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文玲:不能自己看衰自己,要避免“经济增长焦虑” - 昆仑策
-
对话陈文玲:不能自己看衰自己,要避免“经济增长焦虑”
2023-06-29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对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厘清和正确判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自己看衰自己,导致‘经济增长焦虑’或者陷入话语陷阱,或西方的理论陷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日前与财视传媒对话时如此表示。
陈文玲对中国经济复归2019年的增长轨迹持审慎态度,“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需要耐心等待,再烧一把火”,“降的时候也着急,升的时候也着急”,陈文玲认为,对于GDP增速问题看待要“理性客观”。对于“去美元化”,陈文玲认为一些人“预期有点前置”,同时她认为,对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误判,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人民币走势的研判,她认为与贸易结构关联度也很大。
作为经济学家和国家智库专家,多年来陈文玲参加了中央一些重大文稿起草。在国务院研究室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工作期间,呈送领导同志的参阅报告,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或重要批示,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一部分转化为国家战略、规划或政策。
陈文玲的思路非常清晰,视野宽阔格局宏大,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有着深邃而细微的洞察力,“我们不回避问题,但也不要把不是问题的看作问题。我认为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厘清看法及一些认知偏差。”
01
经济复归2019年的增长轨道,有几大问题要厘清
财视传媒:陈老师,很高兴再次与您交流。5月国民经济数据同比普遍回落,您如何看今年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有哪些问题目前亟待解决?陈文玲:今年前五个月的经济形势相比去年实际上已经出现回暖迹象。我在5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将今年经济增长走势分为四个阶段:修复、恢复、反弹、复归。根据前五个月的情况来看,修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领域出现了结构性恢复的迹象,比如线下消费和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结构性突破。我之前预计,强劲反弹时间在第二季度以后,从1-5月份整体情况来看,还没有达到强劲反弹的程度,特别是在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和大宗商品消费等领域,虽然已经有强劲恢复,但全面强劲反弹还没有到达预期的程度。我认为,下半年如果政策调整到位,经济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有一些领域会强劲反弹,重回2019年经济增长的轨道,即经济增长实现5-6%的突破,回归到6%以上的轨道。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回归是否能够完全实现,还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有待于再烧一把火。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对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厘清和正确判断。这些问题包括对基础理论和基础判断的理解和认识。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自己看衰自己,导致“经济增长焦虑”或陷入话语陷阱、西方的理论陷阱。如果把不是问题的事情当作问题,这会影响信心。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02
如何看GDP增速问题?分两个层次和三个视角
财视传媒:您刚才谈到“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指什么?去年中国GDP绝对量占美国GDP的量是降低了,2021年为78%,去年降到74%,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您如何看GDP增速问题?陈文玲:我们不回避问题,但也不要把不是问题的现象看作问题。我觉得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厘清看法及一些认知偏差。第一个层次:如何看待GDP增速。看GDP增速,是看增长率,还是看增长量?现在增长率毫无疑问是下了几个台阶,从9%以上的增速到7-8%,6-7%到6%以下,现在是5%左右的增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下台阶的同时,我觉得有两个东西并没有同步下,而是在继续上。一个是经济增长的绝对量没有下,尽管去年的GDP增速不尽如人意,仅为3%,但总量还是从11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21万亿元人民币,绝对值增加了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GDP总量。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没有下,经济增长的质量绝对在稳步提高。不管是我国的创新能力,还是制造业迈向高端、中高端的进程,还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在优化,区域发展的结构也不断在优化。共建“一带一路”这10年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带动作用和支撑作用。另外需要注意到,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再到低速增长,这是所有经济起飞国家共同的发展规律。