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红阳:淞沪会战——一场指挥者严重准备不足,前线将士白白牺牲的鲁莽之战 - 昆仑策
-
长河红阳:淞沪会战——一场指挥者严重准备不足,前线将士白白牺牲的鲁莽之战
2019-06-27
淞沪会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简单地说,就是一场毕其功于一役,与龙王比宝斗法的消耗战。这样的战役,国军必败。因为装备水平,国军不如日军;就全国军事动员程度,国军不如日军;就兵员素质,国军整体更不如日军;后勤保证的及时度与完善度,国军也不如日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区区上海一隅,麋集七十万装备劣势、军事训练水平低下的国军,被日寇相对先进的装备消耗灭杀,那不是在打仗,那是在草菅人命,那是把人当肉块向绞肉机里填!这样的仗能打胜么?!其中的道理,不要说中共的那些百战将星,更不要说毛泽东那样的天才,就是国军军系里的明白人都能看出了不对劲。比如,李宗仁这样评价:
【……我军参战的约50余师,战斗兵员总数在70万左右。淞沪战场离苏嘉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战场上人数既多,又无险可守。敌海、陆、空三军的火力可以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李宗仁回忆录》,转引自(李敖《蒋介石研究·上》)397页)
又比如,白崇禧这样评价:
【上海地狭薄海,敌人陆、海、空联合作战,极易发挥威力。如果“八一三”上海保卫战,我军为向国人交代,只作轻微抵抗,将主力撤至南京,深沟高垒,由沉着之将领指挥,敌人海、空不能放肆,如此以守上海之精神守南京,虽南京终久必失,但其效果一定较大,敌人之损失也必更大。】(《白崇禧先生访问录》转引自李敖《蒋介石研究·上》399页)
此二人在中国军事史上虽不是什么要紧的人物,但是,在国军这个军系里,也有“能打”的大名。以他们的观点,上海是不能恋战的,上海是不值得用中国军人的尸山血海去填坑的。蒋记民国与日寇的鏖战也可以不在上海这个“地狭薄海,敌人陆、海、空联合作战,极易发挥威力”的地方开打!实在要打,远离海边的南京也比上海占地利,杀敌效果也更好。然而,毕竟,战役在上海开始了,毕竟蒋介石要铁了心在这里打了,那么,我们有必要思考,这位蒋公指挥战斗的脑回路是不是有问题了。
打日寇,最高明的打法,就是毛泽东创造的“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可是,最近十来年,无数的果粉耍弄秃笔、敲打键盘,忽而蒋百里“国防论”如何如何(《蒋百里先于毛泽东提出“持久战”》https://www.sohu.com/a/31016217_239503),忽而蒋介石某年“长期抵抗”(杨天石:《“持久战”思想谁最早提出:蒋介石33年已谈到》http://news.ifeng.com/a/20140621/40834922_0.shtml),众口一词:“持久战”早已有,原创在民国这一边。众口铄金呐,弄得毛泽东像个抄袭者。那么,有必要追问:既然,蒋百里和蒋介石精通“以空间换时间”,以此为尺子量一量,淞沪会战够尺寸么?!那么精通“长期”的二蒋,尤其是蒋介石,怎么会在上海打这么一场水平低劣的蠢仗?
