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思考我们这个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时候;我们要去启迪、引领一代青年人去思考人生价值、民族命运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批主力正能量的作品呈现,这些作品需要我们的执政党去肯定和引领。
文艺创作务必要坚定两个坚持
——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念;
坚持文艺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念
艾 辛
我现在接着说说文艺界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谈起文艺界,我觉得是每一个人都有话要说的,而且是说得上话的;不像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一般人说不上话。因为涉及到文艺作品,就连一个普通农民、普通工人、或是服务员保洁员等等,他们都会有话说,都会有自己的关注和见地。那么作为我们从业者,我讲讲这些年历经的苦恼和自己曾经思考的问题。
我八十年代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编剧和导演,可以说是满腹东西方戏剧理论的经纶,还肩负着研究中国文艺创作现状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中戏的一批泰斗级大师带领我们在八十年代就从文艺理论到创作实践,坚决彻底地抵制、反对庸俗社会学。但我发现这些年来,我们的文艺创作不仅庸俗,低俗,而且恶俗!在金钱至上的恶俗文艺生态环境下,我们这些以反庸俗社会学为己任专业从业者,以“落伍者”、“不开化”、“书呆子”等个怪的形象,孤独和无奈地坚守着。
我多次呼吁我们的文艺方向和艺术目的出了严重的问题。但我人微言轻,没有人能听见;即使有人听见了也不以为然!所以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主张文艺创作务必要坚定两个坚持,一个是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念;一个是坚持文艺以追求真善美为目的的理念。
大家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在这些年的文艺创作中,如果你想以正能量为人民大众去创作,以追求真善美而去创作,你的创作之路必定是很坎坷的、艰辛的,清贫的甚至是走不通的。尤其是近20多年来,真正体现真善美的作品很少,即使有也很难于进入主流;主流媒体不给钱也不给你宣传。
我们从银屏上看到的不是抗日神剧,就是猎奇的、揭露阴暗面的、庸俗恶俗的、小时代活当下的靡靡之音一类的作品;主流几乎全充斥着这些雷同非正能量的作品。
比如,我孩子上中学时就形容抗战神剧时说:八路军在北京瞄准,哈尔滨的鬼子准能应声倒下,百发百中;地下党神机妙算,几分钟就能搞定日本最机密的东西,一分钟能撬开日本军方司令部或是国民党特务机关总部保险柜的锁......全都是远离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远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远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艺精神。
文艺界充斥着这些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充斥着很多乱七八糟的作品,充斥着远离生活的真实的作品,最主要的就是背离了文艺美学和艺术创作要尊重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在文艺创作中,虽然生活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是必定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过去,艺术家写出一个作品从体验到体现要花好几年。
而现在是在宾馆喝啤酒、侃大山就能侃出许多集电视剧。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文艺创作问题是严重背离了艺术创作规律和创作原则的。现在有一些个文艺作品,其创作目的不是生产精神食粮,不是弘扬真善美,而是搞笑学蓝翔技工,用文艺作品当挖掘机去挖金。还有一些作品不是宣传暴力、搞怪等,就是树立财富成功偶像、不劳即获的生存之道,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偏离我们民族应该继承弘扬的正能量价值观。这就是我们的文艺目标出了问题。
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出了问题。北大戴锦华教授最近著文说中国电影在整体崩塌崩溃,我说也是观众的崩塌崩溃。观众是文艺作品的土壤,一些个低俗恶俗的烂作品如果受到观众的抵制和批判,就不会有市场;可恰恰是这些个低恶烂俗却有着普遍的观众土壤,尤其是青年观众土壤。这是很可悲很可怕的!我这些年的苦闷和忧虑也就在这儿。
这些年来,我在践行我的创作中,一直是坚守前面说的两个坚持。我很荣幸被一些正义善良的观众鼓励夸赞是人民艺术家。但我做的还很不够,我会朝着人民艺术家去努力。我认为文艺作品的目的无论是为人民大众,还是为政治,还是寓教于乐,其实最高的目的与境界还是要到达真善美。我所理解的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人类大同的真善美。
