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现代化不是西方的专利,每个国家都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具有超越传统现代化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是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面临风险与挑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与奋斗。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第一,现代化不是西方的专利,每个国家都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意义非常重大。世界上很多国家过去一直把西方现代化等同于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等同于民主,等同于先进。近代史上,欧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并取得阶段性成功,因此现代化一度被西方定义为是一个朝着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随着世界现代化实践的发展,早期“单线进化论”式的现代化理论遭到了现实的挑战,又逐渐形成“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所谓现代化理论。随着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深入发展,一些西方国家靠直接掠夺或变相掠夺保持霸权和财富集中度,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西方式现代化产生了严重质疑。一些西方国家的所谓现代化,所谓社会先进,所谓民主自由,所谓一系列可以输出的价值观等,一个个地被撕下真面目。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宏伟工程,体现了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支撑的独特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理论创新能力。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不断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产生了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支撑了巨大规模市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了更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使不断创造共同富裕的能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物质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供给侧满足需求侧的能力,包括提高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必须转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与消费偏好,趋向更为健康的环境优化型和高质量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必须是和平的,才能保证中国人民能够过上稳定可持续的生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我们达到国际通行的标准,例如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GDP、GNP,衡量一个国家实际消费能力的购买力平价PPP,反映人类发展指数的HDI,一系列衡量人类发展使人的能力提升的重要参数,例如贫困率,健康长寿的水平,还有人们获得文化技术和分享社会文明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特征与内涵,形成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指标体系。
关于现代化的指标,世界各国有很多指标体系和形态的描述。如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提出,以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互为基础,包括十个衡量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过去是国际上受认可度比较高的表述。主要体现经济规模、经济质量、以购买力平价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等。联合国新千年计划提出来的关于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等国家现代化的若干目标,是各国为之奋斗的共同努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明确宣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基本特征。
从全球看所谓现代化和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动态概念。在历史不同阶段现代化有不同衡量标准,比如说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500-1000美元以后,仍然能够保持7%以上的增长,就可以说进入了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如日本1950-1973年,23年年均增长率为8.9%(日本经济腾飞);韩国1965-1996年,31年年均增长率为7.9%,第三个5年计划期间(1973年至1976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1%,被称为“汉江奇迹”;巴西1948-1979年,31年年均增长率为7.2%,其中1968-1973年,年均10%以上,被称为“巴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这些国家都曾迈入现代化快速发展进程甚至踏入了门槛,一些国家成为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间保持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高速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是全世界之最,为中国迈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各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几个大的失衡。一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失衡;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失衡;四是人类生存发展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失衡;五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悬殊。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西方的现代化不是唯一的选择。中国不可能靠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具有五方面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道路有哪些经验可借鉴?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人才制度、政府公共政策与制度、政府公共品采购制度等等,就值得我们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习和借鉴。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具有超越传统现代化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习近平指出:“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从以下几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或许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从战略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新方略,是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总战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序幕拉开之后加速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新中国70多年以来、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与奋发有为,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基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体现在九个方面,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过程的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个人体会,这九个方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更是要构建基于更高文明要求的社会文明形态和生态体系,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人民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命方式,包括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包括现代国家的执政能力等等。