难道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日寇一定要在上海动手,民国迫不得已在上海打这一场无望的消耗战?显然不是,这个淞沪会战,与其他民国21次会战大不同:其它会战,都是日本主动进攻,民国政府全是“应战”;而淞沪会战不是这样的,这场战役是民国政府主动挑起的。
蒋氏在上海对日军发动攻击的动因没有那么高深,他只不过是想把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给灭了。但是,这位蒋公错看了形势: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军部铁了心要把战争扩大化;而他本人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名为“最后关头”的“庐山训话”,实际上已经有了对日宣战的意味。在这种形势下,中日之间已经到了“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的全面战争状态了。这时他对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下手,那日本人当然要绝对反击不惜代价了。日本在上海渐次增兵,蒋氏也只能“奉陪到底”从全国调兵向上海“添灯油”!老蒋只算自己的帐,不去细算日本人的账,这个仗越打越大,就是他始料未及的,而且,也因为这个不算账,他根本就没有为这个仗做好充足的准备!何以见得?请看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前方打仗的军队,全靠着大锅做大米饭吃。烧火是用稻草,白天点火,一冒烟,日本的飞机就来轰炸;夜间点火,一见红光,日机又来了。上海附近雨水很多,稻草一湿点不着火,就没有法子做饭,做饭的地方,距离前线远了,饭没法子送;靠得前线近了,一轰炸做饭的地方前线的人就吃了亏……因此前线的官兵,虽然很忠诚、很勇猛、很爱国,可是老饿着肚子,一天两天还可以,要一连三天,谁也不能打仗、谁也没法子打仗,与其说日本军队能打仗,还不如说我们是因为饿的缘故,不能持久而失败,这是谁应当负的责任嗯?完全是蒋介石和何应钦,他们不打算抗日的结果;处处都没有准备,完全是去送命的】(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转引自李敖《蒋介石研究(上)》405-406页)
再看当时参战的十八军军长罗卓英的记录:
【据统计,火线上饿死的士兵比战死的还多。因为饭送不上去,士兵身上又没有带干粮。几天几夜没有饭吃,不饿死等什么?就这样,伙夫们因为冒死送饭,饭和人一起被敌人毁灭的已不在少数了。这些可敬的伙夫,也都是无名英雄呀!还有是因为煮饭,炊烟暴露了目标的事也很多。后来简直白天也不敢煮饭了。】(罗卓英《作战·训练余话》转引自李敖书422页)
又据材料,国军白天不敢煮饭,那就夜里烧锅造饭。因为正值盛夏,做饭的时间只能在每天天色完全黑了的九点以后开始,做好饭在每天早晨5时前送上战场。毕竟夜里,日军飞机夜航轰炸、炮击准确度也不能保证,前提是控制好做饭的烟火。但是,夜里送饭很容易迷路,很多前线战士还是吃不上饭!很多时候,前线战士就是要饿着肚子打仗(王鼎杰《淞沪:改写历史的第二战场》。)遇上与日寇白刃战的时候,这个需要绝对体能的时刻,中国军人的伤亡就很大了!整个淞沪战役,吃饭问题就根本没有得到解决,这打的是一场什么仗!?
如果说,这些战士是被敌人重兵重重包围中,或者处于对敌攻歼态势,补给线向前延伸过快,后勤一时跟不上,出现饥饿问题还算原因,可是,当时是这样的光景么?!这个蒋介石,为这场战役做了什么样的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常识又常识,这个准备工作中就有军粮保障这至关重要的一项,蒋介石做了什么准备?为国捐躯,没在与敌人的交锋中战死,却在阵地里被活活饿死,这么糟糕的后勤,居然要发动、坚持大级别战役。。。
打仗,必有伤亡。阵亡者,要抬回遗体,登记造册,对家属做抚恤工作;伤者也要被抬回后方医院尽快救治,这也是一场大战应有的战前准备。这个蒋介石发动的淞沪会战有这样的准备吗?还看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前方的伤兵没有医院,没有包扎所,更没有担架队。受伤了怎么办?用谁来抬?离开了前线的伤兵,多半是自己爬出来,死了的无人葬埋,最坏的一件事,死了的官兵身上没有号码,名姓都没法子查考。受了重伤的,运到医院,伤口长了蛆,全都臭了。这样不当死的死了,不应当残废的也残废了。】(转引自李敖书406页)
前线没有包扎所,连最基本的伤口包扎都做不到,这样的后勤准备都没有,还要发动一场大战役?果粉们还涕泪横流:“一寸山河一寸血”,可是,有多少鲜血是上述无谓牺牲造成的?有多少鲜血是真正的换取了敌人的尸首与断肢残臂的?果粉们能算清这个账吗?
