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 - 昆仑策
-
陈文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
2017-05-07
既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战略取向是什么?就是说,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你的方向往哪个方向走?所以,这里就有很多关键问题需要探讨。
农业发展能否要用工业化的思路?
有些人提出农业发展要用工业化的思路,这是对农业作为一个特殊产业的非正确打开方式。比如这个杯子,一定是标准化的,只要工艺相同的流水生产线,杯子的品质是一样的。但农业不同,同样的工艺,同样的技术,同样的制作,东北的大米和湖南的大米、贵州的大米,绝对不是一样的品质。因为农业是一个天地人三者合一的过程。湖南东江湖有一个狗脑贡的茶,就是湖边那一个乡的区域范围,过了那个地段,茶叶味道就变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产生的品质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农业生产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就是要尊重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能够简单地说,用什么工业化的思路来搞农业,过去已经出现不少问题。但在农产品加工的环节,可以用工业化的思路。
工业化思路就是石化农业的思路
尊重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这个规律不搞清楚,就会迷失方向。用工业化的思路,也就是石化农业的思路。你这里种萝卜,大家都种萝卜,不管这个萝卜卖不卖得了。你这里种茶叶,大家都去种茶叶,也不管这个地方能不能够种,什么土壤条件、气候的条件、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因素也不去研究,反正种植技术流程简易,反正有土能够生长出来就种吧,结果就出了很多问题,有很多的历史教训。如不适合种桃树地方种桃树,最后不得不把它砍掉。这样一个盲目生产,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物力的浪费,是过去农业生产的一个大问题。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改革的核心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优化结构吗?不是。那为什么叫改革呢?有两个矛盾,一个是结构性矛盾要调整,就是有些产品供大于求,有些产品供不应求,是结构性,要调整这个关系。还有一个是体制性矛盾是什么?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农业在经济领域可以说是最具计划色彩,各级政府下达的都是产量指标,工业有下达产量指标的没有?没有。要工业保证多少产量供给,也没有。农业的计划色彩很浓厚,动不动就是要保证多少产量,什么产粮大县、种粮大户,有很多数量指标要求,数量是保证了,但与市场消费脱节。生产数量有这么多,如东北的玉米全部放在仓库存放,卖不出去,怎么去库存?陈锡文主任提出来要发展生物能源来去库存。
不是需求缺乏而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
这次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市场导向和质量导向,就是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原来农业是卖方市场,能够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但是现在是买方市场,种得出卖不掉,因而要用消费结构来引导生产结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那么,政府的政策也要相应改变。如粮食保护价政策,这个保护价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大家都学过政治经济学,价格是由平均利润来决定的,至少要根据一个平均价格才能够确定保护价;而劳动力的平均价格没有体现在价格中,资源要素投入的平均价格没有体现在价格中,政府就这样定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农业方面怎么落实到政策中去?落实到农业的发展中去?之所以要去库存,是因为政府过多地干预,造成费力不讨好,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因此,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粮食储备制度和价格形成制度改革,这是两个最关键的改革,也就是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作者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于2017年3月在某省举办的新一轮农村改革试点工作会上,作“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讲座,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主办方提供的录音进行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