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作报告,当他讲到过去有些老实人说老实话吃了亏,而不老实的人却占了便宜时,毛泽东插话说:总有一天要吃亏的。刘少奇接着毛泽东这句话进一步作了阐述:“因为老实人吃点亏,党内同志是看到的,人民是看到的。党和人民终究是会信任这些好同志的。怕吃小亏的‘聪明’人,不老实的人,最后是要吃大亏的。因为你总是说假话,长期这样搞,党和人民就不会信任你了。”
然而这样浅显的道理却未被所有人信奉。近日与一位朋友聊天,他劈手就是一句:“我这人不会说话,我只讲实话。”
现实中,像他这样理解“讲实话”的人还真不是孤例。
长期以来,在很多人心目中,不加藻饰地“只讲真话”,似乎天经地义地成了“不会说话”,而不顾事实的巧舌如簧反倒备受推崇。实话似乎成了“软柿子”好捏,生生被歧视、欺负。难道“讲实话”天生就该被视为“不会说话”?
义理、考据、辞章是桐城派三位一体的论学论文术语。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义理、考据、辞章相统一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三者作为构成“学问”、“文章”(“且夫文章学问一道也”,姚鼐《谢蕴山诗集序》)的一部分,各有存在的需要和价值,不可偏废;二是三者应该互相吸收和补充,以使各自更加丰富和完善;三是三者的关系是有层次的,“义理为干,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
按说,能做到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统一,应该是“最会说话”的,然而为什么长期以来,“讲真话”反而被颠覆式地最不被待见,许多人把“只讲真话”定义为“最不会讲话”呢?
这就是真话某种程度上在市场上难以流通造成的畸变。孔子早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时候,“我最会说话,因为我只讲真话”能够变成多数人的话语自信呢?
(作者: 陶余来 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