次强,何部最弱,何部次弱,需要一个侦察的过程。
往往需要许多时间,才能达此目的。
另外,处在防御地位的红军,欲打破强大的“进剿”军,反攻的第一个战斗,关系非常之大。
第一个战斗的胜败给予极大的影响于全局,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的一个战斗。
因此首战必须打胜,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
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
再次,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
若只顾反攻,不顾反攻胜利后,或万一反攻失败后,下文如何做法,依然未尽得战略指导者的责任。
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
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
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
走一步应该看那一步的具体变化,据此以修改或发展自己战略战役计划,不这样做,就会弄出冒险直冲的错误。
然而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几个战略阶段的、大体上想通了的、一个长时期的方针,是决不可少的。
不这样做,就会弄出迟疑坐困的错误,实际上适合了敌人的战略要求,陷自己于被动地位。
须知敌人的统帅部,是具有某种战略眼光的。
我们只有使自己操练得高人一等,才有战略胜利的可能。
首战必须打胜;
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
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
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
作为教员的好学生,粟裕就是一个善于围绕“打破僵局”,高屋建瓴地“谋篇布局”,通过精心谋划和实施“首战破局”,进而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按照“战略布局”,接下来打好第二、第三、第四阶段战役的高手。
在教员“将能而君不御”的战略格局下,在伟大的战略统帅和伟大的战役指挥者的创造性的互动下,粟裕成功实施了“豫东战役”,打破了中原战场的“战争僵局”,为后来的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举行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粟裕去世后的遗物中,一向不善诗词之道的将军,竟然写下了一首《沁园春·淮海战役》的词:
作战方针,
攻城打援,
首占开封。
又俘区寿年,
再创敌援;
战局过坳,
敌转防御。
兖济解放,
徐海动摇,
横扫江淮在今朝。
十月节,
我大军南挥,
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百韬,
看徐双瓮鳖哪里逃。
笑纬国东援,
损兵徒劳;
双堆黄维,
称蒋嫡系,
覆灭于后。
杜氏将军,
倾巢突围也难逃。
时迫矣,
灭蒋家王朝,
就在今宵。
这首词,从“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给我们描绘了粟裕在和教员的天才互动中,谋划和实施中原决战的伟大的“三部曲”。
正如粟裕的词中所写:
作战方针,
攻城打援,
首占开封。
又俘区寿年,
再创敌援;
战局过坳,
敌转防御。
其实,从战略的谋篇布局上来说,“豫东战役”不仅是中原决战的“破局之篇”,单就“豫东战役”来讲,也是一篇精心的布局,是一个“淮海战役”的“浓缩版”。
首先,讲讲“豫东战役”的背景:
从1947年7月起,为实施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教员布局刘邓、陈谢和陈粟三路大将呈“品”字形,在江淮河汉之间的中原地区纵横配合,我军开始进入了中原决战的战略时期。
此时面对我军利用三路大军互为犄角之势,在运动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略企图,国民党军也依仗其交通和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机动优势,集中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组建了邱清泉、胡琏、张轸、孙元良四个机动兵团,以及相关地方守备部队,在战略上相互配合,也与我军打起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运动战。
一时,中原战场陷入僵局。
要知道,此时的解放军虽然在战略上和政治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装备和人数上与国民党军依旧有着不小的差距。
为了打破“战略僵局”,教员和中央军委做出了由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打过长江去,迫使国民党江北主力部队回援的战略决策。
但是,身处战争指挥一线的粟裕,在积极准备渡江的同时,反复向中央军委“斗胆直陈”:
三军(刘邓、陈谢、陈粟)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
在这里,看明白了吗?
粟裕的意图:
调动敌人,需要忽然集中,而又忽然分散,通过洞察全局,打敌一路,吸引敌人救其必救,待敌人往必救之地集中时,在运动中寻求机会,或攻城或打援,集中兵力打敌一路,撕开口子。
“矛盾”出现了,是奉命过江?还是继续坚持己见?