中国经济体量在1978年还不到2000亿美元,到现在已经达到121万亿人民币,18万亿美元以上,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7%上升到18%左右。我觉得增长率虽然降低了,但绝对量增长了,增长率下来了,但质量上去了,率没有那么高,但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量中占比有绝对的优势,过去10年中中国增长占世界经济增量平均为38.63%,去年仍达到了30%以上。按照IMF、世界银行、OECD(组合组织)等机构的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都在5%以上,IMF预测是5.6%,OECD预测是5.3%,世行预测是5.2%,中国占世界经济增量会达到35%左右。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经济加起来会占世界增量的50%,整个亚洲经济会占世界经济增量的70%。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加了,不管是率还是量。今年经济增长率达到5%左右没有问题,国际组织预测都在5%以上。现在有些人看中国GDP增速,降的时候也着急,升的时候也着急。我们这个民族有忧患意识,但我认为,我们的忧患意识应该理性客观,需要从历史性的、结构性的、全局性进行系统分析。这是第一个视角。再一个视角,我们看GDP增速,是看GDP还是GNP?GDP增速这几年确实连续下降,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年以来,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200份合作文本,中国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与所在国以及第三方共同投资超过3000个投资项目。但这些投资项目在境外产生的增量GDP,并没有完全计入全部GNP的范畴。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GDP和GNP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已经创造了大量的GNP,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投资尚未产生收益,需要长周期才能实现收益,现在属于打基础的阶段。我认为是用GDP还是用GNP,也到了该调整的时期,把GDP衡量改成GNP衡量,可以将在境外创造的GDP一并计入GNP,便于全面了解中国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第三个视角,中国与美国相比,去年中国GDP绝对量占美国GDP的量的百分比是降低了,2021年为78%,去年降到74%,很多人对此有一些质疑。我觉得有两个误区:一个就是美国去年经济总量上升,但通胀率月均为7.5%,再一个是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幅度去年一年超过9%。在这样的情况下,两项相加达到16.5%,剔除一些其他因素,中国GDP总量占美国GDP总量的比重有可能比2021年还要高。有时候分析问题不能看绝对的数字,要看相对的数字,要进行结构性分析。现在美元还在继续升值,美元去年到今年升值了10次,预计到年底还会有两次升值50个基点,美联储已经释放了这个信号,近几天人民币还在继续贬值,已经超过1:7.17。按这样的比例,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可能还会超过9%,中美两国在GDP总量上比较,实际上已经有不可比的因素了。再有,美国调整了统计方法,为了提高GDP总量,把家庭劳动也计入美国GDP,美国家庭劳动产生的GDP大概在1万亿美元以上,但中国家庭劳动是不计入GDP的。因此,中国和美国的GDP比较,既有价格因素、汇率因素,也有 GDP的构成因素。不要看表面上中国对美国的GDP比重下降了4个点,就认为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拉大了,这是基本不成立的。对GDP增长速度要客观、理性而系统进行结构分析,才能得出中国GDP增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对美国也好,对欧洲也好,中国到底是增了还是降了?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些都是基本判断,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信心。IMF今年预测,欧盟一半以上的国家将处于衰退状态。IMF最新预测,美国的GDP调高了一个点到1.6%,原来预测是0.6%,中国也调高了一个点到5.6%。从增速来看,美国的增速还是大大低于中国经济增速,虽然这并不代表今年年底的实际增速。5个月过去了,后面6、7个月到底怎么样,有待于我们努力,确实也到了要拼经济时候,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底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灵魂,经济发展的绝对量是秤砣。总体上,怎么看经济增速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进行透视,厘清相关认知偏差。
03
中国已经进入通缩期?低通胀是来之不易的成绩而非问题
财视传媒:怎么看现在的通胀率,许多人担忧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缩期,因为当前CPI、PPI等数据都是全球最低的,而PPI在5月份时更是负数,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陈文玲:去年开始,美国与欧洲各国通胀率居高不下,拉美国家、非洲很多国家通胀居高不下,在全球性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仍然保持了低通胀,CPI在2020年仅为0.7%,2021年为1.5%,2022年为2%。低通胀并不意味着一定是通缩,我认为,它是中国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成果而非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影响价格因素,生产资料价格的因素。中国的低通胀主要受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最重要的因素是能源价格。中国能源价格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中国已经采取了多元化能源战略。