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应把农业界定为一个社会性产业 - 昆仑策
-
宋圭武:应把农业界定为一个社会性产业
2022-04-30
如何定位农业产业属性,笔者认为,应把农业界定为一个社会性产业,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性产业。作为一个社会性产业,农业的发展要把发展的社会性和产业的经济性有机结合起来,要更加注重综合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一个方面。具体而言,农业的综合效益应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
要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底线。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必须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要以更强烈的忧患意识,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一定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农业的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态化的问题。理由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有最大接触面积的产业。二是农业是与自然有深度关联的产业。所以,农业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农产品是人最重要的消费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没有食品安全,就没有人类社会发展安全。所以,农业的生产方式不仅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至大,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影响至大。所以,农业现代化,灵魂是生态化。比如,农业机械化、企业化、集约化等,虽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但对于农业而言,还都算是现代化的外壳。因为农业若没有生态化,所谓机械化、企业化、集约化等,实质作用都是零,甚至是负数。要弘扬复兴好农耕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农耕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础性文化。农耕文化对健康人格培育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化的熏陶。大自然的清静无为,在这样的环境长期熏陶下,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其次,农耕文化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俭以养德,节俭是提升人格道德的有效途径。再次,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化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最后,农耕文化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敬畏人格对发展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农业的发展应更多体现道德关爱原则,应努力发展道德农业。什么是道德农业,就是将道德范畴进一步拓展到农业生产领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人只有道德对待自然,自然才能道德对待人类,人类对自然的伤害,必然最终也是对人类的伤害。为此,在道德体系建设上,必然客观要求人类不应高高在上,而应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人不仅要对人讲道德,还应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体都应讲道德。农业的技术进步一定要坚持更加稳健的原则。农业离不开技术进步,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但一定要坚持稳健原则,要稳中求进。因为生命现象本身是非常复杂的,一旦改造失误,比如种子,很难逆转,这客观需要人类高度谨慎对待。为此,对千百年形成的优秀农业传统,一般不要轻易抛弃。因为假若这个传统对人类有害,理性的人类必然会对其进行淘汰,而之所以能流传几千年,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探索建立适度农业保护模式。对农业的保护水平应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发展中人口大国而言,探索建立农业适度保护模式是一种可行选择。具体而言,所谓适度保护,从保护目标看,底线是要确保经营农业的人,至少不能亏损,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让农业经营者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率。【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25日生,二级教授,甘肃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甘肃省侨联特聘智库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甘肃三农研究会副会长。在《光明日报》、《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8部。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