其实,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情多了去了,在没有估计到日本会全力反击的情形下开打,打到战事拖延日久逐渐不利的时候,临时更改作战计划趋利避害也是可以的,比如张发奎和张治中就有这样的想法,张发奎回忆道:
【“……经过了二旬的战斗,我的结论是:在我军现存条件下,欲把敌人歼灭或遏制他们的攻势,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这时,我和张治中将军即建议于最高统帅部,主张对上海作战使用兵力得到最高点,应做一个精密的数字计算,并建议如果超过这个限度仍不能压制当面的敌人时,则我们的战略应转变为持久消耗战,须以十个师的兵力预先占领苏嘉、吴福线之既设阵地,以为第二抵抗线;此十个师的除非在扩张战果方面,不得为其他状况而而使用。我们二人明白表示,愿自接受敌人攻击之日起,负责固守此既设阵地三个月时间的责任。”】(张发奎《八一三淞沪战役回忆》,转引自李敖书423页)
看出这场消耗战不能再打的人不止一人,节节抵抗稳守的建议也提交上去,回音呢?张发奎说:
【但最高统帅部不赞同这建议,它的意见认为上海是必争之地,应不惜一切牺牲来确保这个地区。】(同上)
所谓“最高统帅部”的意见,不过是蒋氏一人的意见,他听不得懂行的人的建议,蒋氏的脑回路实在成问题!张发奎与张治中的建议应该在九月上、中旬提出,但是,蒋介石置若罔闻。到底形势比人强,到十月末,蒋氏也意识到这场战役就是个无底洞,贪婪的吞吃他所有的武力本钱;而且日军也渐渐地有了全面突破苏州河——中国军队防线的迹象。所以,在十月底他决定后撤至苏南“国防线”工事。好巧不巧的是,此时的日本,正在为杭州湾登陆紧张地筹备。这个登陆,就是要在上海民国军队的侧后狠狠地捅上一刀!
这个时候,果断把军队撤出上海,回撤到苏嘉国防线工事中稳守,这个蒋介石也许还能在史册上真正的风光一会,可是,这位蒋公的脑回路就是清奇,在11月1日,他由白崇禧、顾祝同陪着,在南翔一所学校里召开师以上将领开会。会议必要的过场:高级将领介绍战况是要有的;蒋公对作战战部队的褒扬也是要有的。过场走完说正题:九国公约会议要在11月3日召开:
【“这次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做更大的努力,在上海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至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与支援。”“上海是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基地,如果过早的放弃,也会使政府的财政和物质受到很大的影响。”】(王鼎杰《淞沪:改变历史的第二战场》)
蒋总司令说了,这个打不下去的战役,还是要接茬打下去!理由如上。已经不能再打的淞沪战役,被老蒋清奇的脑回路又赋予新的“战略意义”——“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与支援”。说到底,还是认为自己没错!可是,既然把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国际的“同情与支援”,既然忧虑“政府的财政和物质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何必打这一仗?上海,除了租界没有战火硝烟,其他地方早已被打得破破烂烂,工厂一片废墟,你从哪里收税?哪有什么“财政与物质”?好似三国时候的袁术,穷途末路时,还要向厨子要蜜水喝!
“安有蜜水,止有血水!”
蒋氏的要求会换来“国际同情与支援”的“蜜水”吗?不会,非但不会,而且还捅了大娄子,是要付代价的——“止有血水”!上海是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丛集地方,同时也是财富高度集中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最为脆弱,最怕战争、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可是脑回路清奇的蒋介石还就是要在这个地方发动战争,西方列强能满意吗?固然,交战的中、日都谨小慎微,没有把战火烧进租界,可是,在战争期间不长眼的枪弹和炮弹飞进租界的危险一直有,西方列强的心不可能都放下。再者,战斗是在租界之外的“华界”展开的,战争制造的难民就如潮水一般涌进租界这个安全的孤岛中,必然要对租界内的管理造大麻烦,洋人对这个很满意吗?绝对不满意!战争开打不是洋人们高兴的事,战争的旷日持久更不是洋人们期盼的事!蒋介石在上海和日本打来打去,洋人们对他不满意也一天天的滋长!他想用延长战事的做法,“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与支援”,只能事与愿违!蒋介石的这个一厢情愿,是一个犟头犟脑,死不认错的驴脑袋才想得出的奇葩理由。这个要命误判奇葩理由如李宗仁说:
