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造假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存在,后来在资本的作用下愈发隐蔽和复杂多样。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和数据公司加入造假行列,或成为卫视造假的帮凶,或直接沦为造假的主谋。目前常见的造假方式仍然有两种:一是污染样本户,二是篡改数据。
收视率造假乱象沉重打击了整个影视行业。特别是2012年以后,大量资本进入,大批新公司没有创作资源,但通过买收视率很快抢占了半壁江山,老牌制作公司不得不跟进,全行业被收视率绑架,电视剧水平下降在情理之中。在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似乎是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2016年,《美人私房菜》被爆因为未购买收视率而惨遭撤档时,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集会员单位开会,数十名制作方代表群情激奋之余,都表示购买过收视率。
为了整治收视率造假的顽疾,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从2019年起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上线,采用海量数据采集模式,具有“全网络、全样本、大数据、云计算”的特点,更适用于当前电视节目观看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新趋势。发布《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规定》,强调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当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统筹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对数据的采集、发布进行监督。
解决这类乱象的关键在于,将数据资产国有化,将互联网数据权利收到政府手中。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引导社会改变“唯收视率”的评价方式。重视市场机制、市场需求,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在‘优秀作品’的征召、评奖过程中避免收视率是各种评价因素中的唯一可量化因素。
作者:刘林 工作单位:沧县教育局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