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重构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阶级分化日益严重,资本与劳动的对抗日益加剧,这种重构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阶级结构,还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一、新型阶级分化:技术精英的崛起与“无用阶级”的产生
1. 技术精英阶层逐步形成。一方面,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这些技术的精英(如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AI企业家)成为技术资本的掌控者,他们通过技术垄断和资本积累,迅速积累财富和权力。例如,OpenAI的创始人Sam Altman、DeepMind的Demis Hassabis等,不仅是技术领袖,更是亿万富翁。另一方面,技术精英不仅在经济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还通过技术影响力渗透政治和社会领域,实现技术精英的权力扩张。例如,硅谷科技巨头通过游说、政治捐款和技术合作,影响政府政策(如AI监管法案、数据隐私立法)。
2. “无用阶级”的出现。AI自动化取代了大量低技能和中等技能岗位(如制造业工人、客服人员、司机),导致这些劳动者被排除在生产体系之外,技术失业人群日益扩大。牛津大学研究预测,未来20年内,47%的美国工作岗位可能被AI取代。失业劳动者因缺乏AI相关技能,难以重新就业,日益迈入社会边缘化的风险,逐渐沦为“无用阶级”,他们依赖社会福利或基本收入政策维持生存,成为社会负担。例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工人因自动化失业后,长期陷入贫困和犯罪率上升的困境。
3. 阶级结构的极化日益严峻。一方面,技术精英通过AI技术积累巨额财富,全球前1%富豪中科技巨头创始人占比显著上升,使得财富与权力日益高度集中。例如,2023年全球亿万富翁榜单中,科技行业富豪占比超20%,其财富总和超过全球GDP的10%。另一方面,传统的中产阶级因技术失业和收入下降,逐渐滑向底层,而技术精英通过教育和资本壁垒巩固其地位,导致社会流动性下降。例如,美国硅谷的高薪岗位多由顶尖高校毕业生占据,普通劳动者难以进入。
二、资本与劳动的对抗加剧:算法霸权与劳动者反抗
1. 算法管理下的劳动控制加剧。AI工具(如ChatGPT、自动化生产线)降低了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传统高技能劳动者的价值被稀释,劳动者的去技能化现象增加。同时,劳动者对工作节奏和规则的自主权被算法剥夺,劳动控制日益加剧,形成“算法暴政”。例如,外卖骑手被平台算法强制接单,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大幅增加。AI驱动的平台经济(如Uber、滴滴)催生大量非正式就业,零工经济日益普及,劳动者缺乏社会保障和集体谈判能力,劳动权益面临削弱。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全球零工经济劳动者超1.5亿,其中80%缺乏基本劳动保障。
2.劳动者的反抗与斗争增加。劳动者通过组建“算法工会”对抗平台算法的不公平规则。例如,英国零工经济劳动者联盟(IWGB)通过罢工和诉讼,要求平台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大规模技术失业引发社会不满,劳动者通过抗议和游行表达诉求,技术失业带来的社会运动频发。例如,法国“黄背心”运动中,部分抗议者将矛头指向自动化导致的失业问题。
3. 资本与劳动的制度性对抗升级。传统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由人类劳动创造,但AI的自主决策和创造能力(如生成艺术、编写代码)挑战了这一理论。AI是否创造价值、如何分配AI创造的财富,成为资本与劳动对抗的核心议题。劳动者通过立法途径争取权益(如加州《零工经济法案》),而资本则通过游说和技术手段规避监管,政策与法律的博弈升级。例如,Uber和Lyft花费2亿美元游说加州政府,成功推翻不利于其商业模式的法案。
三、阶级关系重构的社会影响
1. 社会不平等的加剧。AI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的财富主要流向资本所有者(科技公司股东、数据垄断者),劳动者份额下降,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全球前1%富豪中科技巨头创始人占比显著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停滞。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垄断获取超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因技术依附陷入“数字殖民”,使得区域与群体的分化加剧。例如,非洲国家提供数据原料,但其数据价值被硅谷企业攫取。
2. 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大规模失业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技术失业的社会稳定成本日益增加。例如,美国“锈带”地区因制造业自动化失业,长期陷入经济衰退和社会矛盾激化。技术精英的权力扩张和劳动者的边缘化,可能削弱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引发民粹主义和政治极端化。例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部分归因于蓝领工人对技术失业和全球化不满。
四、未来路径:制度调适与阶级关系的再平衡
1. 技术红利的普惠共享。探索数据公有制模式,将数据作为公共资源管理(如欧盟《数据治理法案》),打破私人垄断,实现技术红利的普惠共享。实施基本收入政策,通过全民基本收入缓解技术失业带来的社会压力,例如芬兰和加拿大的试点项目。
2. 劳动者权益的制度保障。加强算法透明度与问责,立法要求AI系统公开决策逻辑(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防止算法歧视和滥用。加强对零工经济的劳动保护,通过立法保障零工经济劳动者的权益(如加州《零工经济法案》),平衡平台与劳动者的权力关系。
3. 教育与技能再培训。建立覆盖劳动者全生命周期的终身技能再培训体系,帮助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例如,新加坡的“技能未来”计划为劳动者提供AI相关技能培训。
人工智能对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重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若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有效应对技术失业、财富分化和算法霸权等问题,可能陷入更深层次的危机;若通过制度创新(如数据公有制、基本收入政策)实现技术红利的普惠共享,则可能开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未来路径取决于技术、制度与社会的协同演化。
涌泉20250204
来源:涌泉札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