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大楼(以下简称“履约大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临北二环主路,南侧为后英房胡同,是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利用国际无偿援助资金开展的建设项目。大楼总建筑面积为30 191 m2,地上9层,建筑面积22 153 m2,钢结构;地下2层,建筑面积8 038 m2,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1,2层为公共区域,用于接待、会议及技术展示等;3~8层为综合办公区,9层为综合办公区及健身房。
被动式设计
根据当地气象及地形条件,制定各朝向不同的遮阳策略:北立面不设置遮阳装置,东、西、南立面外窗上部设500 mm宽水平铝合金遮阳板,东南弧墙外结合建筑造形设固定角度的铝合金遮阳百叶,如图1,2所示。
图1 西、南侧水平遮阳
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的被动式设计是履约大楼的一大亮点。整个大楼平面布局围绕东、西2个中庭展开,自然采光井与中庭拔风相结合(见图3),起到了调节大楼内部微气候的作用。创新性地采用中庭追光系统(见图4),结合中庭内部高度可调的反光吊件(见图5),有效改善中庭底部采光性能;对于进深较大的建筑外区空间,南向结合内遮阳的反光板(见图6),将室外光线反射至屋顶天花板,从而增加采光进深。北侧采用条状的高侧窗(见图7),增加自然采光进深。
图3 自然采光井与中庭拔风相结合
图4 中庭追光系统
图5 中庭内部可调反光吊件
图6 室内反光板原理
图7 建筑北侧高侧采光
空调系统设计
采用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其冷热源为1台离心式机组和1台水冷螺杆双工况制冷机组。离心式制冷机提供7 ℃/12 ℃低温冷水,负责全楼的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首层和地下1层的风机盘管系统,机组COP能达到7;螺杆机组提供16 ℃/19 ℃高温冷水,负责冷梁、2~9层风机盘管系统和地下1层厨房操作间新风机组,机组COP可达到9。大楼主体选用冷梁作为干式末端装置去除显热负荷,室内潜热则由以去除潜热负荷为目的的送风系统(即新风系统)承担。
照明系统设计
办公室内的灯具采用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Dali)数字调光技术。室内进深不同,自然采光强度出现变化,基于这一特点,在办公室照明设计时引入了恒照度控制概念。恒照度是指人工照明和自然照明互补,使工作面保持在工作所需的照明程度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办公区内,按照8 m柱距的区域设置移动感应及照度探测器,对覆盖区域内人员的存在情况进行探测的同时自动调节室内照度,从而达到照明节能的目的。
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
履约大楼西南侧安装有光伏发电幕墙(见图8),利用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发电功率约为20 kW,年发电量约1万kW?h,可并入建筑内电网,整个系统无人值守,自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