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披露:20人的调研团 50人陪同!调研变“实景演出”! - 昆仑策
-
人民日报披露:20人的调研团 50人陪同!调研变“实景演出”!
2023-08-16
8月14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一篇文章,披露一些领导干部虚假调研、演戏式调研,把形式主义搞到极致。
调研都是“实景演出”
一名驻村干部说,“为了接待省里下来的调研团,村里从一个多月前就忙活开了。”调研团行走的线路、参观的点位、需要介绍的重点很早就精心安排好了,村里所有的准备工作也都是围绕这条线路进行的,只打扫调研线路必经的道路,只粉刷沿线的房屋和院墙,把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观意义的标志物整体迁移到线路上来,对线路经过的群众、家庭突击培训,以备突然询问……“整个调研成了一场各司其职、按部就班的‘实景演出’。”
这样的调研,简直就是形式主义愈演愈烈的典型案例!
从上头看,省里的调研团是提前一个月就把调研通知发下来了,目的就是让下面的市县镇村提前造假,做好一切准备,确保调研成为一次享受下级跪舔式服务的过程!
从下面看,从市到县到镇村,接到调研报告就像接到圣旨,无条件配合省里造假,伪造假典型,排好便捷线路,甚至连省里领导在哪里上厕所、厕所里点什么香放什么纸都考虑周全,只为博得省里领导一句表扬。
如此一来,上下配合,天衣无缝,皆大欢喜!无论省里来的还是当地配合的,都像是参演了一场实景戏,人人按照剧本演出,一句台词都不错,这是多么完美!
但是,从人民的角度看,这是多么无耻!
花着纳税人的钱,来一场无聊的实景演出,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形式主义更无耻?
反正我想不出来。
50人陪20人调研
报道说,有的调研团脱离群众,看级别、要陪同,似乎规模越大,越能彰显其重要性。“我们调研团大概有20人,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每天都是六七辆中巴车(笔者注:标配是丰田考斯特)浩浩荡荡开过。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天要跑七八个地方。”一名省直机关干部说,调研团太庞大,座谈会上每个人只能粗略讲讲,“最后抱了一大摞文件材料回去,在这些材料里裁裁剪剪、整合包装,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质量可想而知。
这样的调查研究,纯属走马观花,游山玩水,还得要有人陪同,像伺候老爷一样伺候着。50人陪20人,平均上面来1个下面陪2.5个人。(这咋还有半个人?是的,有的人说它是半个人就侮辱了人这个汉字)
这种游乐式调研,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省里组团来市里,市里组团去县里,县里组团去镇里,本省看完去外省,本市看完去外市,本县看完去外县。
反正有这么一句话:天下……是一家!
有这句话,领导干部组团到哪里都能找到当地的对口机关接待,不管认识不认识,一律热情似火,亲如兄弟!白天陪同去看看聊聊,晚上酒桌上喝喝吹吹!
只要不花自己工资,能花公款以调研之名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回去还不空手,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人民群众对此怎么想呢?
虽然人民群众怎么想不重要。(其实也蛮重要)
不看曝光看疗效
人民日报是最为权威的媒体,这篇文章发出来,已经是对形式主义的愈演愈烈忍无可忍了。
但是,第一,曝光力度还不够。
要曝光就指名道姓,何必遮遮掩掩?到底是哪个调研团?哪些领导干部参与形式主义调研的?为什么不敢说出来?
欲说还休的舆论监督,不如不说!容易气伤读者的肺。(杀伤力比新冠病毒类似)
第二,从上到下改不改?
曝光就是舆论监督,监督出如此严重如此普遍的形式主义,怎么办?改还是不改?
改是一定的。但是真改还是假改?是个别改还是全部改?是偶尔改还是彻底改?从你开始改还是从他开始改?
一切要看有没有效果。如果从此后形式主义歪风刹住了,那这个监督意义重大,老百姓举双手赞同!
如果文章照发,形式主义照旧,那么发这篇文章的最大意义,就是作者能领取稿费,报纸这个版面有了填充内容。如此而已。
对于老百姓来说,形式主义再不改,就失望了。
失望,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后果?
我相信,你懂的。
来源:“一米馋师”今日头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