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发了一篇报道,题目是《他们放假到工厂打“螺丝”》。报道说,一些大学生利用假期到工厂打工,有的就在流水线上安装螺栓。他们管这样的工作叫“打螺丝”。当然其实就是拧螺栓,或者安装螺栓。当然,也不一定都是在拧螺栓,也有可能参与在产品总装中安装其他部件或者配件。报道中说,最近,一些大学生寒假去工厂打工的视频日志在社交网络流行,他们记录“打螺丝”的日常。在一些相同题材视频日志的评论区,确有不少人是“逃”到工厂去的。有人说,在寒假打工是不想回去过年走亲戚,不想被问成绩、问就业、问感情。更多人则是为了“赚钱”而来到工厂。有人曾经精细地做过时间规划:春节期间,厂里缺人,短期工也能拿到3倍的高工资。有一位学生说他试验过,他曾经在2023年的寒假到上海一家电子厂干了40多天,拿到9000多元的报酬,超过做服务员和保安的平均工资水平。这篇报道涉及到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涉及到企业用工方面的短缺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很重要,解决这些问题也相当迫切。有一位学习传媒专业的学生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专门记录在工厂打工时的大学生们。影片记录了打工学生们的工作与生活状况,也记录了这些人在打工过程中的具体感受。这些他们以往没有过的经历,对他们在思想观念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一个视频评论区里,有人说,“在流水线把人生都想通了,一看时间才过了5分钟”。可见,流水线上单调枯燥的劳动的确很容易让人厌倦。问题在于,这段流水线工作的经历真的就能让人把人生都想通了吗? 或许这只是一种感觉,是在受折磨中的感觉罢了。那位学传媒专业的大学生说,在工厂,有的年轻人眼神木然,对未来避而不谈——这是与大学生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模样。具体是因为什么,这位大学生没有说。不过,简单枯燥甚至乏味的工作确实能让人们很容易就成为这副样子。当然,在工厂里工作的工人们不会全都是这副样子,虽然劳动艰苦,虽然有的工序就是这样单调枯燥和乏味,但仍然会有人有着自己的劳动热情。有的大学生们初步涉足生产劳动,可能产生某种迷茫也很正常。虽然大学生们进入企业,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劳动,不同于他们在毕业前夕所进行的生产实习,但这样的劳动应该说,也是一种实习,是一种进入社会前的劳动实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实习对于大学生们将来进入社会、进入工作,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大学生们在真正进入生产企业,从事一线劳动工作之前,他们对于企业,对于劳动是缺少感性认识的。他们至多是在电影电视里,或者在图片上看到企业中劳动者劳动的形象。但是他们自己无法从这些形象中感受到更多更深入的具体情形。当他们走进企业,开始真正干起活来,才发现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他们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劳动的辛苦、劳动的艰难。没有任何一种劳动是轻松的。在劳动中,他们也要与身边的工友打交道。因为是流水线作业,工友之间的配合与合作非常重要。这里还涉及到在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们在学校学习,对于人际关系不需要想得太多。但是到了企业,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大家必须要友好相处,如果为了一点小问题就产生摩擦,产生不满意见和情绪,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生产,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你在工厂里也就别想再干下去了。大学生们平时很少直接接触到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在有些大学生看来,他们与企业里一线的劳动者没有什么交集,也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但是,如果他们真的来到企业,天天要和这些劳动者打交道,他们的思想意识会有什么改变吗? 这可能也是因人而异吧? 有的人会认为,一线的劳动者没有读过大学,他们的知识文化是有欠缺的。所以有的大学生有可能产生他们都不如自己的认识,他们与车间工人之间也没有多少共同的话题。尽管这样的认识非常肤浅,但这样的认识完全有可能存在。当然,也有的大学生在接触到一线的劳动者以后,会对与他们的交往产生一定的兴趣,愿意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对他们将来处理人际关系上肯定是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更多地了解一线劳动者各方面的情况之后,会对这些劳动者产生更为丰富的印象。例如,有的工人干活特别麻利,技术也非常熟练,干出来的活又快又好又漂亮。有的工人则非常踏实,那些磨人的活儿,他们干起来不会感到非常厌烦,总能安静地、踏踏实实地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这样的劳动者在企业中不在少数。这对我们的大学生了解我们的劳动者,了解我们的人民,了解我们的国家国情,都有很大的帮助。要知道,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主要都是靠这些一线的劳动者们的生产劳动干出来的。了解我们的企业,了解我们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状况,了解他们的劳动热情,对于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的状态是有很大帮助的。毛主席当年说过,要让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当然,这些大学生们短暂在企业流水线上的工作,不太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开头,是一个起步阶段。从某种角度上说,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们,都存在着这样的任务和使命。那些从大学毕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中青年,在他们的工作经历与生活经历中,都一定会少不了走上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经历。高高在上,脱离人民,脱离劳动的人,也不可能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到企业短暂的劳动,希望挣到一些收入,这本身也很正常,无可厚非。这也是对于他们付出劳动后的一种补偿,理所应当。在拿到这份劳动收入的时候,大学生们的心情应该还是相当愉快的。这也是劳动所带来的乐趣中的一部分。当然,劳动的乐趣绝不仅仅所指这一项。劳动的其他乐趣在于创造。除了个人的创造,还有集体的创造,合作的创造。据了解,每年暑假,大学生们都要安排一项社会实践的活动。其中有些所谓社会实践,也只是走走过场,学生们的实际收获并不多。倒是这种到企业流水线劳动的方式,更像是有着实际意义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社会实践应该推广,使其更为普遍。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
【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