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衿(识局智库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前言:作者是一名公务员,从上海回到湖北老家过春节之后为识局带来了这篇具有深刻分析的文章,把所见、所闻和所感有效结合在了一起。作者回到的是小县城的城区,而非县下面的农村,所以此文极具意义,因为县城这个群体非常之庞大,也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幸福指数相对较高的群体,值得关注。
作者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有任何感想可以随时和作者邮件联系交流。
正文:
故乡是什么?对于十几岁离家求学、在外成家生子的我来说,故乡不止是生我养我、年少时立誓要走远的地方,还是离世老人梦中依稀的面孔、家中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更是繁忙都市生活身心劳惫休憩的港湾。今年春节,本着休闲、温馨、快乐的原则,我携夫带子,运用传统交通工具火车回到湖北中西部的小县城。虽然为期一周的探亲时间较为紧张,走亲访友,海吃海喝,高谈阔论,飞短流长,待重返上海尘埃落定,心中积蓄了些感想,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房地产
在当今中国,走南闯北,人们碰面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就是房地产。小城人口百万出头,近几年新房建的不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在城市务工、上学的增多,置业也成为一种趋势。一般说来,稍微有实力的农村家庭除了在自家宅基地盖建三层左右的楼房之外,为了满足子女居住、上学的需要,还会尽力在城区购买一套商品房。虽然大城市的房价在近4年时间翻了一番,小城的房价涨势相对平缓,一般在3、4千左右,相对当地居民收入还是比较合理的。新房供应较多,火车站、汽车站、商业街等人流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楼盘的巨幅广告。加上住房需求量就那么大,买房不会出现排队抢购等匪夷所思的情景。
除了新建住房,老城区的改变较小,动拆迁的事情较少,估计当地政府还没有想法、也没有财力来对老城区进行改造,毕竟老城区面积较小,向外扩展的空间大,土地也便宜,用不着腾笼换鸟。由此,除了重大市政规划,买老房子等动迁发财估计还是要段时间的。
另一方面,除了住房,商业房地产也如火如荼。城区已经引进新的商业模式,近两年在城区边缘新开了两家大的购物中心,吃喝玩乐一站式服务,吸引了很多消费者,日进斗金。在城市中心的商业街上,两座“巨无霸”式的购物中心瓜分了一条街,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看结构已经封顶,预计年底就可营业。另外,据了解,开商铺的成本也比以前增加不少,看来与上海新增商业地产面积惊人类似
,商业地产被视作房地产的另一桶金,已经如火如荼地掘到了小城市。
二、关于物价水平
本地农产品方面,
小城虽然有周边农村供应保障,但种植农民减少,种植面积不大且分散,种植方式较为成旧,蔬菜价格与大城市差不多,本地种植的黄瓜、蒜薹等新上市也要十元一斤。外来消费品方面,受工业社会成熟的社会分工模式影响,商品生产、流通、销售在区域间的差别日益缩小,商品的种类、价格等趋同。一些较好的品牌受人们追捧,价格虽然比大城市高,但销售依然旺盛。如一小盒蓝莓上海超市10多元,小城要20多元。女性买鞋子,只认Tata百丽等知名品牌,柜台门庭若市。
但考虑到同样的物价水平下,小城收入水平一般在三千左右,万元以上的高薪工作少之又少,还是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生活好。
三、关于社会结构
一是收入结构。
本地近年来经济条件改善的主要有三类:
一是本地经商致富。
二是通过读书上大学走出小城,在大城市好行业就业的人普遍要好于同龄滞留小城的人,收入丰厚年薪三四十万的并不少见。
三是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小城历来有一些在外常年做小生意的人积累了不少家财,靠亲友帮带,这部分的人员数量有所增加,甚至出现了出国务工现象。另外,和许多人口输出区的情况类似,家中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财力要相对好一些。
二是年龄结构。
