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立:勤学苦练写作 创新办文服务——提升办文创新能力浅识 - 昆仑策
-
王宗立:勤学苦练写作 创新办文服务——提升办文创新能力浅识
2022-04-08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这是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五首》中的两句诗。意思是:世间满眼都是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这是自然造化和人类创造竞相追新求变的结果。细细品味这两句诗,不难发现它里面包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革故鼎新,即扬弃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即“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过程中,人类会变得更加聪慧,世界会变得更加精彩。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创新的含义来:创新是具有高级意识、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人类,利用既有的物质、意识和思维条件,在对客体事物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制造出尚不存在的事物的实践活动,即创造性劳动,这也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主要体现。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是自然本身的自在运动不同,创新则是人类在自然和社会所构成的客体上深深地打下了人的意识和行为的烙印。创新,在本质上又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的过程。因此,“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坐不住冷板凳、耐不住寂寞,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是非常不现实的。我们说某位同志文章语句写得好,往往用成语——妙笔生花来称赞。这个成语典故的起源虽然神话色彩很浓,但同样告诉我们神仙也会眷顾勤奋刻苦、不断进行着量的积累的人。这个成语最初起源于《南史.纪少瑜传》。纪少瑜是南朝有名的大学问家,但小时候并没有什么才学,但他并不气馁,而是积极上进,发奋学习。他的刻苦精神终于感动了天上的文昌帝君——文神,在纪少瑜晚上学习睡着时,文昌帝君送给他一支笔,于是乎,他颖悟绝伦,才思泉涌,翰墨逸远,遂成大家。后来这个故事又被附会到李白身上,“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这就有了今天妙笔生花的成语。这个典故显然是受了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影响,但拂去唯心主义的神秘面纱,体现的正是经过量的积累才有质的突破、或叫做创新的质量互变规律。公文办理上的创新也是如此,不愿付出、不愿熬夜,没有花费大把时间的修改复盘等量的积累过程,是很难写出有亮点的材料的。如何在公文撰写中尽量做到创新呢?我感觉我们研究室必须从以下几点努力。一是工作要熟。正如前文所说,创新需要也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进行。公文作为对单位工作实践的反映,公文写作创新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既有条件是:工作实践活动的创新。如果我们对工作很陌生,又想写出让领导满意的文章,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否则,那就是意识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因此必须认真学习本单位本部门业务,争取做单位工作的行家里手。在熟悉业务工作基础上,向细处延伸,向广处拓展,向深处挖掘,努力争取在工作上创新,那么作为对工作实践创新反映的、公文材料的创新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二是调研要透。虽然文字材料反映的内容是现实的工作,但未必能做到客观精准地反映,这是文字材料工作最致命的弱点。要努力避免这个问题,就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一线深接地气,深入调查研究,摸透实际情况,这样写出来的材料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工作实际,才可能具有工作指导性,即价值。如果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等敷衍应付式的调研,我们不仅写不出符合实际的材料,还会在基层造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影响,这也是从事文字材料工作同志的大忌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真正熟悉工作实情的是身处一线工作的同志和老百姓。要想在调研中摸到真情况,学到真本事,就绝不能“谦虚式”地做做样子,必须以实事求的科学诚恳态度当好小学生,向基层同志学习,拜老百姓为师,在常态化的调研学习中问情问道问计于他们。三是站位要高。“国之兴废,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政”。这话虽然有些绝对和片面,但也说明了辅政作用的重要性。如果以文辅政做不好,往往会给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是损失。因此写材料办公文的同志是“秀才”角色,不能轻看了自己的作用。我们虽“身在兵位”,但要“胸为帅谋”,要站在领导的立场,从大局出发,以全局的,有时甚至要跳出行业部门地域的局限、以全球的视角来考虑工作、考虑材料写作。否则,写出的材料肯定没有格局,没有内涵,也谈不上新意或创新,对指导工作也就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了。四是思考要深。考虑工作、考虑材料要深入、要深刻,肤浅是大忌讳。这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看似平常平淡甚至平庸的工作提炼升华到理论高度的必然要求。人的思维往往囿于惰性和既定的、常态性的生活环境,把日常的工作视为平常和惯例。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要用好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方法论,深入地考虑工作,深刻地把握工作规律,努力提炼出新的经验和做法,并上升为新的理论,进一步指导、推动工作创新性开展。五是学习要博。我们很熟悉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这样一段话,“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们也是这样,如果我们“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对兄弟单位的工作和公文材料不认真借鉴,对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和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不虚心学习,同样会因夜郎自大而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矣”,也就写不出有创新性的材料来。所以,要广阅博览,充分学习借鉴各类知识,并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加以创新,努力做到博采众长,独成一家。六是写作要勤。高质量的材料是勤奋练习(当然包括修改)的结果。反复地写作练习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工作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不断的从思维上反复进行试错复盘的过程,也是前文第二部分所说的不断的进行量的积累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拓展认识的全面性,增强思考的深刻性,提高材料的创新性,逐渐写出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材料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我们只要勤学苦练,不断的、积极的进行着量的积累,必然会迎来质的突破,收到笔下兴风雨,文中生蛟龙的效果。每一次的公文写作、特别是创新性的公文写作,都是一次道阻且长的“文化苦旅”,也是一场“动心忍性”的“修行开悟”。既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一筹莫展,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若狂。只要我们愿意辛苦付出,终会收到“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的创新效果。
(作者:山东省成武县 王宗立;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