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中国式的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的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方式、发展的路径一致,是我们在持续几十年努力形成的基础上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蓝图,与中国共产党两个百年奋斗的目标一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一致,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一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还是中国从一个台阶迈上另一个更高台阶的过程。
——从理论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开创、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普遍性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和新范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充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要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阶段是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具有同以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完全不同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大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世界整体、高度分化和整合、世俗化和城市化。实现民族独立是开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化的基础,但世界上并无实现现代化的固定道路和可复制的模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乱局,变乱交织,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不断加剧,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国际规则和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开创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中国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从历史的维度看,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坚持不懈奋斗的总体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近代以来,闭关锁国的文明古国在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下,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各种政治力量相继登场,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无一不是跟在西方现代化后面亦步亦趋,特别是中国处于三座大山压迫下,被动地应对世界现代化大变局,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在西方对中国全面封锁下,中国选择了苏联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共产党通过“走自己的路”,顺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苏联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提倡“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适应中国国情,“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在发展方式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在发展目标上由少数人的富裕向多数人共同富裕的转变。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上,周恩来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1979年3月,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随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此后,党相继提出了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三位一体”布局和“四位一体”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化、体系化思想,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立了新时代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世界的维度看,中国从贫穷落后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形成世界认同的东方和西方的概念如果追根溯源,我们称之为“西方文明”的许多要素,实际上源于“东方”的北非和中东,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大都起源于地理上的东方世界。在西方崛起、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之前,世界是一个“东方化”的世界。“西方”最初的核心部分是现在的西欧国家,只是随着欧洲国家开始殖民于世界,其内部东、西方之分的重要性才开始下降,“欧洲”逐步成为西方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避免陷入欧洲纠纷的美国成为西方的领导者,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二战后的冷战塑造了一种以两种社会制度竞争为标识的“东—西方”
(the East-West)之争,原来意义的东方国家构成了“第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终结后,世界似乎恢复到了“西方和非西方”
(the West and the Rest)的本来面目,但世界体系结构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和嵌套,改变了原来意义上西方和非西方文明分野的物质基础,为西方和非西方文明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人员来往来,为全球的文明交流、比较借鉴和相互融合创造了将近80年和平发展的大环境。
早有多名西方学者指出,随着西方国家现代化成功“秘诀”扩散、欧美关系的松弛以及非西方国家的崛起等,西方的所谓现代化和民主制度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已经“终结”了。世界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改变了西方和非西方国家的力量对比,而且也动摇了支撑西方国家世界主导地位的历史根基,即以“中心—外围”为特征的世界体系。尽管经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第三世界革命”的不断冲击,虽然这个以西方国家为“中心”、非西方国家为“外围”的世界体系并没有解体。但冷战结束后的30年里,一批非西方大国相继崛起,更多新兴市场国家融入世界体系,改变了“中心”乃至整个体系的力量配比和依存模式,西方国家的世界主导地位才真正遭遇了挑战和危机。不过,非西方国家的崛起不会重复西方国家争霸世界的老路,而是要超越东、西方的历史界限,重构人类文明体系,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命运共同体。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使14亿多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经验,为人类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新的选择。从2012年到2021年过去十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14.4万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增长到18.