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余来:根除滋生“精致利己主义”的土壤 - 昆仑策
-
陶余来:根除滋生“精致利己主义”的土壤
2025-02-24
2025年2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精致利己”错了吗?在对话中找答案》的新闻专访,专访中报道,一位高校思政课老师让学生把“精致利己主义”当作极端个人主义的一个变种去批驳,不料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我们要反对‘精致利己主义’?如果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以符合规定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怎么就成了错误人生观了?”
这位学生的问话的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
正如这位老师所说,“利己”是人的本能,个体追求自身正当利益无可厚非,而且保障个体正当利益的实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利己”不等于“利己主义”,“利己主义”天然地具有“排他”甚至“损公”性,其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已经完全等同于“极端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本质上是对既有规则的虚假迎合而非真实认同,一旦既有规则不能帮助“精致利己主义者”达成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们就会立刻抛弃规则,改走其他捷径,这种“投机主义”思维,是对规则的一种“隐性破坏”。
事实上,“精致利己主义”,虽然看似“以符合规定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其实已经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比如专访中这位老师举例: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同学为了自己多一个保底的选项,而与一家自己并不会真正入职的用人单位签约,在拿到更加心仪的offer后,果断放弃上一家。殊不知这种行为,既损害了个人在用人市场的信誉,也有损学校的美誉度,甚至会影响这所高校后续毕业生到这家用人单位就业。如果在个人选择时能够充分考虑到自身行为产生的影响,遵守契约精神,既能为用人单位省去麻烦,又有助于维护毕业生的整体形象。而一个有良好口碑的学校或集体,对个体的发展也会提供帮助。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不鲜。几年前,为多挣拆迁安置补偿,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包括许多老年人在内,排队“离婚”的怪现象。
杜绝“为了自己多一个保底的选项,而与一家自己并不会真正入职的用人单位签约”,或用“离婚”方式多获拆迁安置补偿之类现象,固然要堵塞制度、规定的漏洞,然而,任何制度、规定的研发出台,难免有其滞后性,而且,无论何时,指望规则能一概禁绝精致利己主义者走捷径、钻空子,并不现实。这就免不了需要人的道德自觉兜底。
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序》: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这不是假话。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这当然不是无视法治的作用,只是强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重要。唯有提高全民道德素养,才能根除滋生“精致利己主义”的土壤。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来源:【原创】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