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相关部门以所谓“中国历史科学习沉闷”为由,拆解完整的中国历史教学体系,导致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国史教育边缘化,引发后续一连串问题。
香港社会有着光荣的爱国传统,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救亡、建设祖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广大香港爱国同胞曾作出了独特贡献。一部香港近现代史,就是一部香港和祖国休戚与共、风雨兼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走向民族复兴的奋斗史。
从2014年非法“占中”到2019年“修例风波”,一系列社会动乱暴露出香港历史教育的严重疏漏与缺失:
“港独史观”冒起、“恨国史观”流传,对历史的错误认识成为部分青少年参与动乱的重要诱因。2019年社会动乱之后,香港社会开始反思历史教育领域的混乱状况,教育改革成为人们关心的重大议题。
香港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香港的历史教育畸形发展,殖民主义结合文化保守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成为主导。香港回归祖国后,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历史科在一定时期内的课程体系中受到削弱,部分学校选用的教科书及课堂教学出现严重偏差。历史虚无主义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香港社会。
英国殖民统治早期并不重视香港教育发展,遑论历史教育,直到1862年港英政府才建立第一所官立学校。这些学校用英文讲授历史课,内容是以西方为中心、美化殖民统治的“世界史”。
1904年皇仁书院校长胡礼(George Wright)表示强烈反对教授中国历史,否则香港将变为中国内地“革命分子的温床”。
1925年底“中国通”金文泰(Cecil Clementi)出任香港总督,在他推动下,香港大学成立中文系,聘请赖际熙等前清翰林担任教师,官立中文学校亦纷纷开设。不过,
金文泰倡导中华传统文化,实质是通过文史教育灌输封建卫道思想,目的是阻碍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在香港传播,消除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重占香港,此时,殖民主义已成为全世界唾弃的对象,港英政府被迫调整统治策略。战后香港官立中文学校开设历史科,内容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
20世纪60年代,中国历史科从历史科中分出,在中学成为独立必修科。当时,大多数中学中国历史科教学以古代史为主,淡化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苦难史、屈辱史,回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革命史、建设史。
冷战格局下,香港成为西方阵营监视、渗透中国内地的前沿。在美英等国情报组织及台湾当局资金支持下,标榜“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类机构纷纷成立,借“守卫文化道统”歪曲新中国形象,抵御爱国思潮,维护殖民统治。
70年代,在港英政府推动下,排斥国家观念的所谓香港“本土意识”萌发。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香港进入回归过渡期,港英政府的殖民统治手段也变得更加隐秘。
回归前香港史开始纳入中学课程纲要,但是,理应属于中国历史科的香港史却被安排在以世界史为主的历史科中,这种做法受到广泛质疑。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因应形势变化开展教育改革,不过,新课程体系实际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科作为初中独立必修科的地位。有学者统计,2012—2013学年,有23.4%的初中不再开设独立的中国历史科。在此情况下,高中选修中国历史科的学生日益减少,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选考中国历史科的人数从过去的两三万人骤降至2014年的7000余人。
相关部门以所谓“中国历史科学习沉闷”为由,拆解完整的中国历史教学体系,导致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国史教育边缘化,引发后续一连串问题。为此,何汉权等香港教育工作者奋力呼吁特区政府正视这一危机。
此外,由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历史教育“先天失调”,不少香港教师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新中国史知之有限。1997年香港《中学课程纲要·中国历史科(中一至中三)》还有“1951年韩战爆发”等错误表述。在不少学校,改革开放以后历史进程的教学内容被以“学时不足”为由略去。
再者,
国民教育缺失背景下,片面强调本地特殊性、刻意培养本地归属感的历史教学,也容易滋生“本土优先”的不健康心态。
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香港历史教育出现严重问题,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蔓延,为敌对势力丑化新中国史、散布本土分离史观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原因在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和回归后一段时间内,不少香港青少年未能受到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新中国史的正确教育。
此外,
香港通识科教学片面追求提升学生“讨论”“评判”的技能,实际上却连许多基本史实都不讲授,在这种情况下的“讨论”“评判”势必成为空中楼阁,也容易成为部分教师寄寓私心、宣泄情绪的平台。