我们已从48个产油国进口原油,从10个天然气生产大国进口天然气,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布局。我们从三个方向进口天然气,中缅一个方向,中俄一个方向,中国-中亚一个方向,这三个方向有我们的天然气输气管道。中国和卡塔尔签署了27年天然气的供货协议,平均年供货是400万吨。中国与伊朗有25年的协议,和沙特也有长周期的合作协议。和俄罗斯的能源供求关系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从2022年到今年1-5月份,中国能源第一大来源国已变成了俄罗斯。去年从俄罗斯进口煤炭增长了23.2%,进口石油增长了32.71%,进口天然气增长了2.2倍。目前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占中国能源进口总量22%。我个人认为,中国经过若干年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能源多元化供给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源抗风险能力、抗国际价格波动的能力在上升,这是直到现在中国生产资料没有急剧上涨非常重要的原因。现在欧洲制造业向美国转移,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问题,北溪管道被炸之后,欧洲低价能源渠道被彻底切断,导致欧洲能源成本不断上升,欧洲的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不断提高,欧洲几十年的低通胀格局被打破,变成高通胀、高价格、高成本、高风险。此外,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也加速了这一进程,使欧洲制造业更加难以在欧洲本土生存。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这10年,共建“能源丝绸之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步伐。例如液化天然气(LNG)进口,我们连续5年排名第一的LNG进口来源地是澳大利亚,占中国的34%;卡塔尔处于第2位,占中国的24%;俄罗斯处于第3位,占中国的10.1%;马来西亚占中国的11%,印度尼西亚占中国的5.8%,巴布亚新几内亚占中国的4%。在天然气方面,我国最主要的进口来源是土库曼斯坦,占比高达61%。此外,中亚国家、俄罗斯也是我国天然气进口重要的来源地之一,通过构建几个方向的天然气管道,供应稳定且价格平稳。煤炭方面,从俄罗斯进口的比例已占到23%,为我国能源供应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可以看到,中国从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煤炭到新能源,我国能源结构是多元化的。我国与众多能源进口国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和供货协议,这意味着我国能保持稳定的能源供应和价格。在国际上能源价格出现飞涨的情况下,中国的能源价格依然保持稳定,这是应该说是我们很大的成绩。退一步来说,如果中国石油没有储备,我们一旦产生和欧盟一些国家那样的情况,中国的通胀会应声而起,生产资料价格马上就会飙涨,进一步带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涨,制造品的价格马上也就上去了。从这个角度看,维持低价格,不是经济衰退的表现,而是经济稳定的重要表现。从这个角度看,这确实是成绩而非问题。不能简单地按照西方经济学的传统分析方式只看数字,就像我刚才说到的GDP一样,单纯看数字全是问题,但是把结构掰开揉碎来看,实际上这是我们多年来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是为中国经济争取的好的外部环境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我觉得分析问题要换个角度看。二是社会消费品价格稳定。我国通胀率比较低,食品价格总体稳定,没有出现粮食危机,这几年猪肉的供应也是挺稳的,特别是大规模养殖,加上国家的储备,在平抑市场价格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油料价格也是稳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保证了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里,粮食的稳定,生猪规模化、养殖结构性调整,油料的保障,这使体现人民生活支付成本的社会消费品价格指数保持了稳定。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完整的,国内劳动力价格虽然在上升,但是有一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重新布局,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劳动力价格低的地方,我们再进口实际上也降低了消费品的价格。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调整过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规律意味着,全球产业链会不断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供应链结构。同时,这也扩大了生产范围,创造了新的财富或者是新的产业布局。从CPI和PPI指标来看,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5%,2022年2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1%,这表明一些制造业正在向外转移。通过这种转移,实际上将制造业生产中成本驱动的部分价格上涨部分转移了出去。现在从能源价格、从大宗商品、粮食油料,生猪价格看国内都还是稳定的,我们变成全球性通胀中价格最稳定的国家。几个因素导致中国在全球性通胀中保持低通胀的唯一或唯二的国家,低通胀是多年来我们求之不得的一种局面,如果没有这个保障,经济增速下来了,价格水平上去了,那么问题就大了,整个供求关系就会紊乱,社会矛盾就会更大,好多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加困难。
04
去美元化预期有点前置,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误判