尽管亲友家不乏小孩,还是直观感受人口在减少,最有力的依据是由于找不到足够的生源,一些小学变成了幼儿园,班级人数也比我们80年代记忆中的5、60人相去甚远,可见计划生育的政策还是减少了不少人,中国的人口红利真的不多了。
三是消费结构。
尽管小城票子赚的不是那么多,但消费还是很旺盛,毕竟小地方房价便宜,父母朋友都在一起,没有挤地铁、买房子、带孩子的烦恼,人们消费愿望比较强烈,讲究吃、穿、用、行等世俗的享受,幸福指数相对较高,。如家庭购车比较普遍,或贵或便宜,一般的小年轻都自己有车,出行方便,也比较有面子。
由此也造成另一个城市病:堵车。特别是春节期间,一些拥挤的街市堵上一两个小时并不少见。苹果三件套是家庭必备。高档烟酒礼品的销售旺盛。这些都表示,小城的消费结构已从低端的生存型、温饱型逐步蓄势,走向小康型、享受型。
四、几点感想
1、对中国的经济形势长期向好,人民是有信心的。
就节日期间走访人群来看,涉及农民、工人、学生、公务员、教师和企事业职工,普遍对生活充满希望。前些年,许多人会抱怨村匪乡霸、贪污腐败、官官相卫等社会不公现象,现在大家会说,国家反腐反得好,有谁谁受处理了。一些公共事务老百姓也了解的较多。人们对个人的生活条件普遍表示满意,就算不出外务工,一些手艺工人的年收入也可以达到十万元。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由此可以感受到人民对于国家经济形势的长期向好是抱有相当信心的。
2、
知识能转化为生产力,读书还是有用的。相比较网上的一些“读书无用论”,从自己及身边一些人的发展来看,知识还是较好地转化为了生产力。
首先来说,读书的人改变了靠体力劳动生存的命运,依靠知识谋得了在大城市、好行业、好岗位的敲门砖。如一个同乡,当年复读三年考上大学,读的计算机专业,开始工作时工资也并不高,后来跳槽到华为,至今7、8年过去早已年薪近百万,在家乡、省会、深圳等多地乃至国外都广泛置业,接父母出国畅游十国倍有面子,已经成为后辈的学习楷模。其次,虽然小城历来在外经商的人也赚得不少,如以做豆腐出名的某镇外出经商的小摊贩早在十几年前就能月入上万。但毕竟是起早摸黑的辛苦钱。遇到市场变化、同行竞争,就会压力剧增。最后,在后代的培养上,靠读书兴家的家庭普遍比较关注小孩教育,愿意也舍得在小孩身上花费大量金钱、精力,由此带动更多的人重视教育、重视读书。因此来说,小城的读书气氛还是不错的,好的中学已经公办转民办,一年学费近万,仍不能阻挡家长们的热情。
3、环境与发展不是二选一的问题,需要同步进行。
这次回乡,一方面感触人们生活水平增长较快,另一方面也感叹生活环境没有以前好了。湖北号称千湖之省,小时候诸多的小池塘都干涸、废弃成垃圾堆了,各家的楼房虽然建造的漂亮,但垃圾都推到了公共区域。空气质量检测中,也经常显示雾霾。吃的蔬菜很多都是靠农药、化肥种植出来的,因此生怪病、大病的人也听说不少。这些应该都是空气、土壤、水等长期作用造成的。因此,想到环境和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关系,而应该寻求一种平衡发展关系。
小城还是全国旅游城市,如果是工业城市,这种环境污染的情况想必更加严重。
4、小城市治理能力水平较低,还亟需提高。
大城市由于人口密度大、面积小、人员流动性高,一些城市治理方面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并且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小城市地域面积大、人口密度低,并且有着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的特征,社会问题的暴露要晚,因此,地方政府很难认识到加强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在大城市井然有序的生活惯了的人来说,有些地方还真的有些不适应。如出租车是不打表的,随意开价,随便停车。小区楼道里公告栏内容很少,基本看不到组织的影子。
要想进与“公”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要想办事方便一点,小城还是要靠关系、打招呼才能奏效。总而言之,在社会治理方面,还是“老瓶老酒”,明显创新不足,小城的发展要有强力的后劲支持,必须补齐“社会治理”这块短板,否则,涨潮的时候都在戏水,一旦退潮,立刻就可以看出谁是光着脚的。
最后,以我喜欢的艾青的一句诗结尾:“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真心希望所有的小城和大城都能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