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起:毛泽东对对 - 昆仑策
-
刘振起:毛泽东对对
2021-06-16
因工作关系,近期又系统地阅读论述毛主席的书籍,不仅对毛主席再深生敬仰,也领略到了毛主席青少年时的对对趣事,又感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对于毛主席,随着国内外研究的深入,人们愈发地取得一致的共识:毛泽东是千年不世出的伟人。人们认为,就一个人个体来说,毛泽东的事功、论著、精神、智慧、才学、光环,实为人类之顶峰,前溯无古人,后测无来者,空前绝后。就事功说,毛泽东创始中国共产党,缔造人民解放军,战胜国内外一切敌人,建立新中国,开辟社会主义制度,复兴中华民族,改变世界力量结构,可谓功高盖世,无出其右者。就论著说,毛泽东既是文章大家,也是理论大家。他一生勤于写作,笔耕不辍,其论著据民间不完全统计,累积已达五十多卷两千余万字,形成了洋洋大观的毛泽东思想。就诗词说,毛泽东的诗词,雄视千古、色蕴天地,荡四海、撼五岳,精彩绝妙、超凡出众。现代大诗人柳亚子赞叹毛泽东:“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为能抗乎,况余子乎?”著名学者朱向前说:“毛泽东是用诗写史,也是以史写诗,正事写史,余事写诗,诗史合一,是为史诗。这才是一等一的大诗人,大手笔。我敢说是千古一人,既前无古人,肯定也是后无来者。”就书法说,毛泽东的书法与其波澜壮阔和雄才大略相联系,跌宕起伏,豪放不羁,如天马行空、行云流水,兼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恣肆、苏黄之雄厚,而自成一家之毛体。说到毛主席的对对,过去的阅读有见过,但没有串联,也就没有感觉。近期的阅读,着实觉得毛泽东的对对,实为上乘甜点,开心开胃。更加感慨,毛泽东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的儿子,从小受中华文明教养,汲取中华文化智慧,令中华民族自豪和骄傲。下面几则故事,实有壮文化史之色。请读君品阅:有一天,毛泽东要去湘乡唐家坨外婆文家,走到半途中,突然被一个人拦住了去路。毛泽东定睛一看,此人非同一般,他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过,他经常在穷孩子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双手叉腰,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他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考考你,能答的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接着,他对毛泽东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听后,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理屈词穷,只得让开路,让毛泽东过去。1905年秋天,毛泽东由韶山桥头湾私塾转到井湾里私塾读书。一次先生要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不准出去。老师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分一份,同时也“孝敬”了先生一份。先生回来,并不领这份情,责问毛泽东:“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说:“闷在屋里头昏脑胀,死记硬背也是空的。”“放肆!”先生的脸涨得通红。毛泽东说:“那你叫我背书好了。”先生知道背书是难不倒这个学生的,便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指着田井说:“我要你赞井!”毛泽东围着田井转了两圈,便赞了出来:“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同学们听了都拍手叫好。先生虽显得很尴尬,但学生的才思敏捷,也使得他很是赞佩。“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想必大家都熟悉。这是毛泽东1910年秋,去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考学前留给他父亲的。这年毛泽东16岁,是第一次远离韶山。毛泽东身穿粗布长衫,挑着行李担子, 50多华里的山路,他一路疾行,但赶到东山高小,还是错过了考试时间。门房告诉他,考试结束了,让他回去。毛泽东很是懊丧,但倔强的性格,又使得他不甘心就这样回去,于是就和门房争执了起来。他们的吵声,惊动了刚好路过的堂长李园圃。李堂长问明情况,当即决定给这个考生一次机会,说:“真有才,我们也可以录取。”并当即让毛泽东以“言志”为题作答。有了堂长的指令,门房就去掌灯,哪知,就是这掌灯的功夫,毛泽东竟一挥而就交了卷。这李堂长不看便罢,一看试卷,便拿着试卷往办公室跑去,边跑边嚷:“不得了了,我们录了个建国才!”李堂长是李堂长,但同学们对这位土里土气又说外乡话的新生,却不屑一顾,甚至是瞧不起。一天,毛泽东见萧三有本书《世界豪杰传》,就向他借阅。萧三一看毛泽东,心想你个土包子,也好意思向我借书。但这是心里话,表面上又不能说不借,同学嘛。要说,萧三也真不愧是才子,脑子一转,有了,我出个对子,既羞辱一下你毛泽东,又达到不借你书的目的。萧三便对毛泽东说:“好啊!不过有个条件。我出个对子,对得上,书借你,对不上,那就对不起了。”毛泽东说:“请出上对。”萧三张口就来:“目旁是贵,瞆眼不识有贵人。”你看这对出的,“你毛泽东眼神不好啊!我萧三站在你面前,你是有眼不识金镶玉。”毛泽东听后微微一笑,知道萧三话里有话,便即刻对道:“门内有才,闭门怎能纳才子。”萧三一听,不免失态,连忙自责道:“对不起,对不起,润之兄大才,我有眼不识泰山。”毛泽东的聪慧和才学,很快征服了同学们,也使得他不断地迎来一次次突如其来的“考试”。一次课余散步,同学们见池塘青蛙蹦在石头上,就起哄架秧子,要毛泽东以青蛙为题作诗。毛泽东停住脚步,低头看看池塘里的青蛙,再抬头看看上面的大柳树,便不慌不忙地咏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同学们听得,先是吃一惊,润之有帝王之慨,随后便热烈鼓掌,齐声道:“好诗”!“好诗”!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过多次游学,留下很多佳话和文化趣事。1917年夏,毛泽东游学到了湖南的安化县。安化县劝学所所长叫夏默庵,时年64岁,是一位饱学的老先生。他学识渊博,专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远近闻名,喜吟诗作对,且性情高傲,一向不屑游学之人。毛泽东两次求见,均被他拒绝。但毛泽东并不灰心,你两次不见,我第三次登门。这第三次来,夏先生见来人态度诚恳,只得开门相迎。但他的喜好还是免不了的,要试试来人的学问深浅。于是夏先生写了一条原对放在桌上。原对是:“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看过,便以“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相对。夏先生眼看着毛泽东写完,不禁大吃一惊,对联胜过出联,且气势非凡,还带有火辣辣的批评味道,自感有愧,连声赞好。这位夏先生也一反常规,不但给他们提供了食宿,还与他们昼夜长谈,临别前还赠送了他们8块银元。这就是毛泽东。杨昌济初识,谓之“一个农家子弟,资质俊秀,殊为难得。” 章世钊识之:“我观该生,有帝王之气。”陈世榘上将回忆说,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有“天外来客、神仙下凡,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灵震撼”。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解放军原后勤学院教授、博导,《毛泽东精神》作者,中国红色管理研究专家;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一家视野”,有修订)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