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2020中国儿童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明天会更好:疫情下的社会关爱与儿童成长"。论坛分为家校共育、社会支持、自我赋能三个单元。本次论坛由全国妇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共同指导,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主办。
论坛上,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就"家校共育"话题做了主题演讲。他谈到,因为疫情,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被改变,因为疫情引发的观念、意识及教育领域的冲突和挑战也显现出来。
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该如何对孩子进行世界认知教育?面对思想的明潮暗涌,教育应当让孩子何以立身?特殊时期,教育如何维持应有的秩序?苑立新认为,这些都是值得思考、需要回应的问题。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
(以下内容根据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当天演讲内容整理。)
面对疫情,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被改变,因疫情引发的观念、意识及教育领域的冲突和挑战也显现出来。
面对未知,孩子们应当如何应对?
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对世界认知的教育不同于以往。疫情袭来,城市管控、学校关闭、街道空无一人、社区闭门禁行,孩子们可能会有很多的疑问,比如,新冠肺炎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都很害怕?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华军教授所说:"在孩子习惯的认知模式中,常常是以明确的目标去掌握确定的知识,用确定的知识去解决确定的问题。"这也是现代社会追求的效率和效果,但是自然界对人类出其不意的一击提醒我们,尽管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历程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依然无法以绝对自信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世界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对世界的未知始终存在。而当不确定性、未知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孩子们应当如何应对?
面对思想的明潮暗涌,教育应当让孩子何以立身?
如果说新冠病毒是危害生命健康的有形病毒,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流行,国际社会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种族主义这一破坏世界和谐的无形病毒也趁乱而起。面对信息轰炸、思想冲突,孩子们应当如何知善恶、辨是非?
特殊时期,教育如何维持应有的秩序?
在疫情期的超长假期里,家长居家办公、孩子居家学习,亲子关系、在线教育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各种网络热词也不断涌现,孩子变"神兽",家长变"王者",教师化身为网络主播,钉钉成为同场竞技的大舞台。家长们期盼"神兽归笼",老师们为上网课操碎了心……
一方面这些幽默自嘲的网络热词呈现了疫情期间孩子、家长和老师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突然转嫁到家庭教育而出现的教育失序和无奈。孩子居家学习应当如何是好?
面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教育如何回应?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在困境当中重习教育当中的人文精神
一是呼吁对教育赋予更深的人文关怀。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人文的需求恰恰来自于混乱中对正确价值观、对真善美的追求。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面对每天攀升的确诊的病例数字、死亡病例数字,我们是冷漠还是恐慌?是庆幸还是心生悲悯?
疫情期间,白衣天使逆行出征,只有当我们眼里有他人,我们的内心才会有真正的悲悯,才会有国家大义、民族大爱,才会心存敬畏、满怀深情。
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于让人体会自我和他人、自我和世界之间的感通,让人真正的去体察他人的处境,关心他人的冷暖,共情他人的命运。在变动、冲突、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当中,学习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对待他人。
从孔孟儒学的“礼乐教化、仁者爱人”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要培养“真善美的活人”的教育理念,都体现了对人性进化的追求,对道德现实的追求。在困境当中重习教育当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再次认识人性之育的重要性,再次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疫情突来,犹如一次对家庭教育的大考,检验了家庭教育的智慧和水平
二是呼吁对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疫情突来,犹如一次对家庭教育的大考,检验了家庭教育的智慧和水平。也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家庭教育当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足。
在长时间的停课不停学当中,家长不仅要安排各种活动,丰富孩子疫情期间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教师的部分职责。还要想办法消解不能外出对孩子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听到很多家长叫苦不迭,家庭教育急需要支持。
家庭教育包括家长、儿童、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不是让家长代替老师,也不是让家长不遗余力的为孩子报班,不断挤占孩子的时间和空间。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是在一点一滴的互动当中,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学习、了解各种规则和做人的道理。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赋予了家庭重要职责。家庭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发挥功能,适应变迁,但是家庭的脆弱性也逐渐的显现。工作和家庭的冲突是当下很多双职工家庭面临的困境,制定执行家庭友好型政策,给家庭增权赋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势在必行。
中国儿童中心在全国妇联的指导下,把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作为重点工作。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构建更加有效的部门统筹联动机制,以及家、校、社协同的育人机制。逐步拓展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和平台,回应家庭需求,增强家庭功能,保障儿童发展。
呼吁有灵魂的网络教育
三是呼吁有灵魂的网络教育。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云技术的实现,以及人工智能等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纽带,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内容成为现实。
此次疫情将网络教育的重要性极度凸现,让我们看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个性化教育并非遥不可及,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侧重于有用性,功利性的导向明显。
现实的网络教育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在技术发展的局限下,也被纳入到"学习即书本、教育即讲课"的怪圈。孩子们主修的网络课多为语、数、英等学科教育,依然是教案、课件、试题讲解,孩子们只是把书本式、讲课式学习从学校搬到了家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老师在镜头前唱独角戏,孩子在镜头外当听众,对孩子的交互式学习需求缺乏关注,教学效果反而相距甚远。
同时,面对网络教育,孩子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也凸现出来。孩子是在老师、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下有序学习还是自主安排有序学习?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价值和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各类网络教育平台拥有爆炸式的知识量,网络教育的所谓个性化更多倾向于对知识的需求、兴趣培养的个性化满足。对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个体生命独特性的关注,对自我和世界关系的构建则显得缺失,德育缺位。
著名的教育学家张伯苓说过:"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网络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即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此次疫情让网络教育在全民教育当中匆匆登台,集中亮相。如何让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变为以能力为本?如何让孩子从被动学习当中走向主动学习?如何让网络教育也有灵魂?也成为了教育面临的必答题。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认知未知世界的过程。
疫情让我们对教育变革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信息化时代,对儿童的成长发展比起教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明德格物,立己达人。少时养成鸿鹄之志,长成方可高飞远翔。孩子是先哲思想的传承者,更是民族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强大的后备力量。
中国儿童中心将秉持“德润童心”的教育理念,携手各方力量,致力于人文关怀,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努力让儿童的未来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转载自: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