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2022年中国GDP增速降到3%,GDP总量达到121万亿元,但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日本的4.19倍;德国的4.35倍;印度的5.18倍;英国的5.7倍和法国的6.33倍。联合国1月25日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受多重危机交汇的影响,世界经济前景黯淡且存在不确定性。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1.9%,成为数十年来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4.8%;1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2.7%上调至2.9%,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由4.7%上调至5.2%;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由1.1%上调至1.2%。毕马威、摩根大通预期中国2023年将实现5.2%、5.7%的经济增速。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新报告《巨大的经济竞争:中国与美国》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道格拉斯·狄龙
(Douglas Dillon)政治学教授在文中指出,中国的迅速崛起为全球力量平衡带来了巨大改变。20年前,中国还是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20年后的今天,如果用传统的GDP衡量标准——市场汇率来计算,中国经济占美国经济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10%上升到2021年的78%;用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来衡量,中国的PPP水平比美国高了15%。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2022年10月1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发布《2022年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根据全球111个国家(23个低收入国家、85个中等收入国家和3个高收入国家)的最新数据,从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等10个指标对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水平进行了评估。报告指出,在涵盖111个发展中国家的61亿人口中,约有12亿人生活在贫困中(日均生活费低于1.90美元),占61亿总体人口的19.1%,这12亿人口中,约有5.93亿人口是18岁以下的儿童,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近5.79亿),其次是南亚(3.85亿)。5.95亿贫困人口生活在没有完成至少6年教育的家庭中。4.74亿贫困人口至少有一名学龄儿童失学。10亿穷人面临固体烹饪燃料的危险。8.61亿贫困人口无法得到安全的卫生设施。5.33亿贫困人口无法在步行30分钟往返的范围内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来源。6.08亿贫困人口没有电力供应。9.14亿穷人住在用不合格材料建造的房子里。5.13亿贫困人口至少缺少八种主要资产中的七种(收音机、电视、电话、电脑、畜车、自行车、摩托车或冰箱)。
新的数据表明,新冠肺炎大流行使得贫困程度更深、范围更大。其中81个国家的多维贫困指数
(MPI)均呈现下降态势,并且贫困的数据越来越难以获取。多重因素积累叠加,致使贫困状态越发严重,并且不易统计。从这111个发展中国家仅有的数据发现,有4.701亿人口缺乏基本的食品营养和健康的卫生条件。有5.933亿人口缺乏安全的烹饪燃料和可持续的电力供应。而全球经济政治外交格局深刻,演化特别是俄乌冲突之后,外部因素又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普遍上涨,贫困的形势愈发严重。从区域分布上看,南亚的贫困人口更多表现在营养不良、烹饪燃料、卫生设施和住房等方面;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人口表现在没有安全的饮用水与电力的匮乏方面。从城乡分布角度看,有近83%的9.64亿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区域,17%的1.98亿人口生活在城市的贫民窟或者城市的边缘区域。据权威统计,全世界范围所有贫困国家,有65%的集中在非洲,最穷的津巴布韦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全国总人口1600余万,国家国土总面积约为39万平方公里,极度的通货膨胀让津巴布韦沦为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这个国家最穷的时候人均GDP仅仅0.1美元,男性平均寿命为37岁,女性34岁。全国平均每天停电超过20小时。亚洲最穷的阿富汗,人均GDP仅有508美元,目前有1,000万左右的难民。
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排名前十的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约66%,前二十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近80%,其余173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总量不到世界的四分之一,可以说,发达经济体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的财富。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口,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和贫困地位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数是20世纪的殖民地,或者是本世纪被帝国主义侵略剥夺的国家,这些国家无法也不可能通过西方式的方式使自己走上现代化道路。中国从一片废墟中站立起来,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变为一个独立自主发愤图强的国家,中国的发展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走上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这让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看到了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国家发展道路,通过自己的力量通过人民的力量,通过奋发努力可以不断创造美好的愿景。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是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巨大规模人口迈入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标志性事件,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中国一旦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将使发达国家人口在世界上占比从16%上升到34%,这是重塑世界现代化格局的历史性超越。按照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共有141178万人,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如此巨大规模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这是人类发展史上遇到的最大难题和挑战。经过多年坚韧不拔的努力,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在迈向强起来,如何把14亿人潜能挖掘出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同时使14亿人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14亿巨大规模人口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面临的问题。
