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生:马克思墓前的随想 ——纪念马克思逝世137周年 - 昆仑策
-
朱冬生:马克思墓前的随想 ——纪念马克思逝世137周年
2020-03-15
马克思(1818.5.5-1883.3.14)
【编者按】1883年3月14日,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在伦敦家中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享年65岁。今天,在这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逝世137周年的时候,我们特编发此文,以表达深切缅怀之情和坚定传承之志。
去伦敦拜谒马克思墓,得遂心愿,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得以觐见这个学说创始人的陵寝之地,诚莫大矣。2006年5月17日上午10时许,我终于来到了马克思墓所在的海格特区。海格特公墓和海格特公园位于伦敦北部海格特区内的一座小山坡上,公墓和公园分列山坡两侧,一条弯曲的山路,把游客和扫墓的人分送进半山腰之中大门相对而生死相隔的两重天。铁制的拱形墓区大门上嵌有不少名牌,有物理学家法拉第、作家乔治·艾略特等,马克思也名列其中。我怀着神圣、虔诚、崇拜、仰慕、缅怀、追思、寻觅、溯源、求索、研究之心来到马克思墓前。两个多小时,所遇之人,无论是心怀各异之人,抑或是同道中人,总共不超过10位,地处闹市无人问,感慨之一也;墓区内阴森、荒凉、破败、萧条,门庭冷落车马稀,感慨之二也;历史虽然并未远去,但却离我们已经很远的感觉、感叹、感触、感怀,萦绕、纠结、震撼、敲击着我的心,感慨之三也;我本历史中人,此行已经触到了这个学说的源头,赶紧复读、复诵、复习这个学说的教义,否则再忠实的弟子都可能有所忘记,只要忘了,这个学说就有可能会变,至少这个学说就将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七零八落,感慨之四也。为了拜谒马克思墓,去英国之前,我在国内认真做了点功课,这些功课虽然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但在拜谒马克思墓前重新学习和研究这些功课则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将这些功课谨记于此,既是给自己留一份笔记,也为今后学习和研究做一点案头准备。马克思(1818.5.5——1883.3.14)的一生光辉而伟大,关于他生平经历的著作,不知多少,现简略的记录如下:202年前的1818年,马克思生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联邦州(史称普鲁士邦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184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他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国王新任命的柏林大学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原为德国境内的一个邦国,1918年覆亡)的耶拿大学审查博士资格。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马克思发表了一篇批评俄国沙皇的文章,引发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满,普鲁士国王接到沙皇的抗议后下令查禁《莱因报》,马克思因此失业。在此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富家子弟却十分欣赏马克思的主张,经常出钱赞助马克斯的活动与生活费。马克思做学问认真严谨但生活随性,恩格斯常协助马克思的工作并代笔部分文章。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国贵族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结婚。1843年秋,年轻的马克思夫妇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来到巴黎。在此期间他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运动及法国历史,并最终导致其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1845年,马克思参与编写《前进周刊》,在其中对德国的专制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普鲁士政府对此非常不满,并要求法国政府驱逐马克思。同年秋,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被迫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1845年12月,马克思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欧洲,也波及到比利时。1848年3月,马克思遭到比利时当局的驱逐。在法国临时新政府的邀请下,马克思夫妇回到法国巴黎,恩格斯也抵达巴黎。1848年4月,在德国无产者的资助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鲁士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随后几乎所有的编辑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驱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马克思接到普鲁士当局的驱逐令。5月19日,用红色油墨刊印的《新莱茵报》最后一号第301号出版。6月初,马克思又来到巴黎。8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前往英国伦敦。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两卷为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享年65岁。后与燕妮合葬于海格特公墓。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浩如烟海。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三个主要来源仍是永远不能忘记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又走向五花八门和各取所需了,有些甚至走向修正主义了。本人所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功课,所选乃是不带修饰不带水分的。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按照列宁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思想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们同时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在各式各样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同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反复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原则斗争。通过这些斗争,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确立了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 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他们按其社会地位而言,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其哲学观点而言,原是唯心主义者;按其政治观点而言,原是民主主义者。