一般人的选择是,按照上级的战略决策行动,即便是行动失败,主要责任也不在自己,而固执己见,哪怕就是赢得了上级的同意,如果失败了或出现了重大问题,责任不但由自己承担,而且会引发协同队友的严重不满。
但这不是粟裕的风格,同样也不是粟裕的导师教员的风格。
面对粟裕的反复“斗胆直陈”,教员也在思考粟裕的建议。
最终,教员和五大书记在城南庄对粟裕和粟裕的战略构想进行了严密的研判和论证。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很熟悉:
粟裕立下军令状,要在8个月内,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也就是说,渡江的战略布局并没有改变,要等粟裕在8个月内消灭敌人“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以后再过江。
过江是一定要过江的,不过随着战局的演进,那是等到“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一系列战略布局的任务目标完成之后的事了。
这就是“豫东战役”的背景。
中央军委听从了粟裕的建议,给了粟裕机会,但是如何打破战略僵局,如何“虎口拔牙”,如何在铁板一块的敌人战略铁桶中,撕开一个口子,成了粟裕思考的核心问题。
“破局”,“破局”,“破局”。
怎么“破局”,从哪里下手“破局”,从而打破“僵局”,这才是考验战略尤其是战役家的核心命题。
接下来,我们看粟裕的研判和行动。
如何“破局”,面对敌人的“铁板”,第一口“往哪里咬”?
粟裕最初的构想,是邱清泉的“第五军”。
为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刘邓在郑州—武汉一线发动攻势,拖住张轸、胡琏,华野许谭兵团在济南、徐州一带发动攻势,拖住黄百韬与徐州方面国军,但是战机瞬息万变,当粟裕刚刚度过黄河,国军就调集邱清泉、黄百韬和徐州方面军队,企图合围背靠黄河的粟裕。
因为,粟裕才是国军的战略焦点。
此时,可谓千钧一发。
那么,面对军情急遽变化,粟裕迅速调整战略目标,将围歼“国军第五军”的目标,迅速转向了“开封”。
为什么是开封?
第一,开封防守薄弱,不是华野的对手;
第二,开封是河南首府,此前,我军从未攻下过国军的省会城市;
第三,攻下开封,会给蒋介石巨大的政治压力,蒋介石将会因为政治压力,将精锐部队汇集开封,从而给粟裕留下机动的空间,以便寻找机会歼敌。
读到这里明白了吗?
粟裕运用的战法是什么?
是不是教员教给聂荣臻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打你的“合围”粟裕,我打我的“开封”。
我打你的“开封”,你就不得不全力来救;
你既然“全力”来救,我就将计就计,撤离开封,在运动中寻求国军救援部队的弱点,抓住机会“咬你一口”。
蒋介石当然按照教员的好学生粟裕的意图行动。
因为,蒋介石承受不了“开封”被攻占的政治压力,而粟裕也由此夺得了战略主动权。
由此,在刘邓、许谭的配合下,由粟裕打援,陈唐攻城,开封被解放军拿下。
粟裕最初的计划是由陈唐吸引邱清泉南下,掩护粟裕南渡黄河,粟裕南下后再吸引邱清泉北上,然后粟裕和陈唐南北夹击合围邱清泉。
但战争有其特定的“盖然性”和“不确定性”,你要实现消灭对手的战略意图,敌人也要实现消灭你的战略意图。
但是,作为教员好学生的粟裕,永远都是不止一套方案,而是拥有几套方案。
当邱清泉和其他国军向商丘一带运动,企图合围粟裕的时候,请注意,开封—河南的首府出现了空白地带。
各位,这就是粟裕的第二套方案。
等的就是你,只要把兵力都吸引到商丘,那么我就立即调整原计划打“第五军”的方案,立即启动“备胎”方案—打“开封”。
读到这里,你终于明白,为什么教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了吗?