我们的文艺创作如果能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和方法;我们的文艺批评都能像剜烂苹果一样,文艺界就不会充斥着一些个烂狗血作品了。
这些年来我创作的作品大家都公认是主流的,正能量的,为人民大众的,追求真善美的,有社会效益的,励志的,能激励人上进的。可是我的作品出来后,面对中国电影院线市场时,却是很尴尬。
我为什么拍关于毛周朱的电影《战友》
继《走近毛泽东》之后,我折腾了近六年的时间,于2013年完成了一部新作《战友》。该片分上下两部,上部《新青年》、下部《缔造者》,讲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人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童年成长背景,为什么会被同一个信仰吸引,如何共同举一面旗帜、共走同一条道路;如何风雨同舟实现同一个理想;如何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同心同德,外斗蒋介石内平张国焘,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
为了可看性,吸引人,影片还巧妙地穿插了三朵花:毛泽东诗情画意爱梅花;朱德心清情柔恋兰花;周恩来情深意绵依海棠。通过这三朵花表现三位伟人的婚恋爱情和他们的志趣品格。这个作品的定位就是为当今青年和共产党人励志。但作品出来快一年了,我很尴尬的是因为没有上千万的宣发费用无法进院线市场。电影院线为了挣钱,很不愿意放这种题材特殊性的影片。我们也常接到一些观众要求观影的电话,但没有院线能够放映。
其实,看过影片的人都认为,《战友》虽然在选题上是特殊题材的重大题材政治影片,但影片风格却是轻松耐看的、像文艺故事类的影片。评论家评论《战友》是一部能唤起很多年轻观众重新去思考自己人生价值观的作品。
影片告诉人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许多人观影后都很激动,比如人大、清华等大学以及中学的学生代表看了后就觉得很震惊、很震撼。人大有个研究生说:我看了《战友》以后,我脑子就被掏空了,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清华有个学生说:《战友》为我们青年人打开了一扇思考的大门!
我郁闷和苦恼的是这样一部主旋律、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和真善美的作品,出来后为什么会遭遇尴尬呢?现在大家都在埋怨没有好作品,可是当我们真正出品了为人民大众的好作品,我们怎么才能推向人民大众呢?到目前为止,这类主旋律作品没有昂贵的宣发广告费、市场运作费,是根本进不了商业院线的。如今的院线就是分票房,他们起码分百分之五十以上,从来不看影片的社会效应。
我更不理解的是我们党的宣传部门和意识形态管理部门,也不支持、帮助拓展渠道,把这些主旋律作品推倒市场前沿去,推到人民群众中去。那么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主管部门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推广渠道和推广阵地呢?所以我感觉很无奈、很孤独、很悲哀、很不理解。
《战友》:再现铁三角"毛周朱"
我现在能做的只能是带着影片走进大学,走进一些集体活动场所,给青年学生放影片、做演讲,结合影片主讲“信仰的力量”,“使命的召唤”。我希望我们的青年人能够回归到信仰上来,能够有理想、有信念、有思想、有民族的血性和抗争精神。
今天我们在思考我们这个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时候;我们要去启迪、引领一代青年人去思考人生价值、民族命运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批主力正能量的作品呈现,这些作品需要我们的执政党去肯定和引领。这也是我做《战友》的初衷;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但是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弱。
……
今天如果不准确把握文艺创作的方向、创作原则,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会被污染!文艺市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但这个市场如何引领?社会潮流如何回归主流价值观,回归人民大众的方向,回归真善美的目的?这是对党和政府的文艺管理干部和文艺管理机构提出的一个个很严峻的问题。
使命感呼唤你们出类拔萃
——写给今日之青年
艾 辛
几个文质彬彬的小青年,拿着一叠同学写的《风华正茂》给我看,希望我给写篇刊首语。看着这些纯净、简单、朴素中带些稚嫩的“内部”刊物,我的内心竟然升腾起一阵涌动。“新青年”、“新文化”、“新主流”、“我们走在大路上”……这些词语就像一缕沁心的空气,让我感到清新;又像一束耀眼的火光,点燃了我心中久已尘封的那份激情……。曾几何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红旗的雨露,那思想的阳光,那纯美的理想,那探求真理的执着……,那是上个世纪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苦并快乐的生活。
其实岁月才过去小小的几十年,但却跨了整整的一个世纪,而历经的却是仿佛的两重天!望着这些杂志,还有年轻的面孔,执着的神情,我无法以忙为理由推辞,反而是放下工作挤着时间满足年轻的愿望,因为我也曾经这样的年轻过!