大体上在1842~1844年间,他们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从1844年起合著《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分别著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哲学的贫困》等书,阐明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界中解决。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其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功课之三:关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但凡重要和著名的人物辞世,都有精彩的祭文和悼词之类的作品传承于世。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在其墓前的讲话,也是一篇好祭文。可能是由于翻译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隐晦生涩,唯有这篇讲话热情洋溢、大气豪放、高度概括,语言精炼,无论是五十年前初读还是后来的一次次学习,永远是一片上好的美文。恩格斯的讲话如下: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在恩格斯的讲话之后附注的任何文字,都将是力量不够的。我自不量力,还要硬撑着写以下的东西,绝无斗胆敢于比肩的意思。但发一通感慨,抒发一点联想,也算了却一段心愿。脑子里记着、手中拿着这些在国内做好的功课拜谒马克思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不熟悉,很费了一点劲才在海格特公墓找到了马克思墓。过去只是在车上看到过欧洲一些国家的、零星的、规模不大的、无人管理的、小型的墓区,但海格特公墓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大,实属平生仅见。这座公墓占地约15万平方米,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墓区之内,肃穆庄严,枯藤古树参差不齐,杂草野花遍地。16万多新墓旧冢互相掺杂,残碑碎石尽显其中。在这众多的墓碑群中,寻名怀古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难得的是马克思的墓明显的设置在一条甬道边上:一座高约2米、宽约1.5米长方形灰色花岗岩墓碑上端放着马克思的青铜半身像。“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闪闪发光的金字镌刻在墓碑的上部。墓碑的中央镶嵌着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面记录着马克思的生卒时间。墓碑的座基上还刻有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墓碑的后面刻有共同安葬于此的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大女儿和外孙及二女儿女婿等家人的名字。身着深色西装、深色衬衫、深色领带的我,因在公墓门口买不到鲜花,只好折了一枝开满白花的树枝,呈放在马克思墓前,向这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作最庄严肃穆的祭拜。献花行礼之后,我沿着马克思的墓绕行一周,我默默地伫立在马克思的雕像前,目视着长眠于此的这位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墓简单又有点破败,墓碑后侧不足50厘米宽水泥浇注的甬道有一截已经没有了,不知道什么人用零散的碎石做了简单的填补。马克思主义理论曾几何时,光辉照耀全世界。而这个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在这里却受到如此的冷落,这好像也不是什么不公,即便不是如此,又有谁能改变这种现实呢?但有一点是必须要说明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绝不是宗教的教义,因此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期望像释迦牟尼、耶稣、基督那样,定期、定时、定点的总有人在顶礼膜拜。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生前和死后都跻身于资本主主义的营垒,最终还是资本主义以其特有的方式容纳了他的对手和敌人。眼前的景象,给我这位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东方共产党人心灵上以极大的震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自《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共产主义的燎原之火燃遍全世界,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中国诞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0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前我曾去过德国特里尔城的马克思故居,我在《东西方人居环境比较美学——欧洲·杭州·苏州》一书中,关于他的故居,我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马克思故居在城区店铺林立的一幢三层小楼之内,可能是由于社会富裕程度的基数比较高,因而马克思的家在德国人来看并不富有,正因为他的贫困,他创建了当今人类最先进的学说,而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始祖。就是这样一个德国无产阶级的儿子缔造的学说,使中国共产党人在他理论的忠实捍卫者和继承者毛泽东的领导下,‘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打了23年仗,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00年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坚持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到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至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使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9000多万党员,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党。一百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此起彼伏,有成功崛起的喜悦,有低潮失败的哀叹,但历史已经和正在证明着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展现的勃勃生机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尤以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推向了新时代的最前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社会最高理想境界,共产主义运动目前是它的鼎盛期、衰败期、发展期还是萎缩期,结论尚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它给人类指出的这条金光大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来源:昆仑策网【原创】,有修订)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