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南泥湾在延安市政府确定大力开发的总体规划下,勾画出一幅新的秀美蓝图。确立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扶贫,按照“红色基因铸魂,科技创新引领,招商引资带动绿色产品富民”的新思路。“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主导产业,增进民主福祉”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打造红色文化小镇,弘扬传承红色文化高质量为载体。
南泥湾“稻香拱门”迎接八方客人。
今天是“立夏”,一阵阵暖风和热浪扑面而来,浓郁的高原山脉散发着槐花和松树脂醉人的芳香,泌人心脾,让人感到非常的舒适。我们的车沿着红色旅游线路驶进离市区45公里的南泥湾区域,眼前这条峡谷处处涌动着新绿,景色秀丽,风光旖旎,透视着勃勃生机。
远处,映入眼帘的是巨大金稻穗造型的稻香拱门、党徽广场和川道里牛、羊群的雕塑,旁边是“大生产运动广场、359旅创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园区”等24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让我激情澎湃,深感震撼,一颗涌动的心从心灵深处勃发而起。迈着难以停下的脚步,融入到绿水青山,环境怡人,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南泥湾的精神面貌所陶醉,被今天的南泥湾更是不一般,旧貌换新颜所信服。
这是一条“英雄”的峡谷,是一条“灵魂”的峡谷,又是一条“红色文化”的峡谷。在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难中形成、体现了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敢于创造的民族和时代精神,在求生存,谋发展中凝聚、传承红色基因和时代内涵,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时代价值。
汽车向右行驶是我非常熟悉的山川——桃宝峪,路边曾植有五棵挺拔、茂盛的柏树,七棵浓密、娇艳的漆树,寓意着这里曾是西安市委“五七”干校旧址。也曾耸立着红色“北京知青林”的标志,碑有三根立柱,高6.8米,代表“老三届”,中间托举一个发光的球体,代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红色代表当年青春年少的“红卫兵”,这里曾是知青农庄,也是“最后一个知青部落”的聚集点。窗外,远山青翠重叠,宛如起伏的波浪,逶迤俊秀;近处田野花海荡漾,鸟语花香,空气格外清新。
2003年4月20日“北京知青林”石碑揭幕仪式。
车停在了新整修的开阔场地,旁边是新建城的农垦教育基地、民兵训练基地和军民融合的产业园区。对面是保存完好近百年的“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大门和全部恢复整修依山而建的土窑洞旧址,土墙上书写着毛主席当年曾题词:“人民的炮兵万岁”。
我兴致勃勃,饶有兴趣地漫步在二十孔石窑洞和几十孔土窑洞旧址门前,十几年前不知来过多少次,亲身感受和体会在荒无人烟,艰苦环境中官兵挖窑洞、开荒种地,练兵生产两不误,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饱含着内容丰富,独特的红色军事文化。石窑洞曾是八路军总部炮兵团驻地,在此基础上1944年9月又成立了“延安炮兵学校”,下设政治处、参谋处、教育处和团、学校主要领导人办公、住宿。炮兵学校郭化若、朱瑞先后任校长,政委邱创成,首任教员郑新潮。炮兵学校训练方针是“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第一期学员1000人,曾编为3个大队10个中队,还有一个迫击炮教练队和一个工兵科。训练场和土窑洞曾为国家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优秀军事家、指挥家、干部和过硬的炮兵技术人才。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的前身,被誉为“人民炮兵摇篮”。
1944年9月“延安炮兵学校”训练场地。
“延安炮兵学校”土窑洞旧址。
旧址对面是新恢复和开发的训练广场,周边展示了多门坦克、高射炮、榴弹炮、装甲车和各种机枪等真实兵器,还有曾用过的石碾、石磨,用实物启发,教育后人。这里见证了炮兵团和炮兵学校的光辉历程,整修和还原旧址就要搞清楚,探究所承载的历史、脉络、再现重大事件,感受当年的历史风云和铸就的精神养分。我们的炮兵队伍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前方半坡上60孔砖、石窑洞、食堂和对面五七干校礼堂已经修复一新并开放使用。我径直走进千人礼堂,迎面墙上书写着“艰苦朴素”几个繁体字。里面主席台两侧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熟悉的标语和摆放着几十排木长椅。这里曾是贯彻毛主席1968年5月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的指示,那一年西安市委在这里开办的“五七”干校所在地。陕西省委、市委及各地区党政干部、教师、文艺工作者、专家等,文革时期先后分期分批近4000多人在这里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与工农相结合,改造世界观的场址。
“五七”干校旧址
1942年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旧址。
我和朋友迎着“五七”干校时期种植的两排松柏树“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的阵阵清香,踏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来到了“八路军桃宝峪干休所”红楼旧址。这是1943年3月由延安美建木工厂厂长张协和设计,三五九旅和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承担施工修建。墙体红砖砌成的仿欧式建筑上下两层的小洋楼,由客房、俱乐部、舞厅等组成,里面全部是纯木红色木地板,各个房间设有“壁炉”。