中国经过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不懈努力,已经充分激发了14亿人的爱国主义热情,每个人都是新中国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和奉献者。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亿多人口、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出发,继续释放人口红利,在不断实现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推进国家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和独特的社会制度走出来的,是一条脚踏实地干、包容兼蓄地学、革故鼎新地闯走出来的。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富裕。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注重效率,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做大“蛋糕”,又促进公平,完善分配制度,更高水平地分好“蛋糕”,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当前有三个标志性变化:一是中国富起来进入新阶段,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先富带后富,到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实际上已经走了两步,现在正在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是中国在脱离绝对贫困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消除相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行贫困标准下,2013年至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如果按照世界银行人均日3.2美元最低收入国家的底线,中国还有2.73亿人处于相对贫困之中。2013年至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稳定在7.4亿人以上。10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分别覆盖超过13.6亿人、10.4亿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外方嘉宾交流时的一番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我国的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了6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或者说差距由2.88:1降低到了2.5:1。三是要在保持创造财富激情和动力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制度安排走向共同富裕。一方面绝不能使创造财富的动力减弱,另一方面通过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四次分配等制度性安排,创造机会平等、分配合理、鼓励创造的体制机制,激发更多人的创造性。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追求的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那种贫富悬殊式的现代化,也不是以日韩为代表的那种属于财阀特殊利益阶层的现代化。后两种都是少数人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就告诉我们,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不是齐步走和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必须基于形成激发人创富能力释放的制度性安排,将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在做大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绝不能使一部分创造财富的人躺平或内卷,另一部分人去抢剩下的蛋糕,这样的共同富裕不会走向富裕,更不能真正地走向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提升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升到18.5%;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门槛1.2695万美元只有1.8个百分点差距,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这标志着继2020年和2021年中国经济分别突破100万亿元和110万亿元大关后,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使精神文明的基础更加牢固。
中国创造的物质文明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十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一半。倚重这种经济主导地位,美国率先推动创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世界银行
(World Bank)、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Bretton Woods monetary system)、关贸总协定
(GATT)等等国家组织与全球金融框架,共同构成了战后的全球经济秩序。但到1991年冷战结束时,美国在全球GDP中的份额已经缩水到五分之一,到现在则只有六分之一了。两百年前,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所在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欧洲,然后是美国,今天经济重心再一次转移到了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在过去四十年里,中国经济几乎每七年就翻一番,对所有其他经济体产生了强大的引力。
中国GDP的增长缩小了美国和中国的人均GDP之间的差距。在本世纪初,美国人的年收入是中国人的36倍:36,000美元对1,000美元,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是美国人均GDP的16.6%。中国的人均GDP仍落后于韩国(33,500美元)和日本(34,500美元)等邻国,但它现在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2,500美元)、印度尼西亚(2,500美元)和越南(4,090美元)。然而,这种收入增长大部分来自中国沿海城市的居民,内陆一些省份和农村的收入仍然与印度居民的收入相当。
我国仍然存在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其差距的突出表现不仅是享有物质文明方面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享受精神文明的差距。现代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在发展经济、促进物质全面丰富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美好生活需要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明上。我们要创造更多的精神文明供给,包括创造精神文明财富的制度供给,产品供给,行业供给。
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一个民族的内在的修养,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是能否受到世界各国尊敬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在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平视这个世界,就要以更高的文化修养和更完美的人格魅力和更加具有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力量打动人。使我们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能够获得更大程度发展,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也是最终决定国家胜负、决定中国在世界上认同度的关键所在。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绿色发展态势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形成。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2013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造林总面积约5944万公顷。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是居世界第一。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比如城市建设的方向是形成生态型的城市,园区建设的方向是形成生态型的园区,企业发展是形成生态型的企业,资源利用形成循环型经济等等。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虽然西方一些国家由于能源危机正在走回头路,但是中国还是按照既定方针和我们的承诺在各个方面继续努力。据分析,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核能、水能、光伏能、风能等方面,毫无疑问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高储能电池产能,中国现在已经占到全球的80%,电动汽车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销量已经占到全球40%以上,产量已经占到全球70%以上。