【……第二可能是他对国际局势判断的错误在蒋先生向来,上海是一个国际都市,欧美人士再次投下大量资金,如在上海和敌人用全力火并一番,不特可以改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至武装干涉。谁知此点完全错误。】(李敖《蒋介石研究·上》398页)
日本在华横行自一战之后就开始,冲击西方列强在华利益自不待言。但是,除美国之外的西方列强在一战中,熬干了精血、耗干了气数,日不落的英国只剩残晖。跟风的法国也一样的衰败。苏联崛起它们担忧,纳粹德国扩军它们莫敢谁何,在远东对日本的强横也只能徒呼奈何。这样的情形下,蒋氏和日寇在上海火拼,威胁了它们的钱罐子,西方列强固然有居间调停的想法,但是,它们又惹不起日本,那么它们的居间调停就·不会有利于中国,更不会为势如骑虎的蒋介石脱困武装干涉。
九国公约会议是英国提出召开的,会前,民国外交部对会议召开是否能达成有利中国的共识一点也不抱希望,10月19日,外交部长王宠惠以部长名义亲拟电报,为参会代表团确定方针:
【(一)依照目前形势,会议无成功希望,此层我方须认识清楚】
但是,为了不至于对代表团有负面压力,仍然提出了美好愿景:
【(四)上海问题应与中日整个问题同时解决,切不可承认仅谋上海问题之解决。(五)我方应付会议之目的在使各国于会议失败后对日制裁办法。(六)我方同时应竭力设法促使英美赞成并鼓励苏联以武力对日。】(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136页)
发起会议的英国内阁与各部在会前的10月6日、13日、20日连续召开会议,确定大会上的方针,中心内容是反对制裁日本!(徐蓝书 137-138页)反对对日制裁的中心任务是英国首相张伯伦。。
反对制裁日本的原因:惹不起日本。它怕在远东和日本干仗,欧洲的德、意会趁火打劫发动欧战。会议的召开者是这样的打算,蒋氏想用延长战事的法子“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与支援”,痴人说梦!
但是,作为冲击它在华利益的日本,英国毕竟不愿忍气吞声,它的法子是拉美国下水,
【和美国齐步前进,步伐一致,不前不后。】(徐蓝书 139页)
作为唯一能制衡日本的第一大国——美国,日本军事力量的恶性膨胀,就是它刻意塑造的,就是要用养狗伤人的法子,冲击其他列强在在华利益,最大限度地消耗、打击中国的武装力量,方便它在日后宰割中国。在当时,对日本所有不利的决议和行动,它绝不赞同或追随,更不要说挑头出手。(详见 张文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册)
英国人拉美国下水的把戏,美国看得清楚,美国代表团团长诺曼·戴维斯:
【别指望我们打算在这件事情(笔者按:制裁日本)上头给你一颗炸弹!】(徐蓝书 140页)
会前的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训令诺曼·戴维斯:
【美国的公众舆论已经表示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的坚定决心。】
美国的这些决定与言论,从表面上看,是国内“孤立主义”在起作用,实际上,是罗斯福这个大独裁者巧妙的驾驭了这股思潮。真正的“孤立主义”乃是:不把任何战略的、军用的物资卖给日本!但是,美国恰恰在这个上面大力支援日本!
所谓九国公约会议中的两大巨头都在会前表态论纵容日本,那么,这个会议就算召开了,也不可能有民国政府、蒋介石希望的“有力的同情与支援”。史实也是这样。
相比于外交部的冷静与绝望,蒋介石自11月1日南翔会议上强令军队再战“至少十天至两个星期”,倒显得“很热血”。但是这样的“热血”绝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中国军队的万劫不复式的败战!11月6日,在九国公约会议扯皮的时候,上海,民国军队彻底崩溃,连陈诚这个草包也看出不妙,向蒋介石请示:马上撤退。但是,脑回路已非常人的蒋介石人仍旧下令:再守三天!
再守三天的根据呢?蒋公日记:
【苏州河南岸,以兵力用尽,不能不令撤退,但并非为金山卫登陆之敌所牵动。唯藉此战略关系,使敌知我非为力竭而退,不敢前进,此乃于将来之战局有利。】(王鼎杰文章)
明明就是兵力不敷,还要硬撑尚有余力,这是什么?面子问题!
但是,面子重要,兵力不敷的里子早已烂渣渣!再也掩盖不住了,11月8晚,蒋氏下令民国军队全线撤退。但是命令到达一线部队已经是第二天了!这一天,松江失守,用不着他的命令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