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平:历史呼唤再营造一个产生雷锋的时代 - 昆仑策
-
张黎平:历史呼唤再营造一个产生雷锋的时代
2021-03-11
近段时期,有两件事情在网上热炒。一是随着学雷锋纪念日的到来,各种网站大量转发关于雷锋生前生后的报道,标志着时代呼唤雷锋精神;二是天津某中学校教师歧视穷家庭学生的录音被大量转发,代表了时代的愤慨。为此,头脑中不由地将两件事连线起来去思考,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社会课题:我们的时代,还能不能再营造一个产生雷锋的氛围?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曾希望“我国工人阶级应该为全社会学雷锋、树新风作出榜样,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2018年9月28日,习总书记在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也曾经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希望固然是殷切的,但现实却是严峻的。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教学环境及社会环境,要造就一大批雷锋式的时代英雄,显得异常艰难。而破解这一难题,也就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任务。任何人物——包括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必然产物。雷锋以及毛泽东时代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
雷锋做好事的源动力,首先来自于对新社会的感恩。来自于雷锋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人间真情。就像雷锋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出身于贫苦家庭,在旧社会过着缺衣少吃的苦日子,那种被奴役、被欺凌的仇恨,使我永远铭记在心”。作为7岁就失去双亲的孤儿,在旧社会所受到的苦难与屈辱是可想而知的。只有在共产党解放了雷锋的家乡后,雷锋才有了做人的权利与尊严。社会并没有歧视和抛弃成为孤儿的雷锋,共产党不仅给年幼的雷锋分了耕地,而且还送雷锋去上了学,使孤儿雷锋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阳光雨露。幼年的这种心灵烙印,为雷锋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感激社会从而报恩社会,成为根植于雷锋幼小灵魂中最原始的淳朴感情。
然而,即使播下良种也不一定就能收获硕果,需要成长过程中的精心呵护和培育。否则,再茁壮的幼苗,也经不起狂风骤雨的袭击。雷锋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掀起高潮的时期,是社会充满一片和谐和正能量的时期。这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时代,更是一个产生英雄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拜无私的时代,更是一个产生无私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公平的时代,更是一个排斥特权的时代。这种时代的烙印,在雷锋身上得到集中体现。试想,如果乡镇和县委需要通讯员、公务员,不是首先考虑到孤儿雷锋无依无靠,而是首先照顾某个干部的子弟或亲戚;如果鞍山钢铁、鞍钢弓长岭矿山焦化厂等单位招工,环环都是吃拿卡要;如果雷锋参军不是凭着“优秀青年”的表现,而是凭着谁的票子多、关系硬,雷锋可能对社会充满一片感激吗?可能把自己的一片青春无私地奉献给社会吗?“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这样的理念,是时代赋予的理念,雷锋不仅是说在嘴上的,更是体现在灵魂中的;“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这样的观念,是时代造就的观念,雷锋不仅是记在日记里的,更是写在心坎上的。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他的牺牲有多么悲壮,而在于他生前的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据雷锋生平资料统计,从1957年2月到1960年1月,不到三年时间内,雷锋不管是在县委机关还是工厂,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26次被评为各种标兵、模范及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从1960年1月参军,到1961年11月,不到两年时间内,雷锋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同时还获得节约标兵、模范共青团员以及团、营的多次嘉奖。为此,还在雷锋活着时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的这些荣誉,足以证明雷锋生活的轨迹。正像雷锋日记中所写的那样:“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而心中只有人民,前提是社会的互爱,是人人心中都有他人。
其次,基本的社会保障,也是雷锋精神得以产生和发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雷锋的生平记录中,有两次捐款经历,一是1958年春,雷锋响应望城县团委提出的捐献一台拖拉机的号召,雷锋捐款20元,成为全县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一个;二是1960年8月参军后,雷锋把平时节约下来的100元津贴,分别支援了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和辽阳水灾区。这在当时是数量不菲的两笔钱啊!而平时连一支冰棍都舍不得吃的雷锋之所以能够捐出,觉悟固然是最主要的因素,但也与当时物质条件不是很富裕的年代中,社会对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有关。而雷锋精神之所以在哪个年代能够发扬光大,也与这种保障有关。
记得多年前与一位高层领导座谈时,笔者曾讲过:雷锋焦裕禄精神可歌可泣,可爱可敬。但雷锋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是“无私奉献”。这种精神,与“等价交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完全相左的。如果你今天“无私奉献”了,明天孩子上学,家人住院,买房还贷需要钱,会有人替你负责吗?会有人去同情你没钱吗?这就是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根本原因。话似乎有点偏激,但残酷的现实却正是如此!而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的许多不良风气,与培育和发扬光大雷锋精神是完全龃龉的。联系天津某中学教师侮辱穷学生的行为,笔者的这种担忧更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教”,更在于“育”。这是天下皆懂之理,作为教师不可能不懂。在我国,唯有两个行业是有特殊道德要求的,一曰师德,二曰医德。可悲的是,今天这两德都被严重市场化了。中国把培养教师的学校称之为“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育人先育己,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仁慈的爱生之心。首先就教育体制而言,社会的市场化必然带来教育体制的市场化,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判和奖惩教师的标准,成为最简单、最省事的一种管理模式。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早就都被抛到爪哇国了。唯分数论就这样成为教育市场化的畸形儿。其次,市场化的因子已经浸入不少教师的骨髓,嫌贫爱富在教师队伍中绝非个例。这种“师德”与唯分数论的教育体制相结合,很难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学生。出生于优渥家庭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比贫困家庭的孩子先了一步。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这些孩子难免娇生惯养。而这样的孩子一般是很少会有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的。而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座位安排、教师态度、辅导精心等多方面,受歧视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在心灵中播下世道不公的种子,也同时种下仇视社会的种子。待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种种社会不公与不幸又难免降临到他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因此,要想让这样的青年去做雷锋,发扬光大雷锋精神,难免有点天方夜谭。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任何一个时代,总是需要英雄的;任何青春,总是需要偶像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雷锋精神;祖国的未来,永远需要雷锋精神。然而,阳光的心态需要阳光的社会来培育,无私的品德需要无私的社会来铸就。但愿我们未来的社会,不会让资本左右一切,不会让邪恶肆无忌惮。(作者:山西吕梁 张黎平;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