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茅盾名作《子夜》为何最初署名 “逃墨馆主”? - 昆仑策
-
朱亚夫:茅盾名作《子夜》为何最初署名 “逃墨馆主”?
2023-01-30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不朽名作《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园地中的瑰宝。这部革命现实主义的著作,开创了茅盾文学生涯的新阶段,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然而,你是否知道,名著《子夜》的最初署名曾经是“逃墨馆主”?
茅盾 (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市人。年轻时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主编《小说月报》。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去日本。后与鲁迅等成立左联。建国后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并主编《人民文学》。著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有《茅盾全集》。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自牯岭回到上海,蛰居在虹口横浜路景云里11号的一栋陋室内,“足不出门,整整十个月”。同一条弄堂里还居住着叶圣陶、周建人等,以后鲁迅从厦门来到上海后,也一度住在景云里,“景云里”可谓是现代作家的聚居地。以后,茅盾搬到愚园路口树德里的一栋石库门内的三楼厢房。这三楼厢房带一间过街楼,共有三间房。房东是个商人,不问政治,茅盾对他说自己是教书的,彼此倒也相安无事。
当时,茅盾萌发了创作《子夜》的念头,意图通过艺术形象,大规模地反映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现象,一方面回答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另一方面显示1930年那一时期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暗示中国革命正处在一个新的高潮前面。
“子夜”,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可虽然黑暗,毕竟距离黎明不远了。当时,茅盾在“左联”中担任行政书记。行政书记与宣传部主任、组织部主任共3人,组成秘书处,负责“左联”的日常工作。为此,茅盾向当时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提出辞职,以集中精力创作《子夜》。鲁迅听说后,十分赞同,说“现在的左翼文艺,只靠发宣言是压不倒敌人的,要靠我们的作家写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但冯雪峰没有同意他辞职,只同意他请长假。《子夜》写好一半以后,应《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的要求,由《小说月报》于1932年1月起连载,小说署名为“逃墨馆主”。
茅盾署此名,蕴含着一片深意。上世纪八十年代,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披露说“这无非一时的好奇,让人家猜猜: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从没有写过企业家和交易所等,现在有人写了,这人是谁呢?孟子说过,天下之人,不归于阳,而归于墨。阳即阳朱,朱秦诸子的一派,主张‘为我’,阳朱的书早已亡失,仅见《列子》的《阳朱篇》保存‘为我学说’的大概。我用“逃墨馆主”不是说要信仰阳朱的为我学说,而是用了阳字下的“朱”字,朱者赤也,表示我是倾向于赤化的。”据查,“逃墨”语出《孟子·尽心下》:“逃墨必归于阳,逃阳必归于儒。”茅盾署名“逃墨”,表示他身居白区,心系红区,向着共产党。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他要“逃墨”而近朱;由此可见,茅盾的良苦用心。
谁知,正当万事俱备,就待《子夜》呱呱落地之时,上海发生了“一·二八”战争,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烧毁。在熊熊的战火中,茅盾的那份《子夜》稿子也被焚毁了。所幸的是那份稿子是茅盾夫人手抄的副本,茅盾自己还留有原稿。商务印书馆被毁,《小说月报》只得停刊,连载计划自然夭折。1933年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子夜》单行本,具名改署“茅盾”。这样“逃墨馆主”虽未及问世,但作者在“逃墨馆”中的创作,终于大白于人世间。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书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