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3日,是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的日子。毛泽东望着连绵雄伟的太行山,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答道:“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能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进京”意味着执政,“赶考”是要接受考验。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是“赶考”;巩固政权,建设新中国是“赶考”;江山永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赶考”。“赶考”永远在路上,那么“赶考”究竟考什么呢?
1949年毛泽东进北京,在西郊机场检阅军队
考信念
“必须做到信念过硬,带头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主席对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信念过硬”。
对个体来说,信念是指引方向的航标灯、修身立业的压舱石;对政党而言,信念凝结着初心与使命,更是立身之本、正气之魂、力量之源。但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信念动摇,丧失了先进性和纯洁性,甚至违法乱纪,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赶考”路上,对信念的考验也必将是严峻的、漫长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只有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才能筑牢政治灵魂,挺起精神脊梁,把准人生观、价值观的定盘星,练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
考精神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同样,一个人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人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创造出常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业绩。
无论是呼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还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雷锋;无论是“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林俊德,还是“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的于敏,他们不仅铸就了事业的高峰,更铸就了共产党人精神的高峰。
与他们相比,那些碰到矛盾的绕道者、遇到困难的推诿者、舒适安逸的享乐者、利益面前的患得患失者,应该感到汗颜。“进京赶考”很重要的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长期和平环境的考验。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把这道考题答好,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奔跑的姿势拥抱明天的梦想。
考作风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为了防止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出现的骄傲、麻痹、松懈等情绪,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制定了“六条规定”;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
从“六条规定”到“八项规定”,时间跨越60多年,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而不变的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严治党的决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从南湖红船启程那天起,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人民群众正是从党的优良作风中,从领导干部一言一行中,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初心,汲取团结奋斗的动力。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赶考路上,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时刻防止骄傲自满、享乐主义的滋生,持续不断地正风肃纪,围绕为基层减负,切实解决形式主义突出的问题,把“三严三实”的要求落实到工作生活中,才能取信于民,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考能力
早在80年前,毛泽东就曾说过,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关注最多的是“强军兴军”“能打胜仗”,“胜战之问”敲响的是忘战必危、怠战必败的警钟,激励我们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兵者,国之大事;将者,国之辅也。纵览国运兴衰,兵弱将无能乃国之大患,民之大辱。甲午战争,就是这样的历史悲剧。自抗日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挺立腰杆、扬眉吐气的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我们党有一支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
赶考路上,只有牢固树立建为战、管为战、训为战、一切为战的观念,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工作,才能使军队战斗力提升的速度超过战争到来的速度、军事斗争准备的速度超过敌人伸出战争魔爪的速度,从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在新时代书写新的荣光。
2013年7月11日,习主席来到西柏坡,面对历史和未来,再次强调“赶考”:“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赶考永无止境,赶考远未结束。只要我们永远保持赶考的心态,涵养赶考的素质,满怀信心,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就一定能跑好新长征路上的每一棒,确保如期完成任务,交出优异的答卷。
作者:吉象
来源:《解放军报》2019年3月29日,原标题“‘赶考’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