记住:三套方案,三套方案,PLAN A、PLAN B、PLAN C。
作为教员的好学生,粟裕岂能不懂。
任何一个军事动作,都要考虑到至少三种可能。
这就是战略布局。
其实,对于粟裕“虚晃一枪”,由“打第五军”转而打“开封”,教员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在回复粟裕的电报中说:
情况紧急时,不要请示,独立处置。
此刻,作为战役指挥员的粟裕,是多么的幸福,因为上级理解他、支持他,给他发挥的空间,给他创造的机会,给他成功的舞台。
此刻,作为战略家的教员,也是无比的欣慰,因为他的下属、他的学生和他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是机械教条地执行他的战略构想,而是创造性去因人、因地、因情、因势、因变,去灵活机动地执行。
这就是天才的战略家和天才的战役家的“心灵默契”。
作为企业家,您和您的下属有这样的默契和默契的幸福吗?
好像华为的任正非有,在余承东—“余大嘴”说华为手机遥遥领先时,任正非是笑着骂余承东太高调:
罚款100元。
接下来,我们在看粟裕如何布局和破局。
开封被攻破,一向“面子”第一的蒋介石慌了手脚,临时组建起“两个”兵团:
区寿年配合邱清泉、刘汝明收复开封,黄百韬救援被许谭兵团围困的兖州。
如果,你认为粟裕打下开封来,就会留下重兵保卫开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教员的好学生,粟裕对教员的“争人不争地”的战略早就烂熟于心:
存人失地,人地皆复;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就像教员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所说的: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就在蒋介石乘坐飞机飞到开封上空,督促各路援军收复开封的时候,粟裕早就部署大军有序撤出开封,并且进行修整,为下步围歼区寿年打下基础。
面对粟裕的主动有序撤出开封,一贯自以为是的蒋介石大喜:
认为是攻打开封的华东野战军伤亡惨重、无力再战、被迫撤出。
在这里我们还要插一句:
战略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特别是对对手的洞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建立在对战争战略全局和对对手真相洞察的基础上的。
可怜的是,蒋介石终其一生,其战略认知的水平,始终停留在一个士官生,甚至是一个营长的水平。
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里,除了黄埔系,还有很多老资格的日本士官学校系。
有人谈到《论持久战》的时候,常常会说到蒋百里。
说蒋百里也提出要持久战。
但是,提出持久战的人多了去了。
能够回答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的人,只有教员。
说多了呵,继续说粟裕和粟裕的“豫东战役”。
在蒋介石的死命令下,各路援军急奔开封,但是,临时组建的区寿年兵团却磨磨蹭蹭。
当然,这是很多国军部队的老毛病,无非是想保存实力,让别人打先锋,自己则见势不好立即开溜。
国军的这种顽疾,不仅蒋介石解决不了,而且为解放军攻城打援,特别是为消灭那些企图保存实力而不积极打援的的国军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说句不好听的,本来想“求生”,结果变成了“送死”。
面对磨磨唧唧,而且缺乏与我军作战经验,并且与其他国民党军拉开了距离的区寿年,粟裕又开始了的布局的第二局,干掉区寿年。
为了切割邱清泉和区寿年,粟裕用一个兵团的兵力阻援,然后全力围歼区寿年,在此,区寿年是在劫难逃了。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
当老蒋命令解围“开封”的部队,转而解围“区寿年”时,粟裕手中的兵力已经使用到了极限。
作为一个领导者或者战役的指挥者,当你的兵力用到极限的时候,会有极大的挑战,那么这个挑战是什么?
是强大的内心世界。
针对这个问题,教员曾说:
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
面对和孟良崮战役几乎一样的战况,包围了区寿年,又被邱清泉、胡琏等来了反包围,国民党一直喜欢的那种中心开花、内外夹击的紧张局势,特别是在兵力已经用到极限的情况下,又来了个亡命徒黄百韬,粟裕首先是心胜,临危不乱:
一面是对刚刚歼灭区寿年兵团,以及拼死阻击邱清泉兵团的极度疲劳和损伤的自己的部队,另一面是洞穿中野11纵阻击阵地疯狂而来的“疯子”黄百韬,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再坚持下争取主动?还是在被动的局面被迫撤出被敌人穷追猛打?