财视传媒:您如何看待眼下全球方兴未艾的“去美元”浪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会否得以加速?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如何把这些问题厘清?陈文玲:关于全球“去美元化”的问题,美元到底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还会扮演什么角色?我觉得一些人的预期有点前置了,把这种预期和趋势前置,会使我们产生一些误判。虽然“去美元化”是一个大趋势,是一个历史潮流,但我们不能忽视美元作为全球主要货币的使用惯性。当然,随着美国国家信用的降低,美元是从黄金的价值符号或者是准黄金的价值符号,已经变为没有黄金含量、没有实物含量的完全的纸币或者叫信用货币。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实际上和其他国家的货币没有两样,它之所以还是世界的主要货币,是由于美元霸权和其他国家选择美元的使用惯性,导致其强势地位仍然存在。货币储备方面,目前美元仍然占据58%的份额,虽然已经降低了许多,但它仍然是国际货币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欧元全球占比曾经一度超过美元,但是面对美国的三次打击后,欧元的份额又下降了,已经再次低于美元。美元实质上从黄金的价值符号变成了纸钞,成为信用货币。如果美国继续采取霸权、霸凌、霸道政策,那么美元的霸权注定会崩溃,但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呢?“去美元化”进程已经开启,但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改变现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结构。
某种程度上,美元现在主导地位是源于美元使用的惯性,自美国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把它与SWIFT结算体系紧密相连,使用美元结算的贸易受到硬约束,使其成为一种可以制裁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经济武器。美国已经使用将制裁国剔除SWIFT制裁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古巴、中国及其他国家,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人所共知的问题。此外,货币流通规律,对美元的地位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够和美元分庭抗礼或者说占有对等地位,并对世界经济与贸易产生相同的作用。因此应认识到美元的替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当前“去美元化”已经形成潮流,但是美元失灵、美元失效、美元瓦解,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除非出现重大意外,这个过程才有可能会加快。一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以逐渐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种趋势已经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去美元化”现象,包括使用其他货币作为结算手段、外汇交易等方面。有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100个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去“美元化”的措施,其中包括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大国。总的来说,各种形式的“去美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其次,数字货币的兴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据IMF数据,全球已经有120多个央行在研究和推出数字货币,如果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球链接,数字货币一定程度上可以绕开美元。再次,石油美元体系已经松动。沙特提出要用人民币结算,中国和伊朗的贸易用人民币结算,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用人民币、卢布结算,中国与卡塔尔的交易用人民币结算等等。金砖国家今年在南非召开会议,研究金砖国家的建立金砖国家货币或者金砖国家结算体系。绕开美元的结算体系现在已经有30多个了,包括欧盟的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和伊朗进行石油结算的体系。美国从1894年GDP超过英国,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美元的货币地位,1971年美国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变成了实际上的信用货币,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近130年的过程,其中货币演化有78年时间。第一,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开始了,但是其占比仍未达到IMF货币篮子的比重。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占比为10.92%,经过去年的调整,已经达到12.28%。但是在国际货币储备中,人民币占比仍然不到3%。在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的比重也不到4%,连SDR篮子中确定的特别提款权的比重都没有达到,就谈不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支柱货币,能和美元、欧元三足鼎立,人民币这一足还没有真正形成,对此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第二,无论全球贸易结算的美元,还是货币储备中的美元,比例是在下降,但是总体上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建立数字货币与各国结算体系,都是为了绕开美元,但是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困扰,目前还没有一种货币能够成为大家共识的替代品,能够完全替代美元的地位。