干休所建成后,每逢盛夏,一批批年老体弱的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负责人:朱德、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李鼎铭等人在此休养。谢觉哉(1944年9月)曾在此赋诗一首《桃宝峪休养所》
入沟二三里,拓地百余弓。
四五小屋绕,洋房歭其中。
花吐竟秋艳,树荫犹春浓。
闲行履草软,微风吹我襟。
午憩倚丛树,树木温其馨。
天高月皎洁,人牗照我衾。
1943年9月中共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
走出红楼,一批批旅游客人迈着整齐的步伐也聚集到这里参观学习。望着眼前这条不平凡的山川,处处涌动着我对它的依恋和难以忘却的岁月。在清新、寂静的田野、院落、窑洞曾不时地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和那纯真的“京腔”。这里曾是“北京风华知青林”所在地(2002~2018年)通过市政府无偿使用山坡、川道近千亩营造知青林带,开发养鸡、养牛、蔬菜基地后又认领自己的纪念树,现又成为中央干部学院南泥湾综合教学基地。这里是陕北唯一的一处知青聚集点,北京、西安及各地的知青来延安接受红色教育和返回第二故乡后都会来这里,重温曾走过的青春岁月,回忆往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欢聚一堂。
在八路军总部窑洞前,我们曾与全国各省市的干部学员举行过多次“篝火”联欢晚会,那充满坚定自信的脸庞,那舞动的姿态,那悦耳动听的旋律又一次闪现在脑海里,回荡在山谷的上空……
公路两边的草坪浸透了昨夜的清凉,在微风中摇曳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川道里池塘边弯弯的柳条伸向水中,几只翠鸟隐卧在柳枝上发出悦耳、清脆,忽高忽低的鸣叫……
我们来到了南泥湾革命旧址,这里是中国农垦、军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南泥湾精神的睡圣地。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方圆百里,山恋重叠,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这里是延安的南大门。1941年初,日军对解放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和残酷的“扫荡”,国民党调动25万军队对延安根据地进行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解放区的财政、经济遭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军队供给濒临断绝。
3月王震奉毛主席、党中央的命令以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精神,率一二0师三五九旅7000多名官兵唱着“开荒好似上火线,要让陕北出江南”的战歌,进驻以金盆湾为中心的马坊、南泥湾、临镇一带。西为南蟠龙川,南为九龙泉川,东为南阳府川,这片荒无人烟、野狼成群、寒风刺骨、劈荆斩刺、风餐露宿的不毛之地。带领官兵夜宿荒坡、搭窝棚、挖窑洞、扒树皮、挖野菜、扛枪打猎、下河摸鱼安营扎寨。并提出“一手拿枪,一手握锄”生产自救保中央。当年,在南泥湾垦荒种田的还有中央组织部、中央管理局、八路军总部、炮兵学校、后勤经济部、西北中央局、边区政府、党校、干部学校等。在“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号召下,创造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三年开发荒地、荒坡30多万亩,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把一个遍布荆刺的荒山深林变成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五谷丰登,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地方。树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1940年前部队经费由边区政府提供,1941年部队经费自给率达78.5%,1942年达90.3%,1943年达到91.3%,1944年吃穿用实现自给自足。当年收获粮食达到37000石,养猪5624头,牛1200多头,羊12000只,鸡鸭数以万计。实现了“耕一余一”并向边区政府缴纳1万石公粮。
如今的南泥湾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朱德老总1942年7月游南泥湾曾赋诗赞道: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麻洞川乡金盆湾,这里是三五九旅旅部旧址、王震将军的故居和卧牛山阻击战斗遗址。当我们迈上石台阶,步入隐蔽在半山坡上不大院子的五孔土窑洞和窑里那简陋的摆设而感慨万千。当年,我们的革命前辈在艰苦环境中是怎样战天斗地和那热火朝天大生产的劳动场面,不时地我眼前重叠。并在这里成立了军人合作社,发展各种手工业、小作坊,还创办了大光纺织厂,产品除自用外,还在市场上销售。不远处还有几孔土窑洞是当年的粮库,不仅保障部队的供给,还要运到延安中央机关。据史料显示:三五九旅和其他团体挖土窑洞1048孔,建房屋602间,打水井47口,修大小礼堂3座,创造了人民军队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1944年“三五九旅烈士”陵园
公路周围和对面的山腰还隐约清晰地看到80多年前的土窑洞、石碾、石磨和羊场小路,早已被荒草淹没。为保卫陕甘宁边区1947年3月16日~23日,三五九旅曾以两个团的兵力在这里利用卧牛山的有利地形,坚持七天七夜抗击胡宗南近万人军队的多次进攻,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这片红色的土地。
九龙泉旧址是指战员开荒种地饮用水源的地方,1944年在马坊村九龙泉路旁为三五九旅牺牲的烈士修建的陵园。一座石碑隐卧在木结构雕刻的凉亭和青松翠柏之中,正面是毛主席的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背面是贺龙元帅的题词:“三五九旅九团烈士纪念碑”,左侧是968名“烈士芳名录”,还有448名烈士的英名河祭文。
