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杰:由传统文化存在“悖论”说开去 - 昆仑策
-
张永杰:由传统文化存在“悖论”说开去
2022-03-28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其实是存在很多“悖论”的。比如:
饱暖思淫欲vs饥寒起盗心。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vs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
——前者提倡随势而变,后者要求痴心不改、矢志不渝。
有仇不报非君子vs退一步海阔天空。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vs行事决绝拔根除,斩断后患尘埃定。
在我们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时,是不是往往被如此悖论,弄得无所适从?其实,这恰恰反映了占据中华传统文化主流意识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指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把握分寸,不走极端,讲求平衡。故,追求中庸是天理大道。后起的西方哲学辩证法,与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哲学辩证法讲一体两面,彼此联系,互为依存,关节点在于“度”。而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的上述类似“悖论”,其实讲的就是“度”——凡事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否则便过犹不及。只不过,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建立在喻事说理中,而西方哲学辩证法却建立在逻辑论证基础上。由此我们想到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再次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领袖为何高度重视“政策和策略”问题?因为,政策和策略确实事关重大、太重要了!所谓顶层设计、作出决策、出台政策,如果只考虑某一方的效果而超过了“度”——也就是失去了“中正”,从而走向极端,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甚至贻害无穷。比如,“只生一个好”的独生子女政策,一度被定为“国策”。当时只考虑控制人口增长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而根本没有考虑到可能的“失独”与“老龄化”等系列问题,把无尽的苦果留待今天吞咽。又如,因强调知识化而走向“唯文凭”论。文凭是不是等同于有知识、有能力?很多岗位是不是文凭高就能胜任?个中道理大家都是懂得的,但实际上不仅“逢进必考”,而且不管什么单位、什么部门、什么岗位,都把文凭的档次排在第一位,不是要求学历为双博、双硕、留洋,就是要求博士、硕士,即便是本科,也要求第一学历要来自什么211、985类重点大学。由此衍生出不仅大学搞排名,连幼儿园、学前班、小学、中学、高中都分重点,甚至出现成绩排名次、设立贵族学校等奇怪现象。由此诱导家长产生“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攀比心理,务必从幼儿园抓起,要上好幼儿园、好学前班、好小学、好中学、好高中、好大学。我们现在限制课外辅导班,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减负,其实,只要“唯文凭”政策不取消,限制“课外辅导班”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也限制不了,不过是由公开辅导转入地下办班罢了——不让课外办班,就搞隐蔽的一对一或小型家庭辅导,如此,所谓限制课外辅导班,给学生减负的目的,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也就换个途径与方式而已。夫妻感到培养孩子太累,各种压力和负担太重,别说国家提倡生三胎,就是生两胎都不愿意,有的干脆选择不生育。或许就因看到了“唯文凭”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所以,今年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时,特意加上了“就业不能搞学历歧视”等内容。再如,在处理政治与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等方面,本来我们党制定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支持鼓励民营经济等正确的政策,但执行和落实过程中,总被那么一些“专家”“学者”“智囊”“精英”所左右,只强调改革开放而忽视四项基本原则,只重视经济基础而放弃上层建筑,只顾急功近利的开放引进盲目“接轨”而丢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精神,只强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无视阶级斗争存在的现实,一味吹嘘美化西方民主而忽视中国国情,把市场经济视为灵丹妙药,把涉及国计民生的医疗、教育等领域产业化……。尤其是无视多年来战胜大的灾难、三年来抗击疫情斗争胜利、已经验证国有经济的力量、公立医院的决定性作用的实际,一再居心险恶地鼓吹极端市场化,叫嚣对国有企业彻底进行私有化混改,意图进一步削弱国有支柱产业和国有经济实力。俄乌冲突发生后,有很多立足中国国情观察、分析、反思、建议类的文章。这场冲突既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假民主、真渔利,假契约、真强盗,假中立、真虚伪的本来面目,也照出了一些资本寡头在国家危难时的丑恶嘴脸。同时,俄乌冲突也是一块“试金石”,可以检验检测我们多年来在改革与开放政策方面“度”的把握程度。一旦对抗升级、爆发战事,我们能否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外依赖?能否应对敌方阵营发动的“制裁”、“冻结”、“禁运”、“外逃”、“聚力”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否遏制外资与私有资本的兴风作浪?“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发生俄乌冲突是不幸的,但我们应以此为镜,及时有效纠偏,迅速稳妥做出战略性政策调整。我们曾经批判过“中庸之道”,但批判的是无原则的调和矛盾、放弃斗志的折衷主义,并不是只讲斗争原则、不讲政策策略。对待“中庸之道”的态度,本身亦有“中庸之道”问题,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传统文化中看似存在的“悖论”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而深刻认识“物极必反”之道理,就是其中重要基点之一。因为治国理政之策的“中庸之道”,本质上就是要求把握住、把握好“度”。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之策非常注重“度”的把握。例如,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对唯GDP挂帅、片面开发扩张的发展理念纠偏;制定脱贫攻坚、共同富裕政策,就是对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发展方向纠偏;调整生育政策,就是对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比例失衡的发展结构纠偏;重视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就是对过去受西化影响、信仰动摇、阵地丢失的政治思想纠偏;强调顶层设计、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国之大者”,万不可粗心大意、顾此失彼,如此等等,都充满着辩证施治的智慧。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