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学校教育传播,香港并非独例。过去,内地一些教材中也不乏崇洋媚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甚至,还有个别教师忽视教材、考试等对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度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可见,
历史虚无主义是分离势力、社会动乱产生的思想温床。补偏救弊,迫在眉睫。
近来一段时间,香港社会在历史教育领域努力拨乱反正,取得一定成效。在香港教育局推动下,部分小学常识教科书出版社以勘误表的形式纠正教科书中的错误观点和表述,例如将“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改为“国民党迁至台湾”。
此外,教育局还公布了初中中国历史新课程大纲,相关出版社开始据此修改教师用书,指导教师准确教授历史,例如将“鸦片危害国计民生”列为鸦片战争背景首项,纠正以往暗示英国“为自由贸易”发动战争的错误诱导。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备受争议的通识科,课程改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强化国民身份认同、增加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比重、安排学生赴祖国内地考察等将成为重要改革内容。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20年12月《香港志》首册出版,打破了香港没有地方志的历史。《香港志》旨在呈现香港与祖国不可分割、荣辱与共的历史,已在香港社会产生广泛良好的反响。
面对姗姗来迟的拨乱反正,人们倍感欣慰,然而少数香港媒体和学者却莫名惊诧。某报纸借“中学老师”之口声称新教科书“并非历史教育,而是为满足政府的政治要求”。有学者表示,比起内地和台湾教科书,“香港教科书最中立”,感叹“客观表述”即将“变成历史”,惋惜香港不再容纳“多元史观”。
2020年上半年,“修例风波”虽然止息,但一些教育乱象仍在延续。4月香港某小学常识科教师在网络授课时,竟声称鸦片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为消灭鸦片才发动战争”。
5月香港《文汇报》披露,某出版社《现代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要求学生评价林则徐禁烟手法是否明智,提供的材料却是将某美国学者观点进行“加工整理”,声称林则徐“轻率地单方面严禁鸦片,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
同月,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历史科试题给出两段具有倾向性的材料,让学生回答是否认同“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
上述历史教育领域中的“莫名惊诧”与乱象迭出,在引发公众哗然与愤慨的同时,也深刻表明,香港历史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从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公布到今年“爱国者治港”原则即将在香港选举制度层层落实,香港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由乱到治,曙光初现。此时此刻,推进“人心回归”工程正逢其时,教育改革是重中之重。弘扬爱国传统、推进爱国教育、培养爱国人才理应成为香港教改的努力方向,而历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落脚点。
要讲好“香港故事”,根本是在香港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新中国故事”。应该说,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港社会一直得到较好传承,当前香港社会主要缺乏对现代中国政治秩序及思想文化的认同。也就是说,
香港社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历史缺乏了解,对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涵的现代中国精神缺乏认同。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灵魂,爱国当然不是爱一个抽象的中国,也不是只爱一个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中国、地理的中国。爱国是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爱缔造国家、守卫国家、建设国家的中国人民。
在讲好“中国故事”“新中国故事”的同时,更要立足香港的历史事实,讲好“香港爱国故事”。事实上,香港社会有着光荣的爱国传统,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救亡、建设祖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广大香港爱国同胞曾作出了独特贡献。即便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香港爱国学校在被打压中仍然坚持升国旗、唱国歌。可以说,一部香港近现代史,就是一部香港和祖国休戚与共、风雨兼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走向民族复兴的奋斗史。
总之,如何推动香港青年正确了解近代中国走过的道路,如何在新中国史框架中书写香港现代历史,如何增强香港社会对现代中国的认同,这些是香港历史教育改革亟待回应的重大命题。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原载《历史评论》2021年第2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