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四五”,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如何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顺畅接续转换,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是关键。研究认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和绿色经济等五大新经济形态将成为引领“十四五”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到2025年,五大新经济占GDP的比重有望超过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拓展
实践充分证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正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新版图。
2017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2.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约16%。世界各国正加速新兴技术研发,积极抢占技术竞争的制高点,持续释放数字经济红利,不断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球接入工业互联网的设备数量有望从2015年的26亿件猛增至2021年的100亿件,到2025年将助推相关行业创造超过82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值。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2017年已达27.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2.9%,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5%,已经成为引领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未来5—10年,随着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升级、5G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居民消费升级对数字技术和经济需求的持续增加,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仍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包括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电子商务等在内的数字经济仍将持续较快发展。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约为40万亿—4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5%。
智能经济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是具有“头雁”效应的基础性技术,技术突破快,带动作用强,正在走出实验室,进入现实世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3D打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技术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成为人们生活和城市发展新风尚,智能经济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在加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
据全球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 tner估计,2018年人工智能行业总产值为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0%以上,到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9万亿美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推动全球GDP增长14%,对世界经济贡献达15.7万亿美元,中国和北美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由此可见,“十四五”时期,我国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仍然不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但是,智能经济在制造、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程度越来越深,智能经济和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智能经济相关产业规模庞大。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接近4万亿元。未来5—10年,随着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望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到“十四五”末,产业规模有望突破7万亿—8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3%。
生物经济将快速发展
美国著名趋势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曾指出,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目前,生物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基因检测、基因编辑技术正以比“摩尔定律”更快的速度发展,细胞和基因疗法技术日益成熟,生物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正在引发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深刻变革。突飞猛进的生物技术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生物经济。
2013—2017年,全球生物产业产值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世界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根据大观研究(Gr and View Re? sear ch)测算,2016年全球生物技术产值为3696亿美元,到2025年将达到7271亿美元。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保持年均12%以上的增速,2018年产业规模接近5万亿元。展望“十四五”,以基因测序、合成生物技术、液体活检、细胞免疫治疗、生物大数据、生物仿制药、生物制造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进一步发展,将带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到2025年产值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有望超过3%。
海洋经济亟待转型升级
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根据联合国数据,现在全球海洋经济规模已可排到全球第七大经济体,约为2.6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价值将达7万亿—8万亿美元。
我国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76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4%,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带动作用。但也存在海洋新兴产业占比仍然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创新驱动作用有待强化等问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要求和国际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新趋势以及“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海洋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成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展望未来,在数字海洋、透明海洋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海洋产业正从传统产业转变为向科技要潜力、向远洋要资源、向业态创新要未来的创新性产业,年均增速可达8%—10%左右,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有望超过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
绿色经济有望持续较快发展
绿色经济主要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近年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规模持续拓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推广,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绿色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如,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大幅提高,目前已达到26.3%,比10年前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成本却从1990年的每瓦8美元降到2017年的15美分以下(不足1元),仅为原来的1/50。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179GW,离网可再生能源使用人数达到1.46亿,新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的比重已达到15%左右。同期,全球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约为1.2万亿美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142万辆,保有量突破340万辆。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迅猛,2018年总体规模约6万亿元。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017年底达到6.5亿千瓦,风力发电和光伏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节能环保产业持续较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产值达4148亿元,增长16.3%。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83%,保有量超过270万辆,我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产量最高、保有量最多的国家。
展望“十四五”,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普及,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我国绿色经济有望持续较快发展,按照年均10%的增速测算,到2025年绿色经济总产值有望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
总的看,五大新经济领域知识和技术密集、市场需求广、企业效益高、带动作用强,能够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的重点。但在政府监管、市场培育、要素支撑、投融资和财税政策扶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应坚持“创新引领、供需结合、高端发展”的思路,重点突破制约新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将五大新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动力源。
从供给侧看,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和“放管服”并重,完善公共投资、市场准入相关规定与程序,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大智能电网、下一代信息网络、5G、基因库、深海试验装置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着力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完善高端要素协同机制,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五大新经济需求相匹配适应,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瞄准重点领域,研究制定完善产业链、构筑生态链、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选择若干区域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和示范区。
从需求侧看,要加快市场培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完善首台套支持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支持企业拓展“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营造良好的新经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