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母亲】文七妹(1867-1919),原名文素勤,又名文其美。湖南湘乡棠佳阁人,文天祥后人,待人宽容恭让,节俭勤劳,深得毛泽东兄妹及乡人的尊敬。1919年,毛母患淋巴腺炎。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得知消息,急忙赶回家把母亲接到省城治疗,住在长沙河西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可是由于其他病症并发,毛母还是于1919年10月5日,因病离开了人世,终年53岁。葬韶山南岸。
在第二章“在动乱中成长起来”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妇人,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她很怜惜穷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给那些跑来乞讨的人。不过在父亲面前,她就不能这样做了。他不赞成做好事。家中因了这个问题时常吵闹。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不过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情感作用的显明的表示,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样不合乎中国的道理。……在少年和中年时期,我的父亲是一个不信神佛的人,但母亲则笃信菩萨。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施以宗教教育,所以我们都因父亲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而感觉难过。九岁的时候,我便认真地和母亲讨论父亲没有信心的问题了。自那个时候以及以后,我们都想了许多办法来改变他的心,但没有效果。他只是责骂我们。
40年代,毛泽东的好友肖三在延安撰写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毛泽东跟他说起小时候的经历时说:“我在学校的末一年,母亲去世了,这样,更打断我回家的心向。是夏,我决定到北平(那时叫北京)去。”
说起母亲,他说:“我小的时候,父母对我非常宠爱,希望我能好好劳动,发家致富。后来,看到我很聪明,又希望我好好念书,将来管家记账,甚至想遇到打官司的时候,写状子方便。有了文化,不求人,不吃亏。我小的时候也没有多大的志愿和抱负,也没有想干出多么大的事业来。当时只能听父母的,特别崇敬母亲。母亲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母亲到哪里去,我总是跟随着她。走亲访友,赶庙会,烧香纸,上贡,拜菩萨,我都跟母亲一块去。母亲信神,我也信神。”
毛泽东15岁的时候,母亲就病了,时常在外婆家养病。为了让母亲好起来,深受母亲宗教信仰影响的毛泽东到衡山“朝山进香”,几步一拜地从家乡步行几百里到衡山。1949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的报告里提到了这件事,他说:“我母亲有好的方面,这对我的影响也很大的。她待人忠厚、和善、贤良,她勤劳节俭,做饭,拾柴,割草,缝补,洗衣服,什么活都得做。”“我母亲在乡下,是位有名的善良妇女。她对亲戚、邻居及乡亲们,都是来往密切,和和睦睦,而且特别关心和体贴穷苦的劳动人民。是遇到灾年,对那些贫困人家给粮、给物、给钱。父亲不同意这么做,她就背着父亲这样做。因此,她在乡亲们的心目中,是有名的贤良妇女。”
母亲的病成了毛泽东的牵挂,但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的主要的精力用在了报效国家上了,他无法每天每日陪伴在母亲的身边。1916年6月24日,毛泽东在致萧子升信中写道:“他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的很厉害。当他妈妈生病的时候,他去求神拜佛。”
1918年夏,毛泽东从长沙给舅舅寄去了为母亲治病的药方。这年,毛泽东赴京在北大图书馆谋得了助理员的一个职位。1919年3月,因母亲病重,毛泽东返回湖南。4月28日,毛泽东在写给七、八舅父母信中说:“五六日来,阅报读书,亦云有所事事。然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伤感!”
夏天,毛泽东把母亲接到长沙看病。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病逝,毛泽东闻耗从长沙回家奔丧。10月8日,毛泽东在母亲的灵位前写下了饱含真情的《祭母文》:“家母久寓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句留二十天,四月六号始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纡〈纾〉廑念。”
在守灵期间,毛泽东还写下灵联两幅: (一)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小大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母亲的去世,留给毛泽东的是难以割舍的心痛。1920年3月14日,他在写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
“接张君文亮的信,惊悉兄的母亲病故!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发生‘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这一点我和你的境遇,算是一个样的!”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