中国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江河湖海湿地正在恢复原有的生态,河长制、湖长制都是中国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一系列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已经逐步转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中国式现代化能为世界生态环境转变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已经做出很大贡献,比如世界上新增的绿化面积百分之25%来自中国。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恢复,草原在恢复,湿地在恢复,塔克拉拉大沙漠里的塔克拉玛干河流在恢复,珍贵的湖泊已经开始出现。中国的生态文明毫无疑问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永续地可以利用的资源,永续地可以生存的环境,如果是只顾当代不顾下一代,这种现代化是没有意义的。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打破了西方所谓“文明冲突论”,创立了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内含的殖民扩张基因,创造了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开放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还有中国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提出来的一系列全球文明观、和平观、价值观、合作观等等,都是坚持和世界合作共赢,推动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以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使中国的开放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具引领性的方向迈进,以更广博的胸怀站在世界道德道义的制高点上,为世界实现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面临风险与挑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与奋斗
——中国面临人口红利递减的挑战,从长周期看将削弱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与支撑力。
一方面我国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联合国最新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数据,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2022年为13.8%,到2035年和2050年分别上升至22.6%和30.2%,上涨趋势发展非常快。另一方面中国少子化的速度也非常快,从2016年开始,中国每年新增人口一直在下降,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这是六十年来中国人口首次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22年的78.3岁。
据《新印度快报》
(The New Indian Express)1月8日报道,印度目前人口接近13.9亿,中国人口约为14.1亿。随着印度每天新增8.6万人,印度2023年4月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人口增长曲线保证其拥有世界上最年轻的人口,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在15岁以下,约52%的人口在30岁以下。自1950年以来,中印两国提供了世界人口增长的35%。但中国严格的计划生育规定极大地降低了出生率,人口在2050 年可能比现在降低8%。在中国人口减少的同时,印度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其将在2064年达到17亿人口的高峰,届时印度人口将比中国人口多近50%。从2023年到2050年,预计印度将提供世界劳动力人口(15-64岁)增长的1/6以上。
人口红利将成为印迈向超大规模经济体和全球主要强国的底气与条件,势必对我所处的全球地位产生全方位冲击和威胁,并对大国竞争、国际格局等产生影响。印产业政策与人口政策配合,将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自我向印转移和印工业化进程,并在进口替代、抢夺市场等方面对我形成挑战。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联印遏华”的趋势难改,美印因素叠加对我造成的挑战和威胁将更难估量。印一旦形成规模化、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加上其庞大体量和良好国际环境,一方面我工业规模优势有可能被抵消,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印主导国际规则设置、获得更大国际话语权的可能。
——中国面临解决贫富悬殊的挑战,如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中国要实现高度发达、财富涌流、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2022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国家:第一名,卢森堡,人均GDP 为 136701美元;第二名,爱尔兰,人均GDP为99013美元;第三名,瑞士,人均GDP为93720美元;第四名,挪威,人均GDP为89090美元;第五名,新加坡,人均GDP为,72795美元;第六名,美国,人均GDP为69231美元;第七名,冰岛,人均GDP为69033美元;第八名,卡塔尔 人均GDP为68581美元;第九名,丹麦,人均GDP为67758美元;第十名,澳大利亚,人均GDP为 63529美元;中国人均GDP为12741美元(85698元),位于世界第67位。2022年中国人均收入3.69万元,人均GDP8.57万元人民币,2022美国人均收入3.90万美元,GDP:7.65万美元。(1美元 = 6.7480元人民币)
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低于1000元;9.64亿人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12亿人的月收入低于3000元;6400万人的月工资5000元,占5%的人;月工资10000元的人只有0.6%个人所得税3500元起征点的时候,中国有1.87亿人交个税。2019年起征点改到5000元后,全国还剩6400万人交个税,占总人口5%。全国存款统计表明,有50万元存款的人只占0.37%。贫富差距既表现为社会个体之间,也反映在社会群体之间、各个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突出表达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央行日前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居民总存款为120.3万亿左右。其中,2022新增存款金额为17.8万亿左右,但收入水平悬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差距在拉大,2012年到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在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2022年城乡收入比为3.33:1,已扩大到1978年(2.47:1)以来的最大差距。
——中国面临空前急剧国际格局演化,美国正在一些领域对中国“坚壁清野”,我们遇到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外部环境。
美国执意将中国当作假想敌,把中国定义为“最重大的地缘政治威胁”。美国政客到处渲染“中国威胁”,挑拨有关国家同中国关系,并利用盟友对其传统依赖,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拉拢甚至胁迫他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美国炮制所谓“民主对抗威权”叙事,试图拼凑所谓“价值观联盟”,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美方种种挑动阵营对抗的做法对国际秩序稳定构成了严重挑战,对亚太地区及全球和平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美国财政部《2021年制裁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21年间,仅美国财政部对外实施的经济制裁就增加了933%。据统计,美国上届政府累计实施逾3900项制裁措施,相当于平均每天挥舞3次制裁大棒。截至2021财年,美国已生效的制裁措施累计达9400多项,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唯一“制裁超级大国”。截至2022年12月12日,被美国财政部列入“SDN清单”的中国实体已达395个,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实体已达2029个,涵盖了教育、科研、通讯、军工、金融、交通航运等领域,美国对中国新疆等地区的制裁则给中国的光伏、棉花等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美国对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中国友好国家的严厉制裁也使中国同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受到了重大阻碍。
