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点,南昌街头一小巷里,我遇到一位正在刷锅的老人。刷完了锅,又见他叉起蜂窝煤烧水,忙碌得和这静谧的夜色有些格格不入。帮着摆放热水瓶的是他的妻子,等忙完了这一波,他们也该吃饭了。晚饭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一天工作的结束,只要他还是老板,这个被大家称为“爱心厨房”的地方,就可以365天乘24小时地营业。
小巷的隔壁是江西省肿瘤医院。二十多年前,有个姑娘向开早餐店的万佐成夫妇借了套炊具,只为了让病重的亲人能尝上一口家的味道。后来消息不胫而走,来借火做饭的人越来越多。对于病患家属的请求,老万夫妇来者不拒,他们分文不收地提供炊具和油盐酱醋。随着需求越来越大,老万干脆一口气买了十几口锅,成本也一下子增加了十几倍。这房租水电和调料的成本,来做饭的人都心知肚明。虽然知道老万夫妇心甘情愿,但大家都是底层民众,谁都不想委屈了好人。
为了让“爱心厨房”能长久地经营下去,大家主动要求有偿使用。于是炒一个菜便收5毛钱,再后来一块钱,一直持续至今没涨过价。
二十多年里,“爱心厨房”从来都不宽裕,可老万还是拒绝了一切捐款。每当有人要捐钱,他就牵线搭桥,劝他们捐给那些真正需要钱救命的病人。他说自己已经老了,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外出,所以不需要钱。可是他好像忘了,在二十多年前,他也还年轻啊!
有一年“感动中国”要给老万夫妇颁奖,可他们却因为去外地领奖会耽误帮病人做菜而婉拒了。最后好说歹说,改成了线上的仪式。原来,在真正善良的人眼里,名利尽是烟云。
早上六点的医院外,沿街的摊贩已悉数就位,卖肉的卖菜的……人声鼎沸,而此时的巷子里,安静依旧。老万的开水已经准备妥当,这里很快也将热闹起来。巷子虽然不大,却能同时装下“好几幅画”,有为生病的父亲下面条的闺女;有为妻子烧鱼的丈夫;还有的茕茕孑立,为举目无亲的自己……这时候,这不大的巷子又好像能装得下一切。
对于从外地赶来看病的患者,老万说过节到他这里,中秋他发月饼,“有月饼吃,是免费的啊,我们过年过节都是这样的,过年要放十天,十天免费(做饭)……”
我知道,因为他们的坚守,这炉火才始终生生不息。老万夫妇不止坚守在巷子里,更是坚守在每一颗濒临绝望的心里。我凝望着暗巷里这萤萤火光,却仿佛凝望着太阳。
我庆幸因为这把火的存在,让我对人性的善念始终怀有期待。
以上,是一段题为《暗巷萤火》的视频中的内容。看完后,笔者更多的不是感动,而是思考。是的,政府并非三头六臂,不能包打天下,很多社会问题还是得依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爱心机构和志愿者等的爱心奉献才能解决。可视频中,老万这爱心所及,却是社会普罗大众、长时间需要的、近乎人生底线式服务。既然工会等部门可以面向生产一线建设“职工驿站”等服务设施,各级民政部门怎么就没想到在医院门口提供老万式的公益服务?哪怕民政部门提供场地、水电和调料,招募志愿者负责日常看护、管理,也好过仅仅让“老万夫妇”这样的普通百姓二十多年如一日地苦苦坚守啊。
“群众都已堵上门,干部却忙着去调研”,这是人们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讽刺。古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今有“人民至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如果我们的有关干部看到这样的视频,仍然麻木不仁,或者只是止步于感动、夸声好点个赞,而没想到切实把自己摆进去,真正行动起来,岂不是失职渎职不作为?
(作者:陶余来,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