在手指触碰键盘的那一刹那,文思涌动中的我,眼前竟然浮现出了近一百年前的出版物《民报》、《新青年》、《湘江评论》……;已经远去的那些穿粗棉布长衫的青年人的身影,与眼前奔波的这些穿夹克杉的小青年,在我的视线里变得模糊起来,似乎这两个时空重叠了,都是年轻的他们尽管相隔近一个世纪,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共举一个旗帜,共走一条道路,共同为实现一个人类伟大的目标而奋斗……。
历史的轮回是多么的触目惊心,时代的漩涡是多么的惊人相似!惊涛拍岸,大浪淘沙,斗转星移,岁月穿梭。
……
一个世纪前的1915年6月,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已经四年,可袁世凯逆时代潮流企图侵吞革命的成果自封“皇帝”。此时,36岁的陈独秀先生从日本回到上海。为唤起民众和青年志士坚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而奔波。他仿佛看到,中国的希望只在青年身上,于是他想给当时的青年们办本杂志。1915年9月15日,影响上世纪一代青年的《新青年》杂志在他的努力下面世。
陈独秀先生亲自在创刊号上撰写文章赞叹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他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殷切的对青年们提出六条希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敬告青年》一文中那振聋发聩的呼吁至今还如雷贯耳:“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
这呼声唤醒了沉睡中的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力。
这影响力如滚滚洪流席卷全国。比陈独秀小14岁的毛泽东,当时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如饥似渴的读《新青年》杂志,也尤其喜欢陈独秀那新锐的文章。1919年7月14日,为席卷到湖南的革命潮流推波助澜,青年毛泽东和他志同道合的同伴们在湖南不仅成立了进步社团“新民学会”,而且还创办了新型杂志《湘江评论》。
毛泽东激情澎湃的在《湘江评论》发刊词中疾呼道:“‘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缩者不畏缩了。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能不受它的软化。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青年毛泽东求解放的呼声与时代的洪流汇成历史的狂风暴雨,这暴风骤雨洗刷了一个旧世纪,仅仅30年后,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他和他的战友们拼搏下,成功的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那一代青年不屈不挠的为理想而奋斗的成功经典。
从《新青年》到《湘江评论》,再到今天的《风华正茂》,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而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感却仍然那么的相同!杰出先驱们的思想和激情在历史和时间隧道里永恒穿梭,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思考:面对当今的时代和社会现状,当今青年的使命是什么?青年人如何做无愧于时代的精英?
今天的青年人成长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与上个世纪初办《民报》、《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杂志的青年人,虽然面临的社会形态不一样,但探求真理,寻求发展,反帝反封建的使命是一样的。当时年轻的英雄豪杰和有志之士,他们思想新锐,进取锐意,充满爱国激情,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吹响嘹亮的号角唤起民众,赢得了一个新世界。
如果说《民报》、《新青年》、《湘江评论》,是上个世纪初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一道闪电;那么今天的《风华正茂》则应该是本世纪青年人的一份执着,一种激情;她应该代表今日青年,重振今日青年之雄风!其主旨所表达的是青年人对自己国家未来的热烈憧憬,因为青年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青年人肩负着时代赋予你们的使命感,你们是独立、进取、开放、脚踏实地、富于理性的一代青年人,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出色的完成时代的使命,推进时代不断进步。
这就是人类生生不息的使命!
尽管今天的青年人面临着今天世界的多元化,复杂化,但相信你们必将有自己的方法去面对。尽管今天的社会仍然是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崇高与无耻的较量,但相信你们有足够的智慧去辨明!
人类在进步,世界在发展,万物在更新,中国在前进。21世纪的中国青年人应该继承五四精神,前赴后继,在民主、科学、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探求真理,大展宏图,积极进取,勇于革新,与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作斗争,为实现社会的公平而鞠躬尽瘁,为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而奋斗终身。
真正的新青年,必将是永远的为正义,为理想,为真理的呐喊者、奋斗者!
真正的新文化,必将是真善美的统一,必将是永不停息的民族精神!
真正的新主流,必将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方向!
总有一种力量让你们不可抗拒!
总有一种崇高让你们不尽感怀!
总有一种目标让你们奋斗不止!
总有一种使命让你们继往开来!
奋进吧,青年人,迎着灿烂阳光,顶着暴风骤雨,自信勇敢地昂首阔步走在大路上,世界终究是你们的!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作者系记录片《走进毛泽东》的导演;来源:“书影精评”微信公号,原文略有删改)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