以光刻机、光刻胶为例,最近荷兰、日本和美国达成了新的协议,要向中国限制出口先进芯片制造设备光刻机。1月27日,欧盟内部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顿说:欧盟将与美国站在一起,禁止北京获得最高端的芯片。“当涉及确保欧盟和美国在技术方面的共同安全时,欧盟总是跟美国站在一起。我们完全同意禁止中国获得最先进芯片的目标,我们不能允许北京获得最先进的技术。”这将意味世界顶级的几大芯片制造设备大国已对中国形成技术铁幕。继2022年美国推出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之后,美国变本加厉,鼓动其盟友一起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拜登亲自会见日本、荷兰领导人,讨论遏制中国的相关措施。1月15日,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施赖纳马赫尔表示,荷兰不会草率接受美国对向中国出口芯片制造技术实施的新限制。1月30日,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同荷兰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通电话就双边关系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在美国的压力下没有几天荷兰就改变了态度。这次被卷入其中的企业包括阿斯麦
(ASML)、尼康、东京电子等。根据业内人士了解,禁售范围可能涉及EUV光刻机和最新一代DUV光刻机,我们要被卡脖子的是最先进制程(比如5纳米、7纳米)的光刻机。一台先进制程光刻机,可以卖到3亿~4亿美金,比一架波音飞机都贵。它的重量可以达到180吨,零件超过45万个。运输一台光刻机,需要使用40多个恒温恒湿专用箱、专业防震气垫车来运输,以及4架次的波音747货机。高端的单反镜头支持6000万像素分辨率,而一台7纳米光刻机的像素可以达到1600亿像素,是顶级单反的2666倍。2021年阿斯麦全年GDP总额达到了4.02万亿,相当北京一年的GDP总量。
继英特尔“灾难级”财报之后,全球芯片巨头 “爆雷”的消息如多米诺骨牌般来袭。1月26日,英特尔发布2022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其四季度业绩大幅下滑32%,创下2016年来最低季收入;1月31日,三星公布初步数据显示,按合并财务报表口径,该公司预计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营业利润4.3万亿韩元,同比下滑69%,创下8年来最低水平,最重要芯片事业群营业利润暴跌97%。PC芯片巨头AMD日子也不好过。2月1日,AMD公布2022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其去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仅21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98%。高通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下滑超三成。
中国已经将芯片产业放到第一目标,仅两年时间内,中国新增6万多家企业投身芯片研发,中企也取得诸多重大突破。在制裁下的华为开始逐渐转危为安,2022年利润同比增长75.9%;3nm光子芯片晶体管技术取得突破,有助于实现3nm光子芯片量产;OLED关键材料国产化;5G小基站实现国产化。据企查查数据,目前我国的芯片企业数量已达14.29万家,仅2022年上半年就增加了3.08万家,从进入2022年后,中国每天都在缩减芯片的进口数量。2022年12月,台积电将5纳米先进制程产业链迁至亚利桑那州,美国高层和科技巨头为台积电新厂站台,让美国高层兴奋至极的是,台积电要追加投资到400亿美元,直接建设4nm和3nm工厂。但台积电接着公布了1nm制程工艺的建厂计划,选址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即便如此,中国在补短板和追赶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三、五年甚至十年内仍处于劣势。
——中国面临国家现代执政能力亟需提高的挑战,必须在吸收物质文明的同时吸收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待提高国家现代执政能力,当前不适应现代国家执政要求的主要表现:一是一些人照搬照抄西方理论与西方制度。在一些官员和经济学家脑海里,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国家的实践,成为衡量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的一条隐形准绳。二是创造性工作与负责任开展工作的国家治理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存在比较严重的文牍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民粹主义,精致利己主义。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从校门到机关门,不了解中国国情闭门造车却指导全国。一部分地方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上下一般粗,一些地方政府和人内卷和躺平同时存在,过多的务虚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相当部分政府官员浸泡在会议中,以此作为懒政和躺平的借口。三是一些领域治理不力或者还有治理空白。例如网络暴力、演艺人员合理收入、短视频、网络直播的规范化,元宇宙等新领域的管理等等。四是舆论斗争不够有力。智库和学者在国际交往和舆论斗争中往往受到一些约束。出国、发声、出版、合作研究等管理一刀切,舆论斗争总体呈美西方强大而我弱小的局面。美西方舆论铺天盖地,中国舆论场上除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新媒体外,体制内学者和国家智库专家,由于受到约束多反而发声较少,斗争不力。五是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和关乎人民重要利益的措施具有随意性。以罚代管,以管代服务,缺少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必要程序,出台重大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或者制定政策急转弯,或者形成政策合成谬误,或者政策脱离实际。六是缺少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伟大事业,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探索达到具有符合共建共同认同的现代化要求的目标,还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更有价值的现代化道路,这确实是艰难使命和任务,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实践,创造和开拓一番不一样的境界和愿景。要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系统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既要解决我们国家的内部矛盾和问题,还要准备爬坡过坎,迎接惊涛骇浪甚至疾风巨浪的考验。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认准前进方向,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引导我们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工作,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体系与形态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2、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2023年2月7日
3、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版
4、曲青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年02月16日
5、潘圳:“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0日
6、陈文玲:“世界经济大变局与中国的大战略”,张蕴岭《世界大势:把握新时代变化的脉搏》中的第二章,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版
7、陈文玲:“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的几点体会”,在中宏论坛第二十九场研讨会上的发言,10月19日
8、陈文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在世界创新论坛上的发言,2022年12月28日
9、陈文玲:“为什么说未来十年是中美关键期?”在2月“2023年宏观形势与智库责任”上的发言,2023年3月16日
【作者简介】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战略、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流通经济。主要著作有《变局——中国智库专家视角(上、下)》《中国与世界——以中国视角解析国际问题(上、下)》《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形势展望》《透视中国——中国国家战略研究报告(上、下)》等。
(来源:昆仑策网
【作者授权】,原文刊于《全球化》2023年第2期,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