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余来|“植物梦工厂”: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家战略安全 - 昆仑策
-
陶余来|“植物梦工厂”: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家战略安全
2022-05-01
2016年6月,笔者曾带安徽合肥大圩镇二十多种植户去浙江丽水参观无土栽培,四季挂果年复一年收获的以色列西红柿、三层楼高的火龙果、球状薄膜(冬天不会被大雪压塌)、内墙四壁铺满无土栽培PVC管的农家乐饭庄,以及丽水农科院介绍他们为高山边防哨所、西沙岛礁官兵建设的远程控制无土栽培菜园等,让人大开眼界。
不久前,央视四套《记住乡愁》节目,介绍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代村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该公园主打的也是立体无土栽培。园区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首先建设了10万平方米5个大型智能温室和数百个冬暖式大棚,打造了“四季如春,常来常新”和“一园揽四季,一日跨千年”主题现代农耕文化奇观;同时融入人文历史、农耕文明,生动展示了兰陵作为“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南菜园”的美丽画卷。节目中,园区工人站在10来米高架上采摘蔬菜瓜果的场景,给人强烈印象。
其后不久,又看到央视节目中,一位高龄女专家介绍“植物梦工厂”,核心技术也是立体、无土栽培,而且栽培范围除蔬菜瓜果,还包括水稻麦子玉米等粮食作物。
同样是央视一节目中,曾经畅想:如果北京城区东南西北中,各建一个几百米高的透明蔬菜种植大厦,采用立体、无土种植技术,完全可以保障北京城区2000万人的蔬菜供应。
如果说以上内容让我感兴趣,还只是局限于农业技术的创新突破,那么此次上海疫情,蔬菜鲜果难以保障,更让我感到,城区建设立体、无土种植摩天大楼,甚至关乎国家安全,值得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一,立体、无土栽培,一亩地可以当十亩地甚至更多土地使用,且打破传统农业“靠天收”的弊端,可以大大缓解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紧张形势。
第二,无土栽培,至少无需用农药杀除土壤中的虫害,无需频频使用除草剂之类清除杂草,传统农产品中农药、化肥、重金属含量超标等质量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三,立体、无土栽培,实行控湿控温、精准施肥、用药,实现了精准养护,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比如用水,大水漫灌无疑浪费,即便采用滴灌技术,仍不免有大量的水渗入土壤中白白流失。室内立体、无土栽培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再如传统种植,施肥打药后,一部分肥料农药渗漏流失;遇到暴雨,许多肥料农药不待起效,就白白流入河流、湖泊。
第四,可以极大改善生态环保形势。应该说,工业污染一般通过管道集中排放,管控源头的难度相对较小。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产生大范围面源污染,河湖“富营养化”更成为生态治理顽疾。如果实施工厂化生产,传统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问题则从根本上被釜底抽薪。
第五,立体、无土栽培,真正形成生产力,必须土地、资金、技术高度密集,属于典型的高技术设施农业。从农产品质量保障角度看,土地集约化经营,更便于质量把控、源头追溯,可以根本解决我国农产品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从“亩均论英雄”的角度看,立体、无土栽培虽然投资强度大,但收益也高,高效回报势必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入场。
如何振兴立体、无土栽培?首先,中粮集团等央企可率先投资,引导示范,带动民间资本汇聚。其二,要像打造工业品牌一样强化立体、无土栽培农产品品牌建设。立体、无土栽培起步之初,因为不成规模,成本难以降低,销售价格必然不是一般人难以承受;更大的威胁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社会诚信危机,导致好的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破除“叫好不叫座”的僵局,主流媒体应加强公益性推广宣传,努力争取市场认可。这其中,有一个因素我们必须看到:立体、无土栽培出的农产品,在规模未起之时,难免成本高价格贵,但如果能引入城区建设这样的基地,大大降低的物流成本、保鲜成本可以冲抵生产成本,让立体、无土栽培出的农产品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第三,国家农业部等部门,应进一步出台政策,加大对立体、无土栽培规模化产业的奖补力度,提高立体、无土栽培产业化推广的“初速度”,从而快速完成“产能不足--涨价--资本下场扩产--产能过剩--降价--产能出清--头部企业出现”的完整闭环。
作者:陶余来 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