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延安的过程中视察了延安中学枣园校区。延安中学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立于1938年,原来名为陕甘宁边区中学。
当年的学生有边区青年、烈士子弟,有经过长征的红小鬼、边区机关青年干部,也是陕北当地的贫苦人家的子弟。
没有教室宿舍,学生动手窑洞;没有桌椅,用木板代替;没有课本,学校自己编印。当年的老师回忆说,烈日炎炎,孩子们坐在窑洞门前,木板放在膝头,这就是课桌。寒冬腊月,北风夹着雪花吹打着窗户,孩子们哈着气,手握着用废子弹壳做成的钢笔在记笔记。
这样的学校就是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延安中学至今还在运用这些红色因素来教育今天的学生们。这就是要把红色基因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南的时候,对孩子们说,希望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好好学习知识和本领,努力成长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书记对红色基因的传承非常重视,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少年时曾经就读的八一学校,也是有着红色基因传承的学校。八一学校,当初就是晋察冀军区干部子弟学校。类似于八一学校,我们今天还有一些中小学、一些企业,一些高等学校,都有这样浓厚的红色基因。
只是到了今天,这些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企业还有多少还在认真地传承着红色的基因,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和职工?或许,不管他们曾经在这个方面做得是不是很好,但在总书记的反复多次强调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的情况下,这些学校和单位确实应该认真地关注这个问题。
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或者单位,有着某种有利的条件,运用这些红色基因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和职工。然而,有的地方,有这样的红色基因,自己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在宣传自己学校特点的时候,甚至有意掩盖这个优势,这让人真的非常不理解。
有的有着深厚红色基因的学校,大多数校友是非常重视母校的这种红色基因的。校友们对母校有着强烈的凝聚之心,但母校中的某些人现在对于红色基因的淡然和冷漠让校友们内心感觉受到了创伤。这确实是不太应该的。
应该承认,这么多年来,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猖狂,所谓红色基因似乎不再成为宝贵的财富,而是成为了累赘和包袱。
红色基因在有些单位、有些学校,不仅没有用来作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特色,反而因为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把红色基因当成某种拿不出手或者见不得人的东西。
有的学校甚至把自己开办的所谓国际学校当作什么很有魔力的法宝,用来招徕家长和学生。国际学校是干什么的? 按我的理解,就是培养高中毕业直接去西方留学的学生。这在多年前,确实对一些学生和家长很有吸引力。但这种国际学校,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与我们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这种用国际学校来挤压红色基因的做法,会让学校的老校友们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老校友们对母校的感情如何得到寄托?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召下,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革命精神的教育,对斗争精神的教育,对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正当的。任何与这样的教育方针,教育精神相悖的做法,至少是应该认真反省的。
国际学校也不是不能办,但办学的宗旨和方针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单纯出国留学,而是要扩大孩子们的国际视野,为孩子们培养和传承更多的红色基因,让孩子们学会要承担更多的使命和责任,要用这样的基本宗旨来办这样的国际学校。在这样的国际学校里,孩子们要了解世界上的整体情况,能用客观的和正确的观点和视角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的本质。要培养孩子们的大局观、大势观,而不是只是为了如何在国外上大学来读这个国际学校。
当年,中国的一些干部子弟和烈士子弟在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学校读书,受到的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用红色基因培养学生,不仅不会影响孩子们正常地学习知识和本领,反而会促进学生们真正懂得为什么什么而学习,为谁来学习。
多年来,我们有的学校只是教育孩子们为自己而学习,为自己未来的个人前途而学习。这样的教育或许也能督促少数一些孩子们努力学习,但这样的学习目的不免太狭隘了。
而且,为个人而学,对不少的孩子未必能起到什么督促作用。为祖国学习,为民族振兴而学习,为国家的富强而学习,如果真能树立这样的学习目标,那么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们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艰苦的学习生活当中。
有着红色基因优势的学校在用红色基因来传承和教育孩子,当然有其便利之处。那些更多的在历史上不具备这种优势的学校,同样也可以用红色基因对孩子们进行传承和教育。
虽然这样的学校不一定有着红色基因的历史,但在他们培养的学生中,总会有一些为了祖国的革命或者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校友。他们的职业可能是平凡的,但他们做出的业绩,他们做出的奉献依然是伟大的。如果本学校暂时找不到这样的校友,但是学校所在的省、市、县、乡、镇,总可以找到这样的先进分子,也总可以找到本地区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光辉的历程。
所以,红色基因在中国大地上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机构和部门心里有这根弦,那么我们来进行红色基因的传承和教育并不是找不到丰富素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甚至是大学教育,如果能以红色基因的传承为指引,而且做得很生动,很深入,不是空喊口号,不是做得太过僵化和生硬,而是以情动人,以事迹感人,那么我们教育的效果一定会得到有力的提升。
当然,红色基因的教育与传承不能代替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但有效的指引所能产生的教育效果一定是非同小可的。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
【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