敢于和善于打险仗、恶仗的粟裕,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进攻。
粟裕对将士说,我们的疲劳、消耗、伤亡固然很大,这是事实,但敌人的疲劳、消耗、伤亡更大、更甚。
这种时刻是什么?
是精神之战,是意志较量。
既然一切无法避免,那就硬碰硬。
此刻的粟裕以疲惫伤亡之旅,逆势而上,对决黄百韬。
粟裕的对决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建立在黄百韬立足未稳,尚未筑成阵型,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也就是教员经常教导的:
打运动中之敌,打立足未稳之敌。
面对黄百韬乘坐坦克冲锋陷阵带领突围,华野死死顶住,使黄百韬始终不能突破华野防线。
面对优势敌人邱清泉和胡琏的迂回合围,尽管马上就可以全部歼灭的黄百韬,粟裕并未贪功,而是选择了全军安全的撤围。
针对“豫东战役”,当时国共有不同评价:
国民党方面称为“中原大捷”,豫东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召开了盛大的庆功会,庆祝各兵团合力收复开封,击退粟裕主力,还难得地抓获了大量的俘虏,在战役中火速增援的黄百韬更是受到了嘉奖,拿到了青天白日勋章和第17号总统府通行证。
我军方面,教员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豫东战役: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爬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这个世界,最有意思的是,敌对双方都认为这个战役自己胜利了,而对手失败了。
但是,真相不会是两个人都赢了,赢家只能和只会有一个。
原因何在?
对于同样一样事物的研判,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战略的层面,一个是战术的层面;
一个是表象的层面,一个是本质的层面;
一个是全局的层面,一个是局部的层面。
这就是教员和蒋介石对“豫东战役”完全相反评价的不同的维度。
从战略、从本质、从全局上看,“豫东战役”的价值在于:
第一,彻底打破了中原战场的“战略僵局”,这种“战略僵局”持续下去,对蒋介石是有利的,而对我军是不利的。
第二,开启了攻克敌人坚固城防省会城市之先河,打出了我军的自信,打出了我军的威风,打出了我军的精气神,使敌军单独一个军团不敢单独和解放军较量,甚至当我军发动济南战役的时候,徐州的敌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军攻克济南,而不敢北顾。
第三,使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不得不被动集中在几个地区,将原有的战略机动性彻底丧失。
第四,由于战略机动兵团战略机动性的丧失,蒋介石的精锐兵力彻底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第五,为接下来的济南战役和“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总之,通过“解剖麻雀”式解读“豫东战役”,
我们可以明白:
什么是真正的“战略布局”?
如何进行“战略布局”?
什么是真正的“战略破局”?
如何进行“战略破局”?
这种战略思维和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的方法策略,恰恰是当前我们企业家最为需要的。
在此,让我们向伟大的粟裕将军,特别是他的伟大的老师表示致敬。
教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将理论和实践完美集合于一身的伟大的战略家,他的思想方法和战略战术,不是枯燥的理论,也不是一般的经验总结,而是面对一个个历史时代提出的历史难题,所给出的一个个解决方案。其后来历史的发展,无一不验证了教员解决方案的伟大。
学习教员的战略战术,之所以对很多人感到困难,原因在于对当时的历史场景不熟悉,在这里陈老师将带领大家还原教员提出解决方案的时代场景,将教员的思想方法与今天的现实活学活用地相结合,不是给大家喂鸡汤,也不是讲正确的废话,而是给大家梳理出一套符合时代、符合国情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和办法。
结合实际、系统地、更多地学习教员的战略战术,可以私信陈升老师,看一看陈升老师的著作《跟教员学战略》一书。
来源:“弱胜之道”今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