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 | 大学里的教学与科研 - 昆仑策
-
胡懋仁 | 大学里的教学与科研
2025-01-22
最近,网上有个消息,国内与国外的一些教育专家在考察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之后,得出如下的结论:中国高校未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高校太重视科研,而不太重视教学了。这样的结论以前似乎没有听到过。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高校如果没有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可能主要原因就在于科研方面相对落后。现在有专家居然说,中国没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是因为中国高校太重视科研,这样的结论可能有不少人不太理解。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里,高校里的教师如果只重视教学,而忽视科研,这样的教师似乎就会被认为水平不是太高。而科研成果搞出来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教师才能说水平高。评职称虽然要看教学业绩,但主要是看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有多种形式:比如在重要期刊上发了论文,在基础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接了一个又一个课题,拿了很多课题经费,或者申报了多少个专利,等等。当然,在不同的高校,标准也并不都完全一致。有的高校重视论文,有的高校重视专利,有的高校重视获奖级别,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在新中国前十七年(这里不说前三十年,因为前三十年的后期,中国高校没有正规招生,教学受到极大的影响,就不算了),中国的高校极为重视教学。我们的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越是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上下的功夫就越大越深。当时也是因为课时多,不容教师有任何疏忽和疏漏。在如此繁重的备课压力之下,教师们哪有精力顾及科研? 当然,那时的高校中,有一部分要承接国家的任务课题。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过,搞课题研究的一般也不参与教学。他们搞课题的任务量本来就很大了,不太有余暇参与教学。那时,这种对教学的异常重视,很大可能来源于苏联高等教育的影响。苏联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他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也抓得非常紧。当时,中国的高校也特别重视抓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甚至可以说非常严厉。在教学上出了任何一点纰漏都是不能允许的。所以当时很多教师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教学成果。八十年代前后,高校的教学开始进入正轨。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在课余时间,愿意思考一些问题,写出了一些研究论文。这完全是教师纯自愿的行为,学校方面没有特别提倡,更没有所谓奖励。不过,在后来评职称的过程中,大家讲课的课时都差不多,相比之下,发过论文的教师比没有发过论文的教师,看上去似乎更有水平一些。因此在评职称,特别是评高级职称的时候,那些发过论文的教师就容易被评上。在这段时期,愿意思考学术问题,愿意研究学术问题,愿意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都是自主选题,都是凭借自身的学术兴趣而开始进行研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那么对于课堂上要讲授本学科基础理论,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难点, 或者其中有些问题,在教材上未必都讲得很清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就愿意多思考一下,看看这里的问题需要如何解决。他们就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希望能找出更为合理的答案或者解释。这样的科研,是有助于教学的,也有助于对本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后来,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教师的科研问题。为了加强导向,就推出了很多促进教师进行科研的措施。如论文评奖,在评职称方面有所谓论文加权,这也就算是科研加权。当时,由于很多高校经费紧张,为了弥补经费短缺的问题,很多高校又对教师提出要多接课题的要求,也作为科研方面的加权内容。还有的高校提出新的更为严苛的要求,只有论文,而没有课题,就不能评聘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这就逼得很多教师四下里外出找课题。严格地说,这种找来的课题,在很多情况下与科研本身有许多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接课题是帮人干活,至于这个课题有没有科研含量,有多少科研含量,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如此,承接了多少课题,拿到多少课题经费,就成为衡量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承接课题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与科研已经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了,与教学就更没有直接联系了。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师们只顾找课题做课题,而教师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他们投入到教学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严格说起来,不是科研影响到教学水平,而是课题影响到教学水平。看到教学受到影响与冲击的情况,有的高校就把评选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做了一些区分,把申报评选正高级教授职称分为两类,一种是纯教学型的教授,另一种是科研型或者教学科研型的教授。但是学校在分配教授评选名额时,对于纯教学型教授给的名额相对较少,所以要想申报评选纯教学的正教授,难度不是一般地大。而在那些科研型教授或者教学科研型教授看来,这种纯教学型教授是科研水平,或者学术水平都不太高的。他们只是在教学上花了很多时间,或者得过一些教学方面的奖项。所以,这中把教授的评聘分成教学型与科研型的做法,可能会缓解那些在教学方面投入很多的教师们评选正教授的紧张需求,但对于整体上让教师们更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并没有太大的动力。我以为,对于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定不要再让他们负担什么课题的重任了。这样的要求很过分,对教学非常不利。在高等学校,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就应该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高校的优秀与否,就是要看高校的教学能力优秀与否,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优秀与否。对于教师科研的考核,其权重不宜太大,适量即可。可以鼓励教师们在本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上提出质疑,提出思考,有所创新。对于跨学科的研究也需要适当予以鼓励。但这些做法都不能冲击教学。有些课程与生产一线有着密切的关联,那么也有必要鼓励任课教师在生产领域中所存在的难点进行研究。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也是一件有功德的工作。同时,也就需要适时对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有所更改,有所增删,有所完善。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