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有关一位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的老师的一些情况,感觉有的话还是想念叨念叨。在这位老师看来,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论文,也包括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文,只需要从概念到概念,从文字到文字,以体现出所谓学术性。有学生认为,这是在玩文字游戏。我看到过一些类似的论文,确实存在这样的倾向。例如,有一篇研究所谓某种战略的几个维度的论文,只是通过各种多方论证,来证明这几个所谓维度都是一种什么样的维度,再有就是这几个维度之间都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之类。至于这篇文章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要解决这一类的问题,这篇文章丝毫没有涉及。现在我们的一些学术期刊上,这一类的文章着实不少。这类文章总是以一个看上去十分高大上的概念为切入口,然后凭借着某种逻辑结构,洋洋洒洒地构建出一篇文章来。这样的文章满篇都是抽象的概念,整篇文章就像是由许多这样的概念砖块搭建起来的一幢莫名的房屋。至于这间房屋是干什么用的? 文章没有说,这间房间到底要怎么用,文章也没有说。他们所做的事就是用概念砖块来搭建房间。似乎所有的工作到了这个阶段就算完成了。写这样的文章到底打算做什么,我实在看不懂。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无论是做工作,还是写文章,总是要针对一定的问题的,最终也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例如,要解决问题,先要了解问题,了解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我们就要想办法来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具体方案。对于这个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在实践中还需要随时要调整方案中的具体细节。在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就形成了逐渐完善与成熟的理论观点。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不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研究上,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前面提到的这一类的老师,似乎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搞理论研究的,想写理论文章,不需要过于接触和了解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他们会认为,你的文章太实际了,就缺乏理论高度了。那些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文章写出来毫无用处。这样的文章除了浪费人们的时间,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我们那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们,他们的工作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虽然是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绝对不能只是针对理论本身。脱离实际的研究,看上去只是在放空枪。这样的研究,不可能提高理论的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从实践开始的。没有实践,没有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不准备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那么任何能够指导实践的、有意义的理论也不可能产生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个时代,都必须深入而广泛地接触那个时代的实践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哪一个阶段能离开具体的实践运动? 我们有的学者居然认为,他们不需要接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不需要考虑如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而只需要构建出一套看起来大而空的理论,就是好的研究工作。这样的观念实在是太糊涂,也实在太愚蠢了。这一类老师或者学者,要求他们自己写的文章必须要有所谓的学术性。在我看来,所谓学术性,至少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或者数据;这些材料或者数据要有现实的依据,要有可靠的出处;再有,研究者从能够从数据或者资料中挖掘或者提炼出某些思想或者观点,而这些观点在逻辑上要能站得住脚。然而,即使是学术性的文章,也是要解决具体问题的。或者是学术上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空谈所谓学术性,不针对任何问题的学术性,就没有任何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把学术性放在第一位,这本身就是在本末倒置。在我们写的文章里应该有创新的观点。而创新的观点,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只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来。如果只是一篇所谓纯粹的学术性文章,只有作者自以为是的所谓新观点,但读者看到这样的观点,却感觉到不知所云。这样的文章就一文不值。当然,所谓创新,并不一定要求非常轰动、非常耀眼,也不需要一定要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有时候,所提出新观点是对以往旧观点的合理质疑,这样的创新就是值得鼓励的。因循守旧不可能有所创新。理论的研究者要想做到创新,就是不迷信传统,不迷信名人,要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发现问题,批评以往的谬误就是创新的开始。我们的理论创新也离不开对当下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和解决办法的过程。在实践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新出现的。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可能从以往的经验中直接找到。我们必须提出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新方案和新方法。没有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磨练,没有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新的理论创新也很难产生出来。我们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的青年教师们,他们的经历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的学术经历也都是从理论到理论。这显然是不行的。他们缺少必要的实践经历,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了解问题,更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他们有的也在研究方法论,然而他们所研究的方法论仍然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存在的这类缺陷未必是他们主观上故意形成的。他们确实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非常必要的锻炼。或许,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考虑是否接受这样的建议:那些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们,有必要到基层去工作一段时间。他们需要了解真实的国情,需要了解真实的人民群众,也需要了解我们各级干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办法。经过这样的历练,对他们后来的成长与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现在某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头脑中所存在的这些弊病,还是要尽早得到解决为好。至少我们的各个高校,确实有必要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并且想办法来克服这样的毛病,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的存在。(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