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们我们要学习传承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增添活力。看着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他们是怎么把曾经的万里荒漠变百万亩林海,怎么把曾经的一穷二白变富贵之乡,向塞罕坝人学习,传承下光荣的塞罕坝精神!
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第一批塞罕坝人服从命令而来,他们最鲜明的特质就是牢记使命,时刻听从党的召唤。369名热血青年响应号召、挺身而出,誓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50多年来,这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听从党,服从党,不怕苦,不怕难的塞罕坝人,在这荒芜的大地上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有毅然决然放弃高考、奔赴坝上的“六女”,有发出铮铮誓言“林场还没有建成,死也要死在坝上”的老书记王尚海,有一对对在“望火楼”上仅与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相伴生活的夫妻瞭望员,他们视使命如生命,敢于担当、勇挑重担,才成功建造出总面积112万亩、资源总价值202亿元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华北地区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世上无难事,只怕肯攀登。苦,都知道苦,但是能怕苦吗?怕苦就不是共产党人能说出来的话!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绿色传奇。塞罕坝人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与天斗,斗风雪斗干旱斗自然灾害;与地斗,斗贫瘠斗缺水斗木苗培育;与己斗,斗孤独斗寂寞斗消极情绪。真是“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真是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房,在失败中思变,在开拓中进取。塞罕坝人先后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诸多技术难关,开创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优美环境。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塞罕坝人在面对困难,面对挑战,面对时代使命时有着坚定必胜的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永不懈怠、永不退缩,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把一张蓝图绘到底,几代塞罕坝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锨一镐、一坑一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塞罕坝人在绿起来、活起来之后是富起来,那靠的就是生态发展,靠的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的塞罕坝林场森林繁茂、空气清洁、水源优质,催生出森林旅游、碳汇交易等众多绿色产业,实现了绿富双赢。在新征程上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基础上,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以森林旅游为基础引来八方游客,年门票收入达4000多万元,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有力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时代、新的征程,作为基层工作者的我们也是新一代的“塞罕坝人”,要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要忠于党的领导,服从命令听指挥,永葆拼搏状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百折不挠、锐意进取、久久为功、干事创业,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砥砺前行。
作者:张逸天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