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9场新闻发布会上,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异介绍,6月14日,广外天陶红莲菜市场内外环境进行采样,个别点位核酸检测结果阳性。
这则消息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北京广外天陶红莲菜市场是继新发地市场之后又一个检测出新冠病毒的菜市场。广外天陶红莲菜市场里的病毒是怎么发现的呢?原来是这家菜市场的一名往来于新发地的市场人员(为了方便表述,我们把这位市场人员称呼为A)在6月14日被确诊为新冠病例,于是相关部门就对菜市场进行了环境采样检测,这才发现菜市场里已经有病毒了,于是关闭菜市场,隔离菜市场商户及工作人员,排查密接人员,大流调开始。
A于6月14日确诊,是什么时候感染的呢?三甲想一定不是6月14日当天所感染的,原因很简单,北京新发地市场是6月13日3时关闭的,所以A起码在6月13日前去新发地后感染的。或者换句话说,A是在确诊的数日前感染的,是带着病毒置身于广外天陶红莲菜市场数日的。那么问题来了,这数日的防控空档期造成了多少密切接触人员?污染了多少农副产品?密接人员都流向了哪里,有多少被传染?被污染的农副产品都流向了哪里,都是谁吃了?要找出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成本可想而知,并且就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和成本也不一定就能把所有的隐患全部找出来、排除掉。
有没有办法把A确诊前在菜市场造成空档期隐患提前给排除掉或降到最低呢?三甲觉得有。只要对北京所有的农副产品市场设置多个点位来动态监测检测新冠病毒,像通报确诊病例一样通报这些市场的动态监测检测情况,把其纳入每日的疫情通报,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类似于广外天陶红莲菜市场中A所带来的空档期隐患问题,就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病毒,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把疫情防得更准、控得更实。有了对农副产品的动态监测检测,每个市场周边的百姓买起来、吃起来才能放心,也才能把这次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和社会恐慌降到最低。
三甲在昨天发布的文章中就说过,北京这波疫情反弹给全国的疫情防控敲响了警钟,带来非常重要的启示。在过去的防控中,对内我们关注的是人传人,出现一例确诊病例就围绕人展开流调,很少去总结到底是人传染了人,还是物传染了人,或是人污染了物,忽略了对物的防控;对外我们关注最多的是境外感染人员的输入关,但却漏掉了农副产品这条从境外到国内隐匿的病毒输入传播链,也是重视了防人,而忽视了防物。这样的教训原本在武汉疫情之初就应该吸取的,因为武汉疫情同样是从海鲜市场暴发后迅速扩散。如今同样的事情再次在北京上演,教训极为深刻。
北京这波疫情反弹不仅存在人传人,还有很大一种可能是疫情严重的境外一些国家在处理肉类或海鲜的过程中被新冠病毒污染,冷链运输又为新冠病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存储条件,这是一条隐匿而完美的运输传播链,即物传人。所以,如此复杂的疫情防控,如果还是依靠武汉疫情之初沿用至今的单纯的“追溯人”的防控和流调方式,恐怕是不行的,这种方式是滞后的,被动的,疲于应付的,已经不适合北京疫情防控的需要了。
总之一句话,就是双管齐下,既要防人,又要防物。流调也是一样,追溯人和追溯物相结合,不要去厚此薄彼,尤其是要重视并加大对物的追溯力度。疫情发展至今,新冠病毒越来越狡猾,如果我们还是固守老的防控和流调方式,还是按部就班地有了确诊病例才发现菜市场被污染的后知后觉和亡羊补牢,不去关口前移,那这样的防控效果恐怕是要大打折扣的。
以上仅是三甲的一点建议,希望能给北京当前疫情防控带来一些参考。三甲爱北京,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愿与她同休戚、共进退!北京加油!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