我们深深凝视和瞻仰祭拜,缅怀追忆烈士的丰功伟绩。没有他们用生命英勇献身,铸就的钢铁基石,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眼前这片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我们后辈要永远铭记。
南泥湾党徽广场。
一首旋律优美、奔放、热情的《南泥湾》歌曲,从前方的楼群中传出,回荡在整个山川和稻田的上空。我站在80多年前开荒种田的田埂上思绪万千,是南泥湾精神照亮了这片火红的土地。当年王震将军带领官兵不要边区政府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第一年靠打猎、抓鱼、吃野菜、啃树皮和铁的纪律,坚持每天十三、四个小时繁重的劳动,超出了体能极限。在大生产热潮中让南泥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真是:稻谷飘满川,瓜果堆成山,猪羊肥而壮,鸡鸭结成群,歌声响山坡的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
1943年2月在西北局会议上毛主席指出:“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穿用的都有了……”在会上毛主席为三五九旅四位干部题词:旅长王震“有创造精神”;供给部长何维忠“切实朴素,大公无私”;供给政委罗章“以身作则”;七一七团政委晏福生“坚决执行屯田政策”,奖给三五九旅的锦旗是“发展经济的前锋”。
南泥湾军民大生产运动渐入高潮,吸引了许多知名人士,络绎不绝前来参观访问,写出了不少诗文、诗歌,给予高度的赞扬。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学院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慰问官兵,为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垦荒精神,充分酝酿构思。由萧三、艾青、田方等人致慰问词,由贺敬之作词,马克作曲,编创出《桃花篮》以陕北民歌舞曲为调式,柔美婉转,惟妙惟肖,欢快热情后正式改编命名为《南泥湾》,由王昆演唱后迅速走红边区,传遍全国。一首经久不衰的歌曲传颂了半个世纪,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
南泥湾国家级湿地公园。
南泥湾建起了黄土高原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率38.9%,再一次亲眼目睹当年八路军开垦的荒地,变成今日的米粮川。远看稻田翻绿浪,近看十里荷花香。鸟语花艳,菊妍芬芳,一派清新宜人的景象。
南泥湾郁郁葱葱,花海荡漾。当年,为了养活根据地的军民,大面积的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黄沙弥漫,沙尘暴虐,秃岭荒坡,一派支离破碎的景观。牺牲了自然生态,为夺得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实施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建设,经过二十多年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完成退耕还林47854亩,林草覆盖率达87%,重新变回到“水韵江南”。如今,这里一方面开辟林下经济,发展羊肚菌、森林猪等产品;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红色基因发展旅游产品。两次土地的变革,不变的是南泥湾精神,它是共产党人在困难中奋起,在艰苦奋斗中强大的精神力量。
如今的南泥湾在延安市政府确定大力开发的总体规划下,勾画出一幅新的秀美蓝图。确立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扶贫,按照“红色基因铸魂,科技创新引领,招商引资带动绿色产品富民”的新思路。“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主导产业,增进民主福祉”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打造红色文化小镇,弘扬传承红色文化高质量为载体。
新时代的南泥湾农庄。
南泥湾奋力打造振兴乡村“碧水蓝天青山净土”的四大保卫战,开发文旅融通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数字化、军民融合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健康养老,蓝色科技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旅游集聚区。一栋栋拔地而起新楼群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建群众安置房46栋789套,改造农家院落345户,公厕400座,环卫、绿化一体化全覆盖,水、电、气、网全部入户,中小学校、幼儿园、农庄、餐馆等处处充满着活力,6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已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2020年数据显示: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单日最高达5.3万人次。
昔日的大生产,今日的大发展。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已成为延安市民休闲、娱乐的“花园”,正在打造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先行去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试验区,是绿水青山走向金山银山最好的样板,续写着“自己更生,艰苦奋斗”的新时代篇章。
二零二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新的南泥湾正在崛起。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
【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