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相关话题多次冲上热搜。此后,部分专家发表的言论依然不断引发争议。很多网民乃至公众对于某些专家的言语疑惑甚者难以置信,更有甚者表示听了专家的话反而出现了问题。
对此有人提出疑问,如果专家的言论造成明显的误导或者前后言语不一,被证实确实错误或不准确,或者说表达方式给公众传递了“不准确、不完全及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判断,造成了不良后果,是不是应该担责?会不会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就此,中国质量新闻网也采访了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刘俊丽。 专家在无客观依据下发表不实言论属于违法加害行为 刘俊丽向本网表示,根据请求权基础检视的排序规则,对于专家学者发表误导性言论,并给公众造成损害,属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基础范畴。但是由于专家学者享有学术研究、学术探讨以及学术批评的权利,因此专家学者发表评论和建议是否构成侵权,需要从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角度出发。另外,专家学者发表评论和建议的行为并未被列为无过错侵权责任的情形,因此需从过错侵权请求权要件的角度出发分析。 “专家学者较之一般民众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其应对言论内容的精准度、发表言论场合的适合性以及言论的影响度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应当更为审慎、严谨,专家学者应对其言论的客观性负责。专家学者在没有客观依据的情况下公开发表确定性意见,可以认定该言论为不实言论,此时专家发表不实言论属于违法加害行为。” 刘俊丽再次强调,专家学者作为专业人员,其明知或者能够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公开发表评论所造成的传播后果及影响,但是如果默认侵权的发生,同时给群众造成了可救济的损害,则可以认定专家学者具有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专家则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传播虚假消息 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 对于某些不实言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的问题,刘俊丽作了详细解释。她表示,以侵犯的法益类型不同出发有三种:侵犯特定个人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如使他人的名誉评价严重降低,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散布谣言危害国家安全的,可能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扰乱公共秩序造成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的,可能触犯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寻衅滋事罪。 据介绍,在这方面,我国已经颁布实行了多条法律法规。如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以行政拘留或罚款。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52条,以及《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第48条都规定,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而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应当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另据了解,从2015年11月1日起,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将被处以七年有期徒刑。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中增加规定:编造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公众遭受不实言论侵害,该如何维权? 对于如果遇到明显的谣言或者不实信息,如果对此有受到影响的自然人或者企业等该如何维权?刘俊丽称,一般发表一些言辞会在固定或者商业网站平台,平台承担着建立和维护良性互动的平台秩序、保护用户权益的责任义务。遭遇网络侵权时,应及时通过商业网站平台的投诉/举报渠道敦促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防止损害进一步扩大,迅速维护自身权益,也可以通过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进行举报。具体举报途径可分为以下三种:登录官网进行投诉举报;通过拨打互联网监管部门电话进行投诉举报;通过向监管部门发送电子邮件进行投诉举报。严重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专家用“一般”、“可能”、“几乎”等词语是否妥当? 刘俊丽对本网表示,专家学者较之一般民众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其应对言论内容的精准度、发表言论场合的适合性以及言论的影响度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应当更为审慎、严谨,专家学者应对其言论的客观性负责。因此,专家学者应尽到“高度注意义务”。当不实或者有严重误导性的信息出现时,“一般”、“可能”、“几乎”这类的字眼只会影响信息表达的准确性,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言论所表达的含义以及造成的影响,当言论涉及违法违规内容,发表者则应当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并不会因模糊性用语、道歉使其免责。 评论: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在社会上是面对可能要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如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相信很多公众最希望听到的是专家和学者的声音。在民众疑惑甚至面临恐慌时,知名专家的言语和指导有时候至关重要,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公众建设性意见。如果在自己的领域内,专家不说话,是失去了责任。但是如果是专家无依据不负责任地随口一说,今天这个观点明天又推翻换成另一个观点,很多言论自相矛盾,甚至脱离基本的科学性乱说一通,那后果将更为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专家或公众人物也不能例外,必须对得起“专家”这个称号。 (作者:闫冬;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