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大金融机构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一项非常意外的政策“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这件事非比寻常。目前彭博社报道称,此项注资规模或将高达1万亿元,资金主要来自于新发的特别国债。
不同寻常之处有二:
一是账面上并不急迫。
无论中国还是国外,对大型银行进行注资,都是一件大事,往往意味着要应对迫不得已的重大危机,这是一种负面且紧急的信号。比如1998年中国大型银行的坏债率太高,甚至几乎面临破产的危机,当时要推进国企改革,还要应对通货膨胀,更要准备加入WTO,国家必须对银行系统级进行紧急救助,于是对四大银行以定向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注资2700亿,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发行特别国债。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国家也没钱,所以这次发行特别国债本质是空手套白狼,明面上财政部确实发行了特别国债,但购买方是四大银行,而且四大银行的钱来自于央行降准和四大行超额储备金,央行、财政、四大行三方左手倒右手,凭空多出来2700亿,这个操作很大胆。
美国之前也有类似操作,当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避免大型银行破产,美国财政部不仅动员多家大型银行向危机中的第一共和银行注资300亿美元,后来还强迫多家美国银行接受来自财政部的资本注入,后来这事还搞得里外不是人。
美国民众认为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大银行,而不是去拯救资不抵债的购房者,这有失公平;而被注资的大型银行时隔一年后也强烈抗议,认为政府借危机强迫银行接受政府注资,但实际上有的银行事后证明资本金是充足的,根本不需要政府注资,质疑美国政府借机谋夺商业银行的股份。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案例,总之这种注资很麻烦,很容易两头不捞好,尤其是也不容易证明这个措施的必要性。就像被强迫接受注资的美国9大银行,有的就拿事后证明不需要来说事,但是如果真的缺了这批注资,倘若发生连锁反应,又或如何呢?
但关键点在于,拟注资的六大行,也就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核心一级资本非常充足,显著高于国内、国际最低要求。
国内对六大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同,工农中建最低要求是9%,交通是8.5%,邮储是8%,而六大行充足率最低的邮储都比最低标准高1.28%,建行更是以14.01%超出最低标准5个百分点,工行超出4.84%,中行超出3.03%,农行超出2.13%,交行超出1.8%。
中国标准还高于国际标准,按照国际最低要求,工农中建最低8.5%,交行8%,邮储7%。
可见六大行的一级资本极其充足,根本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注资。
二是过去注资主要是针对中小银行,而非大型银行。
2019年央行创设“票据互换工具”(CBS)用于发行银行永续债,这是一个长期工具,上周央行提出拟推出新的互换工具,用于支持证券、基金、保险等非银机构间互换便利,这个新工具引起非常多的关注,目前各方都在拿美国2008年推出的定期证券借贷便利工具TSLF和2019年央行的CBS进行类比。
而2019年之所以创设CBS发行银行永续债,根本目的就是要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这直接写入了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在2018年12月的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会议上,就提出要“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
一开始永续债的重点是大型银行,体现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是“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重点是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毕竟大型银行相对压力不大。
比如在2019年9月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就提出“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后面的几次相关例会也更加强调中小银行,后来无论国常会还是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的仍然是“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这几年看新闻报道也能发现,真正面临暴雷风险的也恰恰是中小银行。而且一个重大的政策调整是,国家对于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态度发生了180度逆转。在早前,国家层面认为大型银行因为规模太大、官僚主义等等原因,对于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不够,因此寄希望于中小银行、民营银行等机构,能够与大型银行开展差异化竞争,更多去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于是开了很多绿灯。
但事实证明,指望中小、民营银行去扶持小微企业可能更难,这些实力更弱的机构更看不上小微企业,反而钻了绿灯政策的空子,搞出来非常多的风险隐患,最突出的就是某些农商行、互联网银行等突破经营区域限制,在网络上揽储放贷,结果搞出来暴雷案。
反而是大型银行,虽然感觉动作慢一点,但是对于中央政策的支持力度更高、也更积极。随着国家调整对大型银行的要求,加大支持小微企业的指标比重,大型银行在这方面反而比原本寄予厚望的中小、民营银行强得多,但这反过来也导致中小银行承受更大的经营压力,表现在核心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
所以如果从应对危机的角度,肯定应该向中小银行注资,而不是向资本金充足的六大行注资。
异常背后,显然是极为特殊的安排,而注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应对风险,这或许说明:国家层面已经关注到某些还没有爆发的重大风险,正在想办法提前应对。
从这几年情况看,这种风险大概率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关,向六大行注资,并不是说六大行本身有什么大风险还没有暴露,而是因为六大行作为中国银行体系的支柱,本身也承担着稳定中国银行体系、金融体系的重任,向六大行注资,充实资本金,恰恰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而这个风险很可能来自于中小银行风险的暴露。
那么是什么问题呢?
能够影响全局的问题并不多,还是要从银行的业务结构入手。
第一个问题肯定与房地产有关。
房价的下跌、成交量的萎缩,这必然导致资产价值开始重估,主要影响供需两端。
一是购房者的房贷。银行最核心、最优质的贷款就是房贷,这本是非常安全、利润丰厚的优质资产,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萎靡,不仅断供的更多了,要求提前还贷的也更多了,叠加国家要求银行进一步压缩净息差,这就导致银行的资金面出现更大问题。
从2013年开始,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快速增长,从此前稳定在1%以下,很快增长到2%左右,虽然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有所下降,目前降到了1.56%。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也在快速下降,已经从2013年前接近2.8%降低到最近的1.54%。
二是银行向房地产公司、城投公司等发放的抵押贷款。这些贷款以土地和部分房子作为抵押,但是随着房价下跌导致地价同步下跌后,这些抵押贷款已经面临抵押品价值不足的问题,这就是房价下跌导致的资产价值重估危机,目前这个危机暂时被国家阻断了,没有商业银行去大规模要求补缴,但这个问题客观上仍然存在。
除了房地产以外,银行另一个主要盈利来源就是向市场主体发放的贷款。就在三大金融机构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当天,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一份文件,《关于做好续贷工作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加大续贷支持力度、合理确定续期贷款风险分类和风险管理,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要求。
从这个文件来看,小微企业续贷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小微企业贷款单笔金额不大,但是数量很大,这些企业在这几年面临的经营压力相比大中型企业也更大,目前这个风险也没有露出水面。
而相比六大行这样非常有实力的大型银行,会选择去中小银行借房贷、抵押贷款的,相对风险会更高一点,否则又何必去找中小银行呢?
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条件置换,如果是这样的话,反倒是好事。既然要求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在银行净息差不断下降、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银行的经营压力可想而知,银行的利润一定大幅下降。
而过去银行的利润主要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比如2023年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在专栏一中就说“2018年至2022年,六大国有银行的累计净利润中,约2/3用于留存补充自身核心一级资本”。
那么大型商业银行也可能以降低存量贷款换取增加注资。这种可能也符合李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解释,当时他说“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自身利润留存的方式来增加资本,但随着银行减费让利的力度不断加大,净息差有所收窄、利润增速逐步放缓,需要统筹内部和外部等多种渠道来充实资本。”
但考虑到国家目前财政压力很大,需要钱的地方非常多,而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承压也不是刚刚才发生的。虽然202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确实出现快速下降,一度降到10.28%,但是目前已经恢复了,根据金融管理总局一季度数据,已经恢复到10.77%,而这个波动区间已经基本稳定了8年多。
因此,金融安全或许才是更加重要的原因。虽然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洞察先机、未雨绸缪更好些。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