85%以上的贸易结算还是要通过SWIFT系统进行,这个体系是原来是多国金融体系建立的电报发文系统,美国“9.11”事件以后,美国利用这个体系,把它逐步变成了美元结算、清算监控体系,对全球金融进行体系性控制。长臂管辖,对俄罗斯制裁,对中国威胁制裁,都用到了这个体系,这已经成了美国长臂管辖制裁的一个政治工具。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结算体系,只有成为全球性的、大家共同使用的而不仅仅是中国使用的体系,人民币成为各国共同认同和使用的货币,而不是中国和双边贸易中结算中的工具,那个时候才能说人民币真正走向了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人民币国际化会在一定情况下会出现骤然上升。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竞争力加强,世界真正放弃美元不再使用美元,认为美元不再可靠,真正形成了全球共识,并且在全球贸易结算、储备中共同行动的时候,很多国家选择使用人民币会骤然上升。第三,抛开美元结算体系,特别人民币结算体系被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时候,我们可能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和国际结算的重要的平台和载体。现在石油期货是用人民币结算并和黄金挂钩。我觉得随着中国实际上是类似金本位的贸易方式的推进,高端贸易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更加得到认可,人民币的使用量可能会骤增。在常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路程比较漫长,一直在横盘,进展并不快,但是从趋势上看,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各国对中国的认同度,还有中国的道德、道义制高点等方面来看,人民币使用者有可能出现骤增的情况。
05
人民币不能只盯美元,与贸易结构关联度也很大
财视传媒:近期人民币汇率明显走弱,如何看待美元走势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贸易结构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您有何建议?陈文玲:美元对全球货币体系的影响仍然非常大。美元的升值或贬值对其他国家的货币也会产生影响。例如2022年,美元的升值对于世界其他主要货币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这表明美元仍然具有搅动世界金融市场的能力。今年人民币已经贬值了两次。在2022年前11个月,我国的外贸顺差超过8000亿美元,但货物贸易结算只用了2256亿美元,造成了5740亿美元的差额。这导致许多企业持有大量外汇,采取持币观望的策略,同时还对2023年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民币因此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下跌。当前贸易结构变化确实比较大。现在,我国对一些国家的进口急剧下降。以韩国为例,它原先一直都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国,但现在已经连续15个月对中国出口都在下降。今年1-5月份,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下降幅度尤其明显。其中,2023年第一季度,韩国对华出口同比减少了1/3。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6月公布的数据,韩国对华出口的总额已经降至49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7%。韩国现在的贸易状况与中国呈现逆差,其中,显示器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53%;半导体下降44%,是下降幅度很大的领域;其次是汽车零部件下降30%。目前,韩国现在跟随美国禁止高技术产品对中国出口,包括显示器和半导体。这是韩国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韩国一直依赖于这些出口。尽管如此,韩国对华的投资去年却上升了68%,今年1-5月份也出现了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如去年。人民币国际化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其中一个挑战是与美元的汇率关系,美元的升值和贬值会影响人民币的价值。另一个挑战是贸易结算的问题,尤其是美元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如果人民币在未来贸易结算的比重较低,这可能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强。我对美元的判断是,尽管美联储今年可能会再加息两次,但当加息达到50个基点之后,美国依然难以达到2%的通胀目标。目前通胀率已到达了4%的水平,尽管美联储已经加息10次,加了500个基点,但达到2%的通胀目标仍然十分困难。如果继续加息,则至少需要再加到600个基点或者以上。目前,美国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差,引发储户资本突然流失去转而寻求更高收益。目前美国2600多家银行面临风险。尽管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6%,就业率良好。美国政府不一定需要将通胀压到2%之后再降息。我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美国货币政策将发生重大调整,可能从加息周期转向降息周期。人民币现在还不能完全摆脱美国升息、降息的影响,但近年人民币和美元是逆周期调节的,中美货币周期不同步,美元升息,人民币会降息。我觉得不妨在美元即将转为降息前后,中国快速改为升息。在升降息两个不同的货币政策转换的时期,增加中国吸引国际资本的能力,促进国际资本大规模向中国流动,对于恢复中国经济的信心、增强对中国市场的预期,会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记者:邵轩岚;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财视传播”)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