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搜集整理了几则用中医药名撰文作对的传说小故事,可以“滴水映太阳”,折射出中医药的文化底蕴,供读者春节期间一阅消遣。
用中药名应对
据传说,古时有一位王先生, 医术精湛、文思敏捷,善于用中药名作对联。
有一天, 他陪人出游, 来到一个丛竹挺秀、景色清幽的公園中。一位同行者瞩景生情,不禁随口赞道:“防暑最宜淡竹叶。”王先生听后立即应对道:“消寒尤妙小柴胡。”
他们边说边走,来到几株玫瑰花前,又有同行赞道:“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王先生又立即对曰:“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对方笑道:“王先生, 你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请你给我开一张药方吧。”王先生欣然应诺,为他切脉看病。有人见药方中有“生地”“熟地”的药名,来了灵感,即兴成联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王先生一听, 马上发笑对答:“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用中药名写信
清人所著的《坚瓠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妙处横生的小故事:
一位精通中医少妇,绐外出谋生的丈夫写了一信,说:“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菇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信中恰当的借代,形象的比喻,确切的引语,巧妙地应用了12个中药名,深深地表白了她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情意缠绵,令人心中悬挂。
这位少妇的丈夫也是个精通中医的青年,他收到妻子的信后很快写了回信,信中也妙用了12个中药名,表露了另一种异地情思。回信是这样写的:“红娘子一别,桂香枝已凋谢矣!也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故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有金钗相赠也。”
用中药名编剧
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少年时便博览群书,其中包括不少中医药书籍,所以他精通中医学药理。
不少读者可能不知道,蒲松龄曾别开生面地借用古代剧形式写出了介绍各种中草药性味和功用的《草木传》剧本。
这剧的梗概是: 一位姓白名叫甘草的老汉,生了个女儿叫白菊,许配给石斛为妻。剧情围绕着海藻、大戟、甘蓫、芫花四大贼寇要抢娶白菊,家人桅子请来白菊的未婚夫前来解救。经过一番斗争, 石斛终于娶得佳人归, 并建功立业, 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作者运用生、丑、旦、净等戏剧行当加以演绎,将药物人格化、情节故事化,把中药搬上舞台。角色的形象也根据药物的性能、特征来刻画,如甘草的老成持重、番木鳖的强焊成虐、大黄的勇猛刚毅、菊花的清高耐寒等等。
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亦借用药物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如甘草与“逐山寒”大王海藻、大戟、甘蓫、芫花间的冲突,即中药“十八反”的内容相呼应。至于角色对白、唱词及道具,无一不是由药物及相关含义组成, 内容包括药物的性能、功用、产地、形态、泡制方法等。
《草木传》幽默风趣, 寓中医药知识于娱乐之中, 堪称草木知识人文化的典型。
(作者:欧植竹,又名欧阳植竹,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湖南省作协会员,省文联第四、五届委员,省文艺理论研究理事会理事,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郴州市文联原主席;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