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战第一大捷”,人们往往想到林彪指挥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最近,经过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多年考证认为:1932年3月由共产党员李延禄(后任东北抗联四军军长)直接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是东北也是全国“抗战第一大捷”。“镜泊湖连环战”首战“墙缝战斗”,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补充团700人利用极其特殊的有利地形和日军骄狂心态,以手榴弹为主要武器,歼灭日军数千——
猎户“带”日军进入伏击圈
“九一八”事变后,驻吉林省的东北军王德林营长率全营500余名官兵起义抗日,中共派王德林旧友、共产党员李延禄去帮助他,并担任王任总司令的“国民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在军中建立了由我党秘密领导的700人的补充团并兼任团长(孟泾清任地下党书记)。国民救国军1932年2月连克敦化、额穆和蛟河三县,队伍壮大到5000人,声震远近,引起日军恐慌。关东军司令部急调天野第十五旅团等部,从敦化向镜泊湖进行“征讨”。
日军兵分两路,以“北隔南攻”战略,对国民救国军发动钳形攻势。北面,以一个大队左右兵力占领海林、宁安,阻隔吉东的抗日救国军与北满的李杜自卫军联合作战;南面,同混合第八旅团主力共同集结到敦化,组建号称万人的天野部队,意图一举消灭活动在镜泊湖南湖头一带的王德林救国军,然后从南向北,占领整个“吉东”(吉林省东部)。
大敌当前,李延禄说服王德林,利用镜泊湖一带的有利地形和日军的骄狂心理,在“墙缝”一带伏击日军。他们用20匹马往返多次,把救国军全部库存的手榴弹运到伏击地点。1932年3月13日清晨,当地爱国猎户陈文起为日军“带路”,将日军诱入我军埋伏圈,李延禄率700名补充团官兵随即打响战斗。
首战牺牲7人毙敌3500
“墙缝”是夹在牡丹江和一个山坡中间的一条5华里长小路,路边耸立一人多高的石壁,时断时续,隔一段有个裂口,被称“墙缝”。小的缝隙只能露脸,大的缝口数米宽。埋伏两端可形成交叉火力。“墙缝”战场长5华里,陈文起把日军带到最远端的5号阵地后,李延禄一声令下,5华里长的战场上30多个袭击点(缝口)同时对敌发动袭击,令7000多人的日军被分散在30多个岩石缝口,优势兵力被化解。“我们的勇士,三五成群”布阵,守大缝口的每组5人,守小缝口的每组3人,有的负责拧盖子递手榴弹,有的负责投弹,投累了轮换。李延禄后来回忆。
高大的岩石,让日军的装备优势被化解。岩石高过人头,补充团战士躲在岩石缝口后扔手榴弹,日军的步枪、机枪无法伤及抗日战士。又因为战场狭窄,日军的炮弹飞过战线老远,失去用场,机械化部队在山地窄道和巨石缝口也无从施展,飞机又无法对与日兵近距离作战的我军投弹。
日军习惯用两面包抄、中间突破战术做进攻,也注意撒开散兵线。但在狭长的“墙缝”,无法两翼包抄,也无法攀登垂直光秃的岩石,撒开散兵线更无意义。无论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协同作战能力,在这里都起不到作用,日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向30多个缝口冲击,但这样一来,等于主动向补充团战士喂食,扩大了手榴弹的杀伤力。据参战村民李长发说,岩石下敌兵一批一批倒下,肢体横飞,成堆成片的“死倒”垛,一片鬼哭狼嚎。
补充团战士由于伏在巨石缝下边投弹,伤亡风险大大降低,伤亡仅7人。战斗持续了10个小时,根据战后打扫战场缴获枪支的数量,估算歼灭(含亡和伤)日兵至少3500人。此后,李延禄又在“松荫(乙)沟”组织火烧伏击战,日兵身上和马匹背上的弹药遇火爆炸,毙伤日兵数千。据事后调查,逃出火网的日兵大约400人。这400残兵后来在“关家小铺”战斗中被击毙100多人、在“高岭子”战斗中又被击毙200多人。最后,7000人的天野部队成功西逃的不足百人。
历史真相是如何被淹没的
解放后,李延禄奉毛泽东之命回顾抗联四军历史,从1960年开始回忆、口述,历时19年,由著名作家骆宾基记录、整理,并于1979年出版了《过去的年代——抗日联军第四军回忆》一书。详尽叙述了“镜泊湖连环战”的战况:当时王德林领导的“国民救国军”和当地另一支重要抗日武装李杜将军领导的“抗日自卫军”相互争功,吵得不可开交。因为,补充团虽然实际上归共产党地下党领导和指挥,但名义上是归“救国军”领导,而开始建立补充团的一万元大洋又是李杜出的。最后李杜和救国军领导王德林、孔宪荣达成一致:都不公布这一辉煌战绩。而另一方面,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为维护“皇军不可战胜”的谎言,在编造的《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中,隐瞒天野部队曾到镜泊湖的史实。
敌我都不提这事,致使当时的人对这场战斗知之甚少、真实记录也不多。但“镜泊湖连环战”特别是“墙缝”大捷,从目前看,不但有修枪物证,有当事人、知情人的人证,还有战场民众代代相传的口述传承、战场遗址的地形地貌等各类史料的支持。但因年代久远,“镜泊湖连环战”也还有一些谜团未解,存在一定争议。专家建议成立高层次联合调查考证组,还原历史真相。
(据《新华每日电讯》 周长庆